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字数:5620

大约在10年前,我和几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交谈中我惊讶地发现,他们提到的很多细节我都没有印象了,诸如事情发生在几月、有哪些人参与、他们是什么关系、做了哪些事……我只是模模糊糊记得发生过这件事,但很多细节都像是第一次听到,就像我当时不在场一样。我的记性一向不好,尤其对于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我甚至会主动遗忘,但那天的经历让我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年我都做了什么?

不问不要紧,一问吓得我背上汗毛直竖,因为眼前就像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我竟想不起自己这几年到底做了什么,甚至说不出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虽然我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好像什么也没做,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每天从身边流过,但定睛一看,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体会到了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不让自己过得像个傻瓜,我决定做些什么。2010年元旦,我准备了一个日程本,做了第一笔记录。从那天起,我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清晰的印记,此后再也没有中断过。2014年元旦,我开始改用手机日志(系统自带的日历软件)做记录,因为电子日志携带和记录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

不知不觉,这件事已经持续了10年,算是我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后来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得知有个叫柳比歇夫的人坚持做了56年的时间统计,他过了很好的一生。而我竟在某种程度上做着和他一样的事——详细记录自己的日程。

不过,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我和柳比歇夫相比还差得很远。记录时间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能够觉知到时间的存在,让自己过得更加踏实。尽管我现在的记性依然不好,朋友们说起以前的事情,我可能当时仍然接不上话,但我并不担心,因为几秒之后我就能非常准确地说出细节: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哪些人、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准确得让他们都不敢相信。然而这件事的作用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它仅仅是一个习惯,让我多了一个记忆外挂,我对生活的觉知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

直到2017年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之后,决定开始“每日反思”。谁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却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日志到反思

记录日程虽然没有让我成为像柳比歇夫那样厉害的人,但提高了我对时间的敏感度。因为我每记录一笔浪费掉的时间,比如因看手机荒废了2小时,心里就会有一种愧疚感,进而就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减少这种浪费,毕竟记录这样的日志并不光彩,谁愿意自己的生命都是由这些无聊的事情组成的呢?当然我有时候也过得异常忙碌,常常忙得晕头转向,看着密密麻麻的日志,也不禁会想:“自己到底在忙什么?”因为这些忙碌往往都是在被动应付外界的压力,而非自己主动在追求什么。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牵着走,即便每天过得很“充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大概就是这样,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过得更丰富精彩些,于是在流水日志的自然审视下,我越来越渴望过高效和有意义的生活,这种渴望日渐强烈,但一直找不到出口。

直到开始实践“每日反思”,我才发现它是一个自我觉知的新出口。它相当于一个深度日志记录,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岂不妙哉!于是我开始实践,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写到第160天时,就萌生了开公众号写作的念头。因为这些反思让我真真切切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通过反思,我越来越多地觉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无须外界的帮助,就可以从小处不断完善自己。这些反思给我带来的好处简直无以言表,所以我希望把它带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并受益。

大道至简

起初我只知道写“每日反思”有好处,但是没有想到它的好处竟有那么大,以致现在回顾的时候自己都很惊讶——原来这个小小的反思暗含了很多底层原理。所谓大道至简往往就是这样:简单到你不愿意相信它是大道。为了让大家了解,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写“每日反思”的方法。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不管这个点是令人欣喜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仅此而已。“每日反思”有时候只有几句话,有时候长达数千字,视心而动,视情而定,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比如有一次开车后我觉得很累,在当天的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开车时,身体的一些部位会不自觉地保持紧张和僵硬,从那以后,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放松,用最小的力气去完成动作,尽量让汽车在启动和停止时柔和顺畅。不久后,开车成了我的一种享受,家人也反馈坐在车里非常舒适,没有之前的急停、急刹了。

比如有一次被领导批评。他用词刻薄,让我当场就想回击。在当天的反思中,我认真分析了他的批评,觉得他指出的问题还是很到位的,虽然他情绪不好,但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他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脾气,并非单独针对我。想到这里,我当即就释然了,并且学会了一招: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再比如2019年元宵节前,我们一家三口去南京夫子庙游玩,到达时我们已经很疲惫了,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但我们看遍了附近所有能坐的消费场所,都人满为患,没有容纳三个人的地方,最后的游玩只好无精打采地走了个过场。在当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可以分开休息,因为必胜客餐厅里有两个人的位置,而肯德基餐厅里有一个人的位置,我们的目的是休息,而不是三个人在一起休息,当时竟被这个思维定式给束缚了。通过反思,我审视并优化了自己的选择,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这样死板了。

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们可以在很小的年纪就拥有比同龄人更高的认知水平,因为那些只行走不反思的人,即使在生活长河中站上很久,也依然两手空空。

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向自己的读者推荐“每日反思”这个方法,他们也很快就会给出反馈,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读者“一念”就说:“最近,我每天写好多篇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情绪、决定都进行了观察和反思,积极寻找改进方法,让自己从小事上一点一点改变。这样的体验踏实而美好,内心变得稳定多了。知道了一些事情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该怎么做,我变得踏实而勤奋。”不夸张地说,任何人遇到问题都可以将反思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很多人并不相信反思有这么神奇,其中原因可能是他们自身并没有实践,或是实践了但方法不对,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对这一方法的底层原理并不清楚。不过等我说出来后,你就会恍然大悟,现在就让我为大家一一呈现。

恍然大悟

“每日反思”至少暗含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这个方法很科学,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由于我之前一直有记录日志的习惯,所以在反思时便没有把注意力放到日程上,而是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这让我幸运地避开了“把日记当成反思”的陷阱。

很多人也写日志,但内容多是自己一天之中干了啥,是表达自己情绪的碎碎念,这样的日志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所以这样的日志无法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元认知的要义在于审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进而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最低的成本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而写“每日反思”正是自我审视的过程。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优化,找出更好的认识角度,同时还能启动理智脑,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使我们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会陷入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长期练习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情绪水平和选择决策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一旦开启,自我觉醒就会启动。我有幸从混沌走向觉醒,正是依靠“每日反思”的帮助,是它帮我开启了元认知。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的目标去学习。比如在练琴的时候,不是不动脑子地一遍一遍弹奏,而应带着非常明确的问题,反复琢磨,这样,进步才会快。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随波逐流,不动脑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顶多是增长年龄,但如果能带着要领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正如前文提到的开车反思,当我们提炼出开车要保持放松这样的要领后,在下次开车前就可以提醒自己,进而全程持续关注这个问题,最终养成好的驾驶习惯,而不反思的人关注不到这些要领,只能习惯性地保持紧张或僵硬的状态,始终急停、急刹而不自知。

这种成长方式放到任何场景中都是适用的。你能想象,不得要领的人和掌握要领的人,成长速度完全不同。大家可能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但前者停滞不前,后者持续改变。用不了几年,二者之间就会出现巨大的差距。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正视“每日反思”的作用,不过反思的好处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三处可以挖掘。

一是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比如我们脑袋里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个灵感,那种对生活的顿悟让人神清气爽,亢奋异常,但是如果不注意记录,很可能转眼就忘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体会再次冒出来,然后惊觉:“我上次就想到过呀!”一旦有这种感叹,就说明我们已经浪费了这段生命,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个灵感,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它以后还会不断出现,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低效。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记一两个关键词也行,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相当于节省了一段生命。

二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节的能力。2017年1月,我从李笑来的知乎分享《不一样的世界》中得知了这个概念——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他说这个能力无论在哪里都格外重要。知道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没开始写每日反思,只是觉得它很有道理,但当我亲自实践“每日反思”之后才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结论实在是太正确了!

在不反思的情况下,生活必然会过得很粗糙,就像10年前的我,即使做了很多事也毫无觉知,而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感触和关联: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种情绪……都会让人产生感悟。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知都会大大提高,因为你需要从中发现素材。

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越是好的反思,着眼点往往越细微,毕竟大而泛的事情大家都能感知到,而细微的变化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体现了反思者的水平。

三是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我们的人生无非是由喜悦、平淡和痛苦三件事组成的。喜悦,人人都喜欢,但很容易被淡忘和不珍惜;平淡,容易让人麻木,丧失觉知;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

人生迷茫、成绩退步、分手失恋、自控力差、害怕困难……面对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受,而接下来的反应,正是我们成长的分水岭: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去反思,去记录,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正如前文中举的例子,当我开始正视领导的批评时,我就学会了让意见与情绪分离,否则我就会始终被情绪所困,长期处于怨天尤人的状态,不仅没有成长,还会自我消耗。

所以说任何人遇到问题都可以将“反思”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自然就会得到答案。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甚至会产生这种心理:只要有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现,心里就会暗喜,知道自我提升的机会又来了。这是多好的人生状态啊,这种状态可以消除人生很多的烦恼,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

开始行动

以上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反思教程,如果你也愿意从此开始每日反思,我自然会很高兴,不过,据我对众多实践者的观察,以下注意事项你最好提前了解一下,省得走弯路。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比如很多人以为每日反思必须一天不落,以致偶尔中断就会气馁放弃。其实“每日”只是提醒我们要持续行动,偶尔中断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反思的关键词先记下来,等有空了再整理。如果某天真的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不写也没有关系。另外也有一些人过于注重形式,用写正式文章的方式去写反思,以致消耗太多精力,丧失动力。

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未来的生活,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列行动清单。当反思足够多的时候,很多行动点就容易被遗忘,这时,建立一个行动清单非常有必要:把最重要的行动点单列出来,时不时地看一眼,可以保证我们能持续地行动下去。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诚。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对自己坦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

五是要多阅读。很多人因为生活比较平淡,或在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觉知不到触动点。这个时候不妨去阅读,因为好的书籍充满了高密度的思考,与智者交流,总会获得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我不推荐纸质记录,因为搜索不方便,建议使用电子文档做笔记,比如石墨文档或印象笔记之类的。

过一流的生活

我一直很想知道,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到底在哪儿?现在大致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觉知。当一个人能够觉知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就像我每次走在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驼背的样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要挺胸抬头,以免和他一样显得没有精气神,但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大多不以为意,甚至会无意识地“模仿”或被“同化”。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能主动跳出、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一切都源自个体的觉知程度。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比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富兰克林的“每日觉察十三种美德”……如今,我们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生活富足,但他们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那么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所困。

换言之,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第五节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后记 共同改变,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