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延安日记(1940-1945)- 萧军 >
- 一九四四年 >
- 十月
十月九日 星期一
《高尔基研究》(黄秋萍编译,上海新光书局,一九三七)目录
一.引言
1,风格是规律的,必然的,及艺术作品一切因素一致的相互联系的问题。(本身的发展,社会的现实基础。)
2,揭示了风格内部结构的规律性,实际上也就是外界现实社会的规律性。
二.体裁
1,传奇体―脱离了实际的生活。
2,杂记体―实际生活的艺术化。
3,写实体―基本的,主要的,写实派的艺术作品。
三.形态
1,三重形态的基础(心绪不安)
A,他们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动摇,在感情上表现出自己的窘迫和不舒适的生活。
B,表现着无力的和无效果的反抗。
C,想由日常的现实束缚里解放出来,并与它反抗。
2,三种心理的特征
A,无力和无意志。(奴隶)
B,有意志但无力。(私有者的不安)
C,有力和有意志。(破坏者)
3,“同路人”
4,“掠夺者”
5,“超人”
6,“人”
四.描写
1,七种基本的范畴―矛盾的形式。
A―实现和幻想的矛盾。(如《二十六男和一女》,《莺的虚伪》,《优郁的原因》,及其它)
B―悲哀和残忍的矛盾。(悲哀及悲哀的征服,社会常态和法律,在这个矛盾.上破坏。如《金钩的故事》,《莽原里》,《朋友》,及其它)
C―特殊人的矛盾。努力想从日常生活的满足里逃出来。(如《鹰之歌》,《却尔康士》,《索伯露格》,《阿尔洛夫》等。)
D―个人虽然是时时刻刻地存着要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愿望,然而无力,以及与这种无力去现实这个愿望而产生的心理的矛盾。(如《康那潘洛夫》,《苦闷》,《索伯露格》,《阿尔洛夫》等。)
E―摆脱了日常生活的苦闷和日常生活所生的一切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依然还是前种矛盾的发展。(如《超人》)
F―自然的和意志性以及日常生活的无力,从这中间所生的矛盾。(如《弗雷康》,《亚丽骚娃》,《我们的伴侣》)
G―非常人的矛盾。(如《汗和他的儿子》等)
2,五科,主要的特征―开展的形态。
A--―实际性的破坏,相反的表现。
B―人物关系缺乏内在的,有机的,基本的实体。
C―在发展实际和构思的联系上,还无有达到最后成功的地步。(形态分支AUotment)作为结构的中心现实性破坏开端,与人们日常生活冲突。
D―不是立足在高深的心理叙述基础上,而是大量的立足在引言形态的基础上。人物无必要的联系性。
E―小说个别场合和个别部分机械结合。非有机的发展和必要地存在,临时性的。
3,外部的描写较内部的描写还重要―一(这等于后期印象画派外光与色点派一一萧)
五.修辞(点画派)
1,词句的组成,不是平静的、呆板的叙事诗,而是情绪的概念,而是……
2,述事,写景,说人,对比,对立,虚构,隐喻,启示,概念……
结论
1,他的社会背景:决定了他的风格。
2,他的现实性:是落后的,城市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的反映。
3,他的风格:是情绪的概念。
4,他的形态:是“心情不安”的人们的形态。
一九四四,十,九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