对“金丹大道”的认识

字数:3532

世间万物,无不具有阴阳两面,《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的阴阳主要表现在任脉和督脉,因为任督二脉总领全身之气脉。督脉从上牙根起(叫上龈交穴),终于肛门的后口,属阳。任脉从肛门前口起上行,终于下牙根后(叫下龈交穴),属阴。任脉是人体藏纳气血之处,督脉是人体藏纳神炁之所。

胎儿在母体内,任督二脉本来是循环相通的,虽然胎儿骨弱,但筋柔,生机和免疫力非常强,出生以后,脐带一剪断,任督二脉中断了,上断于口,下断于肛门。胎儿本来是靠先天本能以元神主事,在5岁以前还各自不同程度地保留其先天本能,有潜在的功能,而父母并不知道,虽然身体日益健壮了,但其精神领域则日渐退化,失去了先天潜能。男子到16岁,女子到14岁后,渐渐地衰弱,由生、住、败、灭,而病而死亡,假使能够“知道”、“修道”,使任督接通,则百病自除,甚至能修得返回婴儿期,这叫“得道”,叫“返本还原”、“返璞归真”,也叫“逆取”。任脉本来是向上走,督脉本来自上向下走,练内丹是返先天:任下、督上。

这时得道者身体特别柔软,不用口鼻呼吸,用胎息法,用身体毛发呼吸,不感到憋气(也叫灭息定),任督通也就是周天通,就像母亲对胎儿,不断供给胎儿所需的氧气、自然之天地气,所以此时可以做到“神足不思睡;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淫”(得了真气后可以泯欲。“泯”是渐渐地、一点点地使性欲减弱,而不是强行压制各种欲望,恢复其先天性。一切是自然,“道法自然”,压制是压不住的)。这时自然能祛病健身,长寿益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有的可能恢复其先天潜能(又叫返回先天的潜在功能)。

一个得道者,即使贫穷,但身体、精神十分富足,虽被人瞧不起,地位卑贱,而其实高贵,知足常乐,含纯,守朴,无欲无忧,清静无为。但是一般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爱听鼓噪之音,爱看艳丽景色,欢饮酒色无度,乱其性,恣意泄精伐其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制,故其半百而衰也。”虽然是亿万富翁,享尽一切物质文明的好处,拥有荣华富贵,仍逃不脱乐极必衰,盈满则亏,物去心悲,而病早亡。

谁先悟明此理,早修自己的“精、气、神”(也叫性命学、性命双修),谁就得了“国之珍宝”。因为修炼之道,有物证可查考的历史至少六千多年,比佛道以及孔孟之学都要早得多,古时叫修道、修大道,方法分为四个阶段,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因为“神炁”不是靠练出来的,是不想事,“养”出来的,所以,“炼神还虚”应该叫“无为还虚”,或叫“胎息还丹”。

“炼精化炁”是炼肾,又叫筑基阶段。要意守下宫的窍位,由守下丹田到守阴窍,最后守“玄关一窍”,目的是要做到全身发热,尤其是海底要生热,所以叫“生热安炉”。专业炼道人,至少要花费百日筑基,以达到男性“马阴藏相”,即“断白虎”,女性叫“斩赤龙”,以暂停月经为原则,先保证男不漏精,女不排液。

“炼炁化神”是为了炼心以达到打通小周天(使用“心肾相交”)之法,以心炁和肾炁相交媾,最后以产生“和气”为目的。“和气”就是“生气”,可以补全身,首先是补肾、补心、补五脏六腑。此时脏腑之病在“炼炁化神”阶段就能基本治好,同时,在这个阶段中,有一部分的生气自然会化为神气(又叫元气、真炁)去补脑。

第三阶段叫“无为还虚”,又叫“胎息还丹”,主要是以神气补脑,行“大周天”(又叫任督脉相交),逐渐成为“胎息”(以毛发呼吸)。在胎息中,三丹之气自然会聚集成金丹,再渐渐结成“玄珠”(又叫舍利子),方法其实一点不难,但对思想训练要求严格,要清心寡欲,要戒酒色财气。方法易,坚持难,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坚持,必有效果。

练功夫就是练精、气、神。

第一、“精”是什么?精是产生于内肾(俗称两个腰子),藏于内肾,精气为先天与后天之精,先天精叫清精,是男性的性激素(荷尔蒙),浊精是存于精囊的生殖之精,浊精又称渣滓,由淫念而生。

第二是气和炁。“气”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气包括呼吸之气和饮食营养而生之气(古人写作气);先天气又叫“元气”,是人们出生以前就已生成之气,出生以后,由于宇宙天气化生补充之气,这种气是先天自然的,人体靠它禀行立命,是无火之气,被写作“炁”。经络气叫经气、营养气叫营气、荣气,走经络,润泽五脏,走血管之氧与心脏有关,我们称之为半先天气。炁是可以化为精的,而精又可以化为炁,所以,我们常说:“精炁”本来是一个东西。精化为炁后藏于心,心脏造血,净血非靠精气引动不行,所以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属阳,血属阴,女人反之,男左女右。

第三是神,又叫“元神”,它是在人们安胎以前就存在的,叫“先天元神”,它不受人的思想意念支配。人们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长激素等都是自然生化的,人们不易感知,所以又叫“不神之神”、“心神”、“第七意识”,是人们的下意识、潜意识,生来就有的元神。另外还有一个叫后天识神,主营人们的思维和情感,是出生后发展起来的,受后天教育学习影响,被称为后天识神,又叫第六意识。元神藏于脑,识神藏于心(心不是心脏)。

元神(发生于人的下丘脑垂体,又叫泥丸宫)是主宰全身的,是人身体的最高统帅,它高于识神(后天的意念),养生的“养”字,就是养神,因为“神”是不能炼的,炼要用意念(识神),所以要养神,必须是“无念”、“无为”。如果用识神意念,元神必退位,如果用识神,元神必退位;如果进入无为境界,让元神主事,人身体内的各种气自然会正常,自动运行,发挥健康人的作用。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胎儿和五六岁以下的婴儿,就是靠元神主事的,后来学了许多后天知识,习惯了用识神意念,于是每天不断地消耗脑电、脑功能、脑细胞,这是人衰老的重要原因,所以,练精补脑(又叫还精补脑)和养神、去杂念,就叫修内丹。“性”又叫元神,“命”又叫精炁,“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情藏于脑,命藏于脐,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转化、补充。但是精炁(也是肾气、性感之气)是不能直接补元神、补脑的,精炁(肾气)一定要和心炁结合(心肾交)之后产生“和气”,才能补脑。“心气”是人的情绪、心情,只有开心、舒心、愉快、乐观时的气才能与肾气结合,而产生“和气”(也叫一气,“先天一气”)。吕洞宾说:“先天一炁号虚无,运转能使骨不枯”,所以练功人的性情一般都会变得温和、愉快、慈悲、自在,因为心肾总是在交泰中,总是产生一片和气(和气生财,和气谦虚),所以老子说:“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但有规律可循。古人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懂得了人体“精神”和“性情”(心肾)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发展的关系,这真了不起!古人为什么那么聪明、智慧,甚至“生而知之”?因为古人“述而不作”,凡是千古不灭的经典之作,无不是他们在功态修炼中的感发语言。《金刚经》第七品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差别之。”圣贤之人不是因为他书读得多、有学问、人品好,而是他经过了一个“无为法”阶段,大智者若愚。有时他像小孩子似的无知、无欲,“糊涂难得”。

不论学佛修道,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正身、正心,因为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常年弯腰驼背,脊柱不正或半脱位,气不通,所以静坐养生主要先调整体姿的七个方面,否则意念不能静止。

第一:脚平吸

要点:脚心要像粘在地上、吸在地上一样,盘腿时候的感觉是脚掌向外膨胀,脚心虚空内吸(就像冒气一样,千万不要用力,只是意念感觉),像在抓一个气球,不是真抓,是用感觉、意念。这时脚心有一种发热感,病气就会从脚心排出,如果脚心发凉,说明他的静脉在脚心没有通。

第二:腰正,腰要松,拎起来要直

要点:身体放松,腰以下往下坐,腰以上往上提,小腹内收,腰有点像拎起来的感觉,然后放松,动作要领简单,难在坚持。如果以驼背等不良姿势静坐的话,会越坐越烦,身体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所以要养成“直腰”的习惯,因为脊柱的脊腔里有三十二对神经根、六十四根腺体来传递大脑的信息,一旦脊柱一弯一压气就不通了,所以腰是人身第一主宰,太极拳里也叫“松腰竖脊”。盘腿久则腿疼难忍,关键不在腿,在腰弯了,气不通。

第三:肱圆

要点:两个手臂叫“肱”,在静坐的时候手臂的要领是肱要圆,就是两臂往外好像撑开,不是用力,是用意念,好像中指尖与肩头之间有根弦把它拉直,两手臂弯曲肘部不要出尖,两手中指之间也好像有根弦拉紧,两个手臂之间形成一个圆形的气场。

肱圆的另一种感觉就是手往那儿一放有一种拉开、撑抱的感觉(撑中有抱,抱中有撑,像抱了一个气球,也像拉一个弓一样),这样就会产生气场了,太极拳里称为“沉肩包背”,并不是《道德经》讲到的“抱元守一”中的“抱元”——是道元,是“我”的本来;京剧演员出来亮相的姿势也是这样。这时背部就会形成似龟壳样的丰满苍圆(脊沟没有了)。如果不会做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盘起双臂,然后慢慢松开保持原状即可(本来叫肩一支,要撑肩)。

第四:藏喉(颈要拉直、要松)

要点:收下颌,藏住喉咙,好像不让人看到一样,要放松,不要紧;一收下颌,首先任脉就会通,任脉打通的反应就是想小便,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第二后脑会胀开,也就是打开了玉枕窍,会有一种神光,这也是为何看寺庙里的佛像头后部会发出一种光的奥妙所在。如果不会做的话可以先低头,然后慢慢抬起来,调整好,放松、保持即可。所以“颈”称为人身的第二主宰,《黄帝内经》称之为“十二重楼”。

第五:嘴微笑、舌尖轻抵上颚

要点:下颚微收,嘴巴微笑(微张)、上下牙齿轻叩,舌头轻轻抵着上颚(上门牙根唾腺中点),静坐时口中会分泌很多唾液,等积攒到一定量时,再一口吞下。

第六:眼睛垂帘、内敛,展眉微笑

要点:要垂帘,内敛,平视。垂帘就是上眼皮保持最松弛的状态,自然下垂,不能闭死,如果闭死就将“心火”闭住了,眼角就会充血;之后要敛神,反观内照,张三丰说:“神宜内敛,气宜鼓荡”,神要敛住、固住,气就会出现鼓荡;最后要平视,平视不是只看一点,而是看整个整体,又要全都不看,反观内照。展眉微笑也称“展慧中”(慧中,亦称缘中、慧目,位于两眉头上凹陷处,不是一个点,是个窝),是眉头舒展开,显露笑意。

第七:顶头悬

要点:耳朵对着肩膀,鼻子对着肚脐(就好像鼻尖与肚脐之间有根弓弦拉着),然后头往后缩,“顶头悬”(头顶青天,好像抓着小辫往上拽一样),也称为“虚领顶劲”;后脑上下是平的,就像头顶与尾椎骨之间有根弦拉着。六祖慧能说的“常御白牛车”,过玉枕关就叫爬牛车(走尾闾叫走羊车,走夹脊叫走鹿车),就像背着一个带子拉牛车上坡一样(本来应为手一支,手要掐诀,或结手印)。


怎样认知“金丹大道”对“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