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延安日记(1940-1945)- 萧军 >
- 一九四一年 >
- 三月
三月十五日 星期六
摘记:开第一次鲁迅研究会座谈会。
下午开第一次鲁迅研究会座谈会。到会的:范文澜、雪韦、江丰、丁玲、艾思奇、舒群等。
谈论的结果:①通过通知,启事,聘书等格式与内容。②决定各人研究的题目。③加聘艾青、罗烽等参加研究。④出年刊及阿Q论文集各一种。⑤制作铜浮雕及油画像。⑥决定鲁迅文艺奖金,论文稿金等。
上午同雪韦、丁玲等讨论“星期文艺学园”等,大致有了眉目由罗烽负责。我赶着把各种文件拟好。闲谈时,丁玲讥讽我唱歌并无进步,舒群说我的长诗一定要失败,这是虽无恶意却是带着嫉妒的玩笑,他们乐意使我吃些苦,不高兴些。我对于这些是不会受什么影响的,相反由反面的拆台,却给我以正面的鼓励。
昨晚厂民夫妇在此地晚饭,女人我是在四川见过的,那是在戏剧学校,她原名王淑霞,现改名途斐,胖了,有点戏剧性动作的女人。
晚间罗烽和舒群去鲁艺,我送他们到女大门前,回来,芬有些不乐意。我思量着觉得罗烽,群等能在一起干点事业很满意,因为他们全是在自己的影响带领下强健起来的人。我也明知道将来或许有分裂或不同方向的一天,但现在是不必计较这些的,他们谈论我是不会有恶意的。
我准备把延安的文艺运动开导和整理出一个规模来,那时即使我走开也是好的。
烽是一个实利的矜持,机警的喜欢隐晦的人;群是爱体面、名誉、感情浮动的人。艾青是一个看重自己文名地位的人。总之,对于一般人是要尊重他们的地位,虚荣心,对于在自己下面的人应该尽力使他们有发展的机会。
文艺运动的方向:
使月会扩大,尽可能把他们提到鲁迅研究会来,使受鲁迅的影响;
利用“星期文艺学园”把一般文艺青年,读者与月会取得联系。
利用月报交换意见,与外面取得联络。
对于一般不正的,卑下的文艺见解要纠正过来,对阻害文艺运动发展的东西,要给以扫除与攻击。
对于小派别的门户成见,要给以消除——这是我的文艺政策。
鲁迅研究会—文艺月会—星期文艺学园一小组。
三月十六日 星期日
①对于一般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面子和虚荣心。
②对于在自己下面工作的人,应使其有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要严求。
③对于双方对立的人,应代为解释消降隔阂。
④功归人,过归己,不要显露自己。
上午九时去参加清凉山印刷厂第八次巡回座谈会。诗的方法是否可以表现旧诗的内容”我的答复是肯定的我们于“用斋
。我注重提挂
要学习旧东西的规律性和熟练,在表面上是学不到什么的,也不必妻。第一要熟练。第二再利用。第三才谈到效果。否则虽有新的工,利用不熟练,那效果常是相反的,也许还不如利用旧形式。我举了关枪与大刀
,手耕犁与拖拉机为例。(旧诗与旧戏)我又举自己的被称赞的例子(长诗失败
,唱歌不进步)等鼓励他们,不要为了这而丧,反之要利用它刺激自己,使自己进步。他们是欢迎我的话,掌声是烈的
他们对于诗全感兴味,提出的问题大半是关于诗的,由李雷作答,斥骂了萧三、何其芳、柯仲平的诗,却称赞艾的诗。一般的题目是:
1.是否想到了就写?
2.是否能感动人的情节就可以写成?
3.是否有空间与时间性的?
4.朗诵问题。
5.诗的分句与分段。
6.造字与拣字问题。
7.诗的表现法与组织法
8.诗的取材与音韵规律问题。
9.诗的内在情节的转变问题。
10.诗与人的反映好坏不同的问题。
11.诗的精句安排问题。
12.旧与新的分别。
13.新诗的格式音韵的规律拘束情意问题。
14.诗与歌的问题{民族?地方?
15.诗的鉴赏。
回来时和陈谈了一些关于她和丈夫的事。她说她真诚的尊敬他天才和品性,可是三年来,她总不能在情感与他融合。她愿意一个她爱理想,有着虚无的倾向……她也讲了他丈夫的经过,那是一个有天才命运伶仃的人。十二岁到北平,在张恨水艺术学校学画,因组织美联被捕,到苏州,回东北,又去北平,南京住旅馆,卖画,吃酒,遇见了她。她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做演员、文学家)由家庭逃出,穷困于旅馆中,为了环境的谣言遂结合。她说她没尝过爱情的滋味,好像自己爱情时代已经过去了,自己并未意识到。她也是有着相当天才和空想的女人。我劝她不要使他太伤心,她把儿子给了人,这是很惨痛的事,更是她的丈夫。
晚间送芬回来遇到艾青,又到他屋子里坐了一刻,T也在那里,李也在那里,他忏悔着日间讲话的激动,这是一个无用的人,眼光短浅,酸气逼人的人。他呛嗽着说:“我不敢再说话了,再说话就该杀头了,他们不许我说话,他们强迫我喜欢某某的……,”这全是一些不必要的。又几乎和T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