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奉系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大败而归,张作霖深以为耻,决心重整旗鼓,报仇雪恨。在大肆购买新式武器,扩充军队的同时,为了使整军经武顺利进行,张作霖感到旧部将暮气太深,积习过多,于是专门设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以吉林督军孙烈臣兼任统监,以姜登选、韩麟春为副监,以张学良为参谋长,负责战后整军工作。从此,奉系新派人物得到重用。
由于张作霖的用人政策发生变化,所以奉系内部新派与旧派之间、新派中士官派与陆大派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奉系旧派自然以张作霖为领袖,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陞等与张作霖一起起家的老伙伴为骨干,他们分别掌握着东三省的军政实权。奉系新派都是军校出身的军事将领,新派之中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均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如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常荫槐、于珍、邢士廉、臧士毅、熙洽、何柱国等;他们以杨宇霆为中心,因杨宇霆资格老、地位高、主意多,深受张作霖的信任和倚重。陆大派多系中国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奉天陆军将弁学堂、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如郭松龄、刘伟、魏益三、霁云、范浦江、刘振东等;他们以郭松龄为首脑,因郭松龄富有军事才能,善于领兵打仗,深受张学良信赖和重用。士官派多系奉军上层,权势较大;陆大派则遍及奉军各个阶层,实力雄厚。杨宇霆身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兼奉军总参谋长,位高权重,声势显赫;郭松龄则辅佐少帅张学良,统率奉军精锐,也成为一个很强的握有实权的人物。杨宇霆与郭松龄才略相埒,实力相当,他们成为奉军中并立的两雄,互相争权夺势,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生于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东郊渔樵寨村。1906年,奉天陆军将弁学堂成立,郭松龄因成绩优异被选入该学堂学习。1907年毕业后,被选送到北洋陆军第三镇见习,期满后被调回奉天升充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从此进入军界。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精心研读军事。1913至1916年,郭松龄又考入北京中国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郭松龄受南方革命形势的感召,只身南下投奔广州军政府,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重返奉天,充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2月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成立,聘郭松龄为战术教官。郭松龄在讲武堂任教期间,适逢张学良在讲武堂炮兵科学习,遂成师友之谊。直皖战后,吉林、黑龙江两省股匪为患,郭松龄受张学良所托,指挥部队迅速扫除匪患,安定了地方,从此声名鹊起,不仅为张学良所倚重,也赢得了张作霖的信任。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共编六个军,其中姜登选、韩麟春分任第一军军长、副军长,张学良、郭松龄分任第三军军长、副军长,组成一、三联军,设立联合司令部,由张学良统辖。在联合作战中,郭与姜、韩多生抵牾,以至在沙河寨战役中郭松龄率部撤离前线,掉头而去。张学良驰马追赶二三十里,经批评、规劝,郭松龄才又返回战场[208]。事后,姜登选除电告张作霖外,还让韩麟春亲至奉天汇报,称郭跋扈难制,向张学良建议应当军法从事。郭松龄获知此情况后,与姜登选、韩麟春的矛盾也就更为尖锐。
后来,在山海关正面战场,郭松龄冒着枪林弹雨率部截断直军的退路,山海关、秦皇岛一带直军全部被奉军缴械,加之冯玉祥又通电班师反吴,结果直军大败。郭松龄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奋勇争先,为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乘胜入关,半年之内,奉系军阀连得京津及直隶、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有功人员各得其所。先是第二军军长李景林打到天津后按兵不动却得以督直,继则副军长张宗昌打到山东后高喊“鲁人治鲁”而督鲁。后来,奉军南下占领江苏、安徽后,张作霖又让杨宇霆、姜登选先后做了江苏和安徽督办。至此,无论奉系旧派和士官派几乎人人都有一省地盘,而独郭松龄未获实际利益。这本已潜伏了危机,1925年10月,孙传芳组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讨伐奉系。江苏督办杨宇霆、安徽督办姜登选不战而退,丧师失地,上海、南京、蚌埠、徐州又相继得而复失。杨宇霆回到奉天后,照旧做他的总参议;而张作霖一面令李景林、张宗昌在津浦线防御孙传芳,一面令张学良、郭松龄在天津、榆关一带对付冯玉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郭松龄终于不肯再为张作霖卖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