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字数:2603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人。

起初,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古时候人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有限,体力劳动者为了生计,必须长时间参与劳动生产,难有更多时间和财力去学习知识,因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也只能在室内埋头苦读,体力锻炼相对较少,因而显得弱不禁风。

或许是人们观察到了这种客观现象,自然而然就有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描述,又或是读书人为了维护群体尊严,也倾向于宣传这类观点。一来暗示体力劳动者虽然身体强壮,但没什么了不起的,二来暗示读书人弱不禁风并不可耻,有头脑比什么都强。

然而语言会反过来影响思维,这句描述现象(What)的话,可能被不明就里的人理解为原因(Why),比如身体好的人会想:也许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而学习好的人会想:不锻炼也无所谓,四肢发达,头脑也许会变笨。似乎体力和脑力之和是一个固定值,一方面占比多了,另一方面就自然会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拨开迷雾之后,真相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关性。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那能不能由此推导出:身体好和头脑好也是正相关的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使身体这个内部生态系统充满能量和活力。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长此以往,一些不愿意运动的人则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压力产生的毒素会破坏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

而另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好消息是: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遗传父母的基因时,大脑起始水平必然有差异,比如在相同的脑区,有的人神经细胞多,有的人神经细胞少,因此,不同的孩子在语言、图形、音律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天赋差异。但凭借后天的学习和发育,这些生理差异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角力都集中在努力程度上。然而脑科学的发现却提示我们运动能够启动“神经新生”,同时由于注意力、意识和运动脑区之间有大量重叠,所以运动也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自控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由此可以做出如下推演:运动不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让人创造更大的成就,获取更多资源。

运动,正是人生幸福正相关因素的出发点。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

即使得出上述结论,我们依旧无法打消这样的疑虑:为什么很多人积极投身运动,却并没有体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好在背后原因确实有据可依。

一个不可忽略的信息是:科学研究虽然证实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简单地说,新生的神经元就像一棵树,它需要长出树枝和树叶才能活下去(见图8-1)。

图8-1 新生的神经元是空白的干细胞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并且,“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这对脑力劳动者绝对是个好消息,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活。大脑神经的连接越来越多,信号通路越来越宽,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人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在不断扩容,硬件条件变得越来越强。

在校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脑力活动原本就是他们的“主业”,如果辅以“运动+学习”的模式,把复杂的学习内容放在运动之后,便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那些注重体育活动的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差。如果你家里有孩子,记得不要让他成天闷在房间里读书,时常将孩子“赶”出去跑跑跳跳再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们闲聊,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须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真的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散,他们因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如何正确地运动

听到这个好消息,说不定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准备跑鞋了,但别着急,先了解一下如何科学地运动或许对你更有帮助。有效的运动不是高强度地“折磨”自己,也不是在室外闲庭信步,而是保持适当的心率。就减肥瘦身的有氧运动而言,专业的建议是心率保持在60%~80%之间,刚好处于身体的舒适区边缘,每天活动半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如果觉得麻烦,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提到运动,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跑步,但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比如在10分钟的有氧热身之后练习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等,这些复杂的活动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见图8-2)。

图8-2 复杂运动促使神经细胞的连接更紧密

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200万年前,人类一直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我们的祖先为了果腹,平均每天必须行走8~16公里。到最近的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直至最近的一百年,人类才进入物质丰富时代,不再需要为寻找食物耗费那么多能量。

在人们的观念中,运动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美的体型,健身房里的宣传画、朋友圈里的运动照,都在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上,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但人们一旦习惯久坐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活动了,不知不觉进入了生活质量的下行通道——越低落、消沉,越不想运动,越不运动越低落、消沉,而打破怪圈的最好办法正是去“挥洒汗水”——穿起跑鞋狂奔,拿起球拍挥打……

好在觉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开始相互鼓励去学习和运动,甚至还流行起了这样的文艺箴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语言是会影响思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应该修改为“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才合理,而身体和灵魂也并非只能二选一,你不能只学习不运动,或只运动不学习,也不能随心情交替进行这两项活动。我相信你现在肯定更倾向于这样的表述: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运动计划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吧!

[1]1英尺≈0.3048米。


第四节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