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所有问题

字数:1291

我们讲的综合感、因果感知、时间感知、回忆等这些感知,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照五官之觉来说的。五官之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通道,而这些感知你不知道它们的通道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因果感知,你看到窗户上有个鬼脸,而因果感知并不是看到的,也不是触觉,但它仍然是一种感知。

我们讲了感知的好多方面,我还没有讲到情绪、感情。我们讲感知、感性、感觉,难免要讲到感受、感情,这些都是感知题中的应有之义。从感知与理知,难免连到感情与理智。现在你们还在说“感情与理智”吗?这是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经常说的,年轻的时候常碰上这个矛盾,感情和理智的矛盾,我们也常常讨论。

我说这是应有之义,你会说,又有什么不是题中应用之义呢?赵汀阳有一本书叫《一个或所有问题》。哲学就是这样的,一开始你觉得是一个问题,等到你往下想,那个问题连到另一个问题上,再往下想,又连到下一个问题上。这可能是哲学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但最后是一件苦恼的事。最苦恼的是写哲学论文。我不是开玩笑,研究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你们都知道论文不好写,你刚觉得这个问题想得有点清楚了,就发现那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解决那个,这个是谈不清的,最后发现要把全世界的事情都想清楚,“真理是整全”,但是没有凡人能做到。越往深里想越写不了。比如我准备这个讲稿,已经花了很大力气,还是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我只能把想得相对清楚一点儿的拢在一个大致可控的范围内,其他枝逸旁出的,我也许提到,但无法去一一追索。讲到的,差不多也都是一句两句带过。我讲这些话题之间的粗线条联系,你们要是谁对其中哪个话题感兴趣,可以精耕细作,写成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你可以专门去写联觉,可以去搜一搜文献,哪个话题都有人做过研究,听了这个课,你也许可以写出一点儿新东西。我这里讲的呢,不是那么整齐,你们可以做得更整齐一点儿,定义得更清楚一点儿,但是,你们大概要有这根弦——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领域,谈论感知,不要像有些哲学文本那样,一上来下了个定义,好像很清晰,后来一直用这个定义来套各种各样的感知现象,最后成了一锅粥,或是引出很荒谬的结论。

我紧赶慢赶,还是赶不上预想的进度。不多讲了,还是来听听问题和批评,我这都是蜻蜓点水,等你们质疑或者发挥或者whatever。

问答环节

问:我这个不算是个问题,是对您说的一个补充。您刚才提到眼和手都是在inquiry,很多进化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会说,为什么从单细胞生物向复杂生物进化中,都会进化出类似于眼睛和手这样的装置,可能是源于比如说向光性,生物需要对光有所感知,需要有个接收器,这种接收器相当于眼睛,手或者触手则具有温感性,因为生物生存或觅食需要根据适宜的温度。我最近在做的工作就是具身认知里的手眼联动(eye-hand co-ordination)。手眼联动是我们人类最不同的一个东西,我们有一个认知增强,手不断地增强眼睛的认知,而眼睛的认知又增强了手的认知,这样才进化出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答:谢谢你的补充,眼睛起源于向光性,手起源于温感性,这个有意思。手眼联动也有意思。


[1]托马斯·内格尔,《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收录于:《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编者注

[2]参见:玛莎·努斯鲍姆,《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第3章,徐向东、陈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第80—81页。——编者注

[3]参见:Anscombe, Intention, §5, 1957, p.9.——编者注

[4]参见:萨曼莎·克莱因伯格,《别拿相关当因果!因果关系简易入门》,郑亚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编者注

[5]参见:布瑞·格特勒,《自我知识》,徐竹译,华夏出版社,2013,第88—91页。

[6]“它虽然不同感官一样,与外物发生了关系,可是它和感官极相似,所以亦正可以称为内在的感官。”出自: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69页。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第四章 感觉与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