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平心论高鹗 - 林语堂 >
- 平心论高鹗
戊、高本四十回之文学伎俩及经营匠心
四五、反面的文章写完,我们可以在正面上平心看后四十回的文学本领及高本作者之学识笔力、文藻才思是否与前八十回作者相同。这等于说高本作者是否有雪芹之天才手腕。这是出一个文学上第一难题给高本作者,而衡以最高的标准。这也等于说,前八十回几百条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此时都须重出,与前呼应,人物故事又须顺理成章,贯串下来,脉脉相通,而作者学识经验文字才思,又皆足以当之。如真可合此标准,又是第二曹雪芹了,又是另一位小说大家了。由以下研究,我不相信高鹗有此本领,不但一二年间做不出,假以五年恐怕未必做得出。若说用功做编辑厘订,补纂整理的功夫,是可以做到的。
四六、在此我须先郑重表示,程高二氏都是十分审慎爱好《红楼》的人。1.高鹗之修补,是极细心慎重工作,这点适之、颉刚、鲁迅、平伯都明白承认。2.尤重要的,程伟元既出甲本,又因“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谬”,再用极细功夫,从头全本校订一番,又肯于一年中出修正版。这在现在的纽约、伦敦及本国书局,都是决不会做、不肯做的。记得亚东书局曾作此事改排程乙本,为适之所赞叹。若纯以牟利而言,甲版销路既好,便可听之。为甚么要把销路很好的版急急改正,于第二年又出修改版呢?待二三年后,或三五年后再出再修订不迟。所以程高二人在全书补正及二次补订的功夫上,绝对不是率尔操觚潦草了事的人,是负责的,有责任心的,是爱好这部《红楼》的人,尽人力使尽美尽善。再回来看程序所说留心文献,细心搜求的话,似乎可以相信了。我佩服程伟元留心文献搜集遗稿之功,更佩服程高二人做这极繁难的校订工作,使我们今日能看到这全书的面目。
四七、此地最要先说故事人物前后呼应问题,再说及高本作者的学识经验文字才思。因为他成功,所以足以乱真,所以百年来的鉴赏家,都以为曹氏原著。又因为高鹗自己没有编过细腻闲致的小说给我们看,所以我相信,高本作者是曹雪芹,补正者才是高鹗。
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消遣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极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初看时若说繁华靡艳,细读来皆字字血痕也。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这就是说,这本小说不但能为少数雅人一时所赏识,而能为百代后世男妇老幼所共赏,是因为有高本。周汝昌提议,将后四十回割掉,扔入纸篓,请他把自己一部割起,看八十回成什么东西。没有高本四十回,我们看得出紫鹃人品的高贵吗?没有后四十回,看得出贾母的心里,不是表面上仅知享乐的聪明老太婆吗?能看到凤姐也有悔祸之一天,而比较可以同情,不但是能干善谑的一个奸险少妇吗?《红楼梦》之魔力,正在此而不在彼。没有后四十回,宝玉岂不仅是爱吃女儿胭脂,任情纵性,谤僧骂孔,永不成器的一个多情公子吗?还不是情迷中的一块顽石而已?尝谓看到八十回,想宝玉这种人,不让他遂心满意,完娶黛玉,就会自杀,再不然于情场失意之后,就会纵情任性,沉湎酒色,坠入烟花巷中。那就糟了,但也是常人很普通的反应。由高本四十回可以看出宝玉性格之高超,所以能配有这通灵宝玉,就是他有特具的慧根灵性,能透视一切,由热而冷,由沉迷而排脱,由混浊而清高,在百无聊奈无可如何之日,尚能想出一条两全之计,博一功名以荣家族,以尽孝道,然后赤条条无挂削发为僧,跳出情网,一尘不染,还他本来的真性。这不关信佛不信佛。儒教亦言良知良能,求其放心。凡是宗教,都是说人有灵性慧根清白的本性(明明德),求得本性,便是证道。我们可以不赞成他的信佛,但他至少不做花花公子,而能得我们的同情。宝玉处境与人不同,其陷也特深,故其自拔也特难。这是宝玉所以虽好吃口红而仍能得我们同情的缘故。红楼续梦等书,自生自灭,而高本独能吸住二百年来读者,必要看到大观园诸人的究竟而唏嘘感叹。然则作此高本四十回者,雪芹乎?高鹗乎?我想不但高鹗续雪芹不来,即使易地而居,让高鹗作前八十回,定了曲文册文让雪芹去续,雪芹也续不来。
四八、且看胡适、俞平伯如何恭维高鹗。虽说他作伪,不能不承认其妙文。
胡适《红楼梦考证》结论末段说:“以上所说,只是要证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确然不是曹雪芹做的。但我们平心而论,高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之被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采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胡、二三一页)以下胡最恭维的,是他保存了悲剧下场的毅力。俞平伯《红楼梦辨》上卷第三间初引顾颉刚的信说:
最初颉刚是极赏识高鹗的。他说,“我觉得高鹗续作《红楼梦》,他对于本文曾经细细地用过一番功夫,要他的原文恰如雪芹底原意。所以凡是末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我觉得他实在没有自出主意,说一句题外的话,只是为雪芹补苴完工罢了。”他的话虽然有些过誉,但大体上,也是很确的。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仔细,不敢胡来。即使有疏忽的地方,我们也应当原谅他。(二八页)
又中卷第七章说:
高鹗使宝玉中举,做仙做佛,是大违作者底原意的。但他始终是很谨慎的人,不想在《红楼梦》上造孽的。我很不敢看轻他底价值,正因他已竭力揣摩作者底意思,然后再补作那四十回。决不敢卤莽灭裂自出心裁。我们已很感激他这番能尊重作者底苦心。……(三六页)
胡、俞、顾三人同声称赞高鹗用心谨慎,不自出心裁,也都称赞他敢写下悲剧的下场。敢是敢而已,是胆识问题。问题是,这悲剧下场,以小说而论,是写来成功不成功呢?还是仅有零断可爱的小品文字?像凤姐之死,袭人之嫁,是仅文字之美,或是有小说佳文应有亲切入微的体会和刻骨的描写?上已引适之所佩服几段节目。平伯佩服是:——
第八十一回,四美钓鱼一节
第八十七回,双美听琴一节
第八十九回,宝玉作词祭晴雯及见黛玉一节
第九十、九十一回,宝蟾送酒一节
第一百九回,五儿承错爱一节
第一百十三回,宝玉和紫鹃谈话一节
这是平伯以为“后四十回中较有精采,可以仿佛原作的。”、“以外较没有毛病的,如妙玉被劫(第一百十二回),袭人改嫁(第一百二十回)这几节文字,但也草率得很。”这“仿佛原作”四字的考语,就不能随便讲,等于说他才思笔力等于曹雪芹,足以乱真。平伯在同节说他是“从模仿来的”,因为情节较似前八十回之某段,所以有法模仿。
这话是不可能的,譬如五儿承错爱,我认为是全书最妙文章之一段,其情节有似袭人不在家里,晴雯与麝月闹夜一段(五十一回)。但晴雯自是晴雯,五儿自是五儿。宝玉对儿女之情意同,而二女行径性格各自不同,事情又是不同。况且五儿是新起之秀,无从模仿。必有其才思(即想象力)才写得出,不是可以如法炮制得来。我以为五儿承错爱之小说伎俩及情趣,还在晴雯闹夜一段之上。其中不同,便是晴雯无邪,而五儿却说不定了;晴雯爽直调皮,五儿却另有婉约精谨之处。余适之所引各段,亦是费一样才思始写得来。其实能“仿佛原作”,目送神飞,是极不容易的事。写出闺媛私情,尤其是《红楼》特色。中国章回小说,未见有他本可以媲美的。
四九、以上丙、丁两段集中于攻高者证据之薄弱,因此我们专注意到一些小节,如高本与前部不符之几处,或脂批中所谓已经散佚的几段。这又非所以论高本之真价值。我们须注意公平的检察评论后四十回全面大事及重重人物之发展,然后能明白高本作者之用心经营及文学造诣,然后可以对高本作文学上的真评价。
现先谈前后呼应的问题,即草蛇灰线之复见。高本对故事之穿插,线索之安排,人物之发挥,能否处处合于前作?大家知道高本是细心之作,是有处处照应的,我们所将看到的,是这些线索之呼应如何的巧妙精细,出色,如何有出人意料之点缀。譬如说,贾府之败的原因,大家知道高本是精细准合的,但进一步的问题,是其写败落失意中人的心理成功与否。
这些问题,可分为关于故事之穿插(以下AB)及关于人物之进展(以下CD)两层。由此二项,可以看出高本作者有惊人之成绩。
五〇、A故事之穿插第一——贾府之败落。这是后部之第一件事。这线索呼应先有八十回读者所不注意之两件事:
1.贾琏到平安州(第六十六回)。
2.贾赦买石呆子扇(第四十八回)。
这两件事是贾赦交通外官倚势凌弱得罪下狱之原。
3.秦氏册文“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自宁”的话(第五回)应了。其次是凤姐所召来之祸。
4.放利——最清楚的是第三十九回平儿向袭人谈话中所透露出来。她的刁钻,见第三十六回为补金钏事收银不少。
5.张华事——见第六十四、六十八两回强迫张华退婚,后一百〇四及〇五两回张华告状报复。罪名为强占良民妻女。
6.鞭仆招怨——此为高本八十八回贾琏鞭鲍二、何三事,为后来何三引盗入室之新伏线。
7.贾芸、贾环内应——应第二十四回脂批“此人(芸儿)后来荣府事败必有番作为”语。贾芸人格,甚似善做颂圣诗之郭沫若。
8.贾雨村——第一〇三回雨村复出补京兆尹。第一〇七回末贾府被参时由雨村负恩“狠狠踢了一脚”。
八十回中伏线都被高本作者搜罗无遗。尤出我们意料,但甚合理者为——
9.北静王出力营护贾府,所以荣府不至全部为卫兵所蹂躏。贾府之被抄又成——
10.凤姐致死之伏线,从此自怨自艾,遂成不起之症。从此又引起了以前一条伏线——
11.尤二姐鬼及“邪魔悉至”(第一百十三回)。这些邪魔中,应有凤姐在铁槛寺弄权害死的张金哥及守备公子之冤魂。
五一、贾府经此一波浪,势不复振,绝非平伯所谓长享“荣华富贵”,“后嗣昌盛”。在本书开端,冷子兴已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了七十二回家计已经日绌,穷相毕现,所以贾琏要向鸳鸯求情偷出金银器去押当,才能过贾母寿辰。到此经过抄家一打击,以后连要当金银器,也没有了。
五二、高本写贾府中人在不如意事踵至叠来之时,写出各人不良的情绪。其中贾琏在倒霉时应接不来的情景,写得最亲切逼真。最成功的是第一〇八回强欢笑的宝钗生日情景。湘云来时同贾母商量,借做生日热闹一下,而越要热闹越引起伤感,终于大家无话可说。那时凤姐“连模样都改了,说话也不伶俐了”,大家无精打采的过去。“贾母着急道:‘你们到底是怎么着?大家高兴些才好。’湘云道:‘我们又吃又喝,还要怎样?’凤姐道:‘你们小的时候儿都高兴,如今都碍着脸,不敢混说,所以老太太瞧着冷净了。’宝玉轻轻地告诉贾母道:‘话是没有什么说的。再说就说到不好的上头来了。’”这是极体会入微的文字,是小说中的佳文。这篇因各人之强欢笑,更显出各人之心事(如尤氏,惜春等),是最成功之写作。
最后是树倒猢狲散,应了第五回《飞鸟各投林》曲文:
为官的家业凋零(荣宁二府,而宁尤甚)
富贵的金银散尽(薛家在内,一〇八回,史湘云所谓“六亲同运”)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凤姐,赵姨娘,夏金桂)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鸳鸯等)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岂非轻(雨村,贾环,何三,鲍二之流)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宝钗,袭人)
欲知命短问前生(香菱,元春)
看破的遁入空门(宝玉,惜春,紫鹃)
痴迷的枉送性命(秦氏,贾瑞)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玉赤条条无牵挂雪中拜父而别)
“自杀自灭”本来是探春因王善的媳妇气愤的话。不必自相残杀,已写到此种境地,这是中国文学史空前的大成功。这时贾府已成死而不僵之虫了,说什么长享富贵荣华?人已做和尚去了,还编派他什么禄蠹。这是不公之论。
五三、B故事之穿插第二——宝玉失玉与参悟。通灵宝玉失而复得,乃是全书的主要线索,是前后呼应问题中之最重要问题。这问题就是此主人翁,如何以茜纱公子之身份,跳出情网,斩断情缘(看破世情)之内心经过。上节所言贾府败落,还不过是看破世情之一助而已。这无疑的是雪芹原意,亦高本四十回最聚精会神、最成功表出之线索。但这条线索是两股夹在一起。一股是失玉得玉,一股是黛玉之死及宝玉之抱恨终天。如何将失玉与黛玉之死勾串起来,相当复杂。这种匠心经营,真出了读者意料之外,恐怕除雪芹本人以外,无此手眼。他人续作,决想不到。失玉之义,许多人不懂其必先失后得,评者亦议论纷纭。说者以为宝玉未成婚,通灵宝玉必先逃去,使宝玉本人失了真性,剩一躯壳。玉去而黛死矣。其复来,所以附宝玉复其本性,使其悟空,还他本色。这是后四十回他人要续书最难下笔之处。高本做得光焕夺目,由花妖而失玉,由失玉而宝玉痴呆,由痴呆而成凤姐骗局,金玉之缘逐成,而黛玉同日怨愤而死。然后由黛玉之死致使宝玉抱恨无穷,冷淡宝钗和袭人,所以虽有宝钗之妻,麝月之婢而不为所动。到了空空道人现身说法,一说即合,重游太虚,了悟仙缘,而宝玉不得不出家矣。其中又以看破红尘最早之惜春,处处点缀,又以欲洁何曾洁之妙玉思凡走魔,终于被劫为反衬,事情遂热闹起来。
五四、现把此大段的线索消息排列出来,以见高本四十回之苦心经营,及其吻合八十回之原意。共有由1~14,十四事:
1.海棠花妖——应第七十七回海棠之死,以为大事将临之兆。
2.通灵走失——应初回含玉而生。此玉代表宝玉本性,失玉为一切变动之导线。
3.宝玉疯颠——应二十五回宝玉中邪及五十七回一次大病。
4.傻大姐拾春囊——见七十三回,引起下回抄检大观园,由抄检大观园而引起七十八回宝钗避嫌搬出园外。即以傻大姐为卤莽直向黛玉透露消息之人。雪芹似原有此意,而高本得之,若信手拈来之易。宝玉既疯,宝钗又出园,逐成——
5.凤姐骗局——应前四十回凤姐之奸险。即以凤姐为害黛玉之罪魁,安插最为相宜。
6.贾母赞宝钗——第八十四回贾母赞钗贬黛,接应第三十五回伏线。又应八十回中宝钗大方得体处处得贾母之欢心。娶宝钗之意既定,则于三角恋爱之中,钗黛二人中必牺牲一人,在所不免。贾母问病,黛玉道,“老太太,你白疼我了。”(第九十七回)即此意。
7.贾政除郎中赴任——此为第八十五回之新伏线,以催婚期。加以欲冲喜却病,故迫成急急完礼。
8.黛玉痨病——此为前八十回早伏之线。
黛玉既死,宝玉抱恨无穷,此为看破红尘之总根由,及至和尚送玉,一说即合,引起——
9.重游太虚,证悟仙缘——第一百十六回事应第五回初游太虚。从此至贾雨村、甄宝玉之重出收场,为此小说结构上必有之呼应。然后使读者由太虚幻境下看尘凡中此重风流公案,更得超然境界。其中——
10.和尚送玉——(见第一百十五回)失玉之意,便是失了人之真性慧根,得玉便是还真。空空道人之出现,应第一回空空道人所说“到那时,只要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之语。
11.宝玉悟禅——第九十一回宝玉二人参禅,遥应前二十二回宝玉谈禅,而更深入。按第二十二回,宝钗因点鲁智深醉卧五台山一曲,引起宝玉作禅诗(“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云云)。宝玉道,“明儿认真起来……岂不是从我这支曲子起?”
12.宝玉改过,留意孔孟——第五回警幻仙姑教以云雨之事,将别时劝宝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此条原不甚主要,因近人以为曹作必须非孔谤儒,故表出之。
13.情欲与清净之争——此为宝玉决定将来之一大关键,亦即全书总题。第一百十八回表出。袭人妨五儿,怕宝玉既(表面上)绝和尚,又与女儿打交,说,“二爷自从信了和尚,才把这些姊妹冷淡了。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
14.斩断情缘,双美护玉——这是第一百十七回宝玉斩断情缘推倒袭人最亲切动人的文字。应第二十一回脂评“情极之毒”本意。
五五、我在此地引出双美护玉一节,一以表此宝玉的重要转变,一以见高本文字的本色。此中插入紫鹃于抢玉之间抱住宝玉,将平日私慕宝玉之情,毕露出来,文笔婉约而不太露。
袭人听说,即忙拉住宝玉道,“这断使不得的。那玉就是你的命。若是他拿去了,你又要病着了。”宝玉道:“如今我不病了。我已经有心了。要那玉何用?”摔脱袭人便要想走。袭人急得赶着说道:“你回来!我告诉你一句话。”宝玉回过头来道,“没有什么话说的了。”袭人顾不得什么,一面赶着跑,一面喊道,“上回丢了玉,几乎没有把我的命要了。刚刚的有了,你拿了去,你也活不成了。你要还他,除非是叫我死了。”说着赶上一把拉住。宝玉急了道,“你死也要还。你不死也要还。”(按:此语甚冷,甚毒。)狠命的把袭人一推,抽身要走。无奈袭人两只手绕着宝玉的带子,不放松,哭喊着坐在地下。里面丫头听见,连忙赶来瞧,见他两个人的神情不好,只听见袭人哭道,“快告诉太太去!宝二爷要把那玉去还和尚呢!”那丫头飞报王夫人。那宝玉更加生气,用手来撕开了袭人的手。幸亏袭人忍痛不放松。紫鹃在屋里,听见宝玉要把玉给人,这一急,比别人更甚,把素日冷淡宝玉的主意,都忘在九霄云外了。连忙跑出来,帮着抱住宝玉。那宝玉虽是个男人,用力摔住,怎奈两个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难脱身。叹口气道,“为一块玉,这样死命的不放。若是我一个人走了,又待怎么样呢?”
这就是曹氏游龙莫测的文笔,亦即是宝玉已经绝情的话。
五六、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宝玉读《庄子》,夹注说“情极之毒”,正指此事。
此意却好,但袭卿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当作“之”)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又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前总评说:
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宝犹可箴,他日之玉不可箴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
我们细看以上两段评语,见于二十一回,明指后双美护玉的一段文字。又可看出,续书人虽有前八十回可作依据,写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情极之毒”是极无精采的囫囵字样,续书人段凭此写出以上双美护玉极生动的文字来。
五七、现在两个待补题目——作伪续书,不是文字问题,是匠心才思问题,不是牵此补彼的补苴工作,是用想象力创造文学的工作。现成有两个极好题目让人来续。1.狱神庙事,内有小红、茜雪、袭人,并可加入小佳蕙。袭人慰宝玉,小红伶俐口才,都有“依据”可以“模仿”。2.卫若兰射圃佩金麒麟事。若兰是个才貌仙郎,又有冯紫英、醉金刚倪二、蒋玉菡、柳湘莲诸人可以随意加入,而都有依据可考。大家可以设身处地,预备做高鹗“补”去,因为北京琉璃厂程伟元书局悬赏征文,每题美金一千元,每篇字数约等《红楼梦》一回,限五年交卷。惟一条件是文笔足以乱真。请大家努力做去。
高本之成功,不仅在前呼后应,血脉相通,而在写来亲切逼真。单写贾府败落是不够的,是要写到“忽喇喇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情状。宝玉斩断情缘,不但要写其斩断情缘,是要写到“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的心景。双美护玉一段确能表出此情此景,所以高本出而以前各本绝,良有以也。
五八、C人物性格之一贯——续经济文章易,续创造文学难。故事之穿插,犹可按图索骥,独人物之描写须口吻笑貌,居心行事,各人与前书所写正合。评高鹗者,说他疏漏则有之,但没人说过高本所写之凤姐非前之凤姐,高本之贾琏,非前本之贾琏,高本之袭人,宝钗,紫鹃,宝玉,非前本之袭人,宝钗,紫鹃,宝玉。有之,惟俞平伯一人。事异景异,而人同一人也。又因故事之演进,己由荣华富贵纵情作乐时代,转入倒霉没趣灾病相连时代,又须另写各人人格在临难时见高下之一层。凡人居富贵易,处患难难。贾母评宝钗、黛玉、凤姐在处患难时的话最确,又可见贾母之所以为贾母。第一百〇八回,她对湘云道,“我看这孩子(指宝钗)倒是个有福气的。你林姐姐,那是个最小性儿又多心的,所以到底不长命。风丫头也见过些事,很不该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他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器了。”所以蘅芜庆生辰的那一席,贾母叫众姊妹在抄家之后“咱们今儿索性洒脱些”,要大家如前放心“热闹热闹”一下子。这又可使我们对贾母之认识,又加深一层了。不然他岂不仅是一位贤明能干专能享福的老太婆吗?
五九、现将十二钗姊妹之应册文曲文谶语,和他们在高本中性格行事要点,点出排列出来。其余人物甚多,若贾政之板而廉,仍然是板而廉(第九十九回因做清官被参);贾赦怯而傲,仍然是怯而傲(看他第一百〇二回驱邪一段);雨村狡而达,仍是狡而达(见第一百〇七回);以至于焦大之强硬骂人,老气横秋(见第一百〇五回);贾环之幸灾乐祸,勾结匪类(见第一百十七回)等,俱与以前各人的性格密合。恐文长,不备举。
六〇、十二钗正册十二人,加副册香菱一人,又副册袭人、晴雯二人,共十五人。除晴雯、秦氏已死外,实得十三人。
1.宝钗应曲文——“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性格——仍是淡泊明志,举止大方。第九十八回“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又逆贾母、王夫人意,直告宝玉黛玉之死耗,“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后来长辈始折服其胆识。第一百十八回她说“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还是她原来本色。
2.黛玉应曲文——“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性格——仍是多心(第八十三回,听园中婆子骂孙事)。但已是长大模样儿,不肯随便见宝玉(第九十五回‘如今见了他(宝玉),反觉不好意思’)。这是黛玉最可爱时期,不像以前率性,是第八十七回中思乡想吃南方菜、找手帕的黛玉。
3.元春应册文——“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之死在甲寅与乙卯之交,大观园第三年末。
性格——第八十三回贾母到宫里问病,元妃眼眶儿一红,止不住流下泪来……含泪道,“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又问宝玉近来如何,合省亲时关心宝玉弟。
4.探春应册图——一片大海,一只大船……
应册文——“告爹娘,休把儿挂念……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性格——才自清明志自高。最早看出贾家必败。故第一百〇二回远嫁时,毫无弱女态。“探春放心,辞别家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
5.湘云应册文曲文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厮得个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按册文曲子全无湘云做乞丐字样,平伯引湘云做乞丐旧本,何必认定是旧时“真本”?真得太容易,伪也伪得太容易。)
性格——英豪阔大。本是贾母至亲,在第一百〇八回与贾母夜谈,仍是较他人亲近。夫婿只称新姑爷,是南方人,但未举出名字(第一百〇六回)。后成痨病死。湘云之寡,应册文曲文,但前八十回中第三十一回回目有“白首双星”字样,与册文自相矛盾,不关高本。或是雪芹易稿时删去,未及删改回目。
6.妙玉应曲文——“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性格——第一百〇九回,来看贾母病时,仍是打扮的妖娇,不像姑子一派,“……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尘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曳曳的走来”。思凡走魔(第八十七回)是雪芹史笔,最合心理变态的研究。后来被劫,水月庵的姑子说,听说“妙师父跟了人去了”;又说,“妙师父的为人怪癖,只怕是假惺惺罢。”还是应前四十一回所写怪癖。贾母游园,诸人去后,宝玉挖苦他,要叫几个小么儿河里打几桶水洗地。妙玉答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
7.迎春应册文曲文
——“作践了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性格——此位专看《太上感应篇》之蒲柳弱质姑娘,实系无甚话可说。高本更写出孙家可恶,在贾府被抄后,即赶来讨账。这也是极好点缀。
8.惜春应册文曲文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性格——惜春在八十回中,年纪尚小,八十回后,性格才完全描写出来。其看破凡尘最早,而出家念头最坚,后欲为尼,至以死争。但其斩钉截铁性格,第七十四回已写出来。后四十回中惜春倒比较重要,因“三春”已尽也。
9.凤姐应曲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性格——凤姐事败,自有应得,但到了后来气馁,亦是可怜。办贾母事一节,佣人调动不来,正好与铁槛寺弄权秦氏出殡一段,遥遥相对。这是极好文字,令人有今昔之感。又后来病,贾琏进来,倒不甚睬。第一百十三回,贾琏“近日并不似先前的恩爱。本来事多,竟像不与他相干的。”、“凤姐心里更加悲苦。贾琏回来,也没有一句贴心的话。凤姐此时,只求速死。”这种体会真切,却是高本作者想出来的一副夫妻反目图画也。这是第二十一回脂批所谓强不起来之时。“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
10.巧姐应图谶——“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应册文——“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应曲文——“幸娘亲,幸娘亲,积德阴功……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奸舅兄。”按王仁图谋拐卖巧姐,为高本事。
性格——第九十二回写她慕贤良,但年纪尚小,约十二三左右。只是聪明娇养而胆怯。
10a.(附平儿)
才德在大观园中为第一等人,惜无副册文。在王仁母舅图谋拐卖巧姐时,幸亏平儿有主张,偕逃到刘姥姥家。这倒是平儿大出色一幕,与似以前平儿做人行事相合。又第一百十四回,贾琏连家费没有,还是平儿拿出自己珠宝去当卖。其处处以周到,温柔忠厚,实在可人,高本写得出。
11.李纨应册文——“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后谁似一盆兰?”又曲文“气昂昂,头戴簪缨”等语,是因子兰中举而贵。曲文言其短命,“黄泉路近……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册文亦言,“枉与他人作笑谈。”此是作者原意无疑。但作者说故事至宝玉拜别乃父,遁入空门,戛然而止。看来不应再写下去把故事拖长,故无法写入以后做夫人荣贵而逝一段;并非漏笔。
性格——单举一事最妙。即将为贾母做出殡时(第一百十回),李纨说,“车也是借得的么?”又“底下人的只得雇,上头的车也有雇的么?”又“叹息道:‘先前见有咱们家儿的太太奶奶咱们都笑话。如今轮到自己头上了……’”这种逼真的点缀,真亏高本作者想得出来。高本之所以成功在此。又黛玉临死时,全园家人忙于宝玉完礼事,独李纨以寡妇稍避,而成为来看黛玉之唯一亲人,千合万合。也是亏作者想得到。此等处使我怀疑高鹗不会于一年半载之间续完《红楼梦》。
12.香菱应副册册文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上文第三十八节已经指出,香菱因受气遭打,致成干血不治之症。后虽归宝钗以避金桂,而于金桂死后扶正,但拖延一年,死于难产,仍是体魄羸虚所致。与册文对照,并无大谬。凤姐血漏之症,亦拖三四年。
性格——香菱本甄家之女英莲。因一生遭遇,未能见出其才,但总是能忍和顺,为宝钗、黛玉及薛夫人所赏识,前后并无不同。
13.袭人应册文——“枉自温柔和顺”,又“堪羡优伶有福”。后嫁蒋玉菡,才看见自己手制宝玉所赠之松花绿汗巾,遥应千里外之伏线(第二十八回)。
性格——袭人出嫁一段,完全为雪芹手笔,入情入理,体会入微。胡、俞皆承认为满意。第一百二十回说,“袭人本来老实,不是伶俐牙齿的人。薛姨妈说一句,他应一句。回来说道,‘我是做下的人,姨太太瞧得起我,才和我说这些话。我是从不敢违拗太太的。’薛姨妈听他的话,好一个柔顺孩子,心里更加喜欢。”正是原来袭人本色。行文至此,让我指出袭人是雪芹描写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此与道学恶他“不死”无关系,是说雪芹写得非常的真。因为有好处,也有坏处,因为他实害晴雯,且也不利于黛玉,但其所以真在此。我们所求于小说家者,在此真个性。不是要找一个十全十德的美人。同时我们虽知他有弱点,自己问心,自己性格行事,能比得上袭人,已是不错。
六一、以上列表点出数语,见出高本作者不但能将各人与前八十回互相照应,并且能体会入微,写出各人之性格品格居心行事,与前若合符契,真是难能可贵。因有高本四十回,今日读者始有明了的印象。不然黛玉如何愤死,贾府如何败落,等等千头万绪,只有些模糊的暗示而已,绝难想象出来。若谓高本作者是高鹗,便是他能以八十回之一半文字,只用原作者十年辛苦十分之一的时间,目顾神飞,撮合编纂起来,神乎其技,天衣无缝,成了中国五千年来的第一部小说,又打破了古今中外未有续长篇创作小说之例。我们崇拜曹雪芹,更应当崇拜高兰墅了。
六二、D人物之新发展——八十回中本有人物,处贾府衰败之时,应看出各人之另一方面,上文第五十八节已经说到。兹再举数例,以明高本作者,不但一味摹仿前作,且能使我们对一些人物有新认识,使这些人的人格更深入化。这节可以指出高本对于《红楼梦》全书,有重要的贡献,不仅是收拾未了事而已。
①贾母,凤姐,鸳鸯——贾母不但能散财明大义,并且在最后对全家人说话时,有一段重要的自白:“你们打谅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云云。同回凤姐也有悔祸知过之心,向贾母谢罪,要改头换面,愿当贾母的“粗丫头”。这虽未必是真话,且足以言知过。至于办理丧事,带病尽力,至昏倒吐血,至为鸳鸯所误会,此时之凤姐,反觉可怜。这是最好小说应有之一笔。就是写到书中的好人,有时也失检,有时也顽固,也自私。而坏人也有良心发现之时,也有醒悟自己的痴妄,叫人可以理会,可以同情,你我大家一样。以前的人做史论,常犯责人太严的毛病。鸳鸯之死,早在第四十六回指天画地当众宣誓,可以对照。话虽如此,至此果然也不嫁人,也不为尼,轰轰烈烈殉贾母而死,也给人极深的印象。
②岫烟,薛蝌——这两位是在前部不甚足注意之人,在后部才特写出来。第九十回写岫烟因家穷在园中受侮辱,及薛蝌避金桂、宝蟾,都引起人的同情,后来,这一对倒成了《红楼》全部最理想的一对夫妻。这是前八十回所未启示的。
③紫鹃——后四十回最出奇之人物进展,一为紫鹃,二为五儿。紫鹃虽爱宝玉,却因黛玉之死,永不原谅他。这一转太好了,使我们看见紫鹃是何一等人,所谓“家败出孝子,国乱出忠臣”也。须有这一遭,忠臣孝子才见得出来。在第一百十三回宝玉找紫鹃,紫鹃不许入房,两人隔窗夜话,遂成了《红楼》全书最佳文字之一段。
④五儿——柳五儿在后四十回,是突起之秀,且其描写生动,略可媲美晴雯。这是脂批中所常讲“无意得来”之笔,是出人意表的发展。做小说的人常有经验,到某一段,书中人物活现出来,作者反心不由主,凭其书中人物为其所不得不为之事,说其所不得不说之言,所谓水到渠成也。第一百〇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是一篇绝妙文章,甚至胜于第五十一回晴雯闹夜一段。晴雯摔性瞎闹,而五儿温柔处又晴雯所不及也。其攀高之心,同于小红,而才反足取小红而代之。当是作者行文时,神机一动,遂听五儿自由发展罢了。读者试读那一段文字,才看得出高本作者写情写景文学工夫之顶点,尤其应注意次晨五儿之掩饰及宝钗之致疑。
六三、E高本作者之才识经验文章——称曹雪芹者,常谓红楼一书包罗万象。医卜星算,琴棋书画,以至酒令雅谜,奇花异卉,珍馐美味,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这因雪芹为曹寅之孙,渊源有自,不足为怪。续《红楼》者,也必有一样的才学与经验,同见过世面,如省亲大典,始能写得秩序井然,丝毫不乱。这又是评后四十回真伪者所应当注意之一件。高本作者在这些上头,又与雪芹相同,略无愧色。
(一)朝廷仪注,官场内幕——高本所叙有:①贾母等人到宫中问病,及元妃薨后,宫中守灵诸礼(第九十四,九十五回)。②贾府被参,长史传旨等等(第一百〇五,一百〇六,一百〇七回)。⑧贾政回家见皇上及内阁大人(第一百〇四回)。④贾政在外,清官做不得的实情(第九十九回)。
(二)医卜星相,扶乩道术——《红楼梦》三十八至四十二回五回相继,似作者有意作见才学的文字。三十八至四十回写诗、酒、行令;四十回写妙玉品茗;四十一回写宝钗论画一篇,文长二千余字。也常在各处讲医理。可谓作者无一不通。高本四十回中谈医理者,见第八十三回医生诊脉,说得头头是道;谈八字的,见八十六回,什么“申字内有正官禄马”,什么“辛金为贵”、“飞天禄马”,说得天花乱坠;第一百〇二回,毛半仙起卦,更是洋洋大文,鬼话连篇;同回道士作术驱邪,十分辉煌,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第九十五回,说岫烟与妙玉扶乩占失玉之吉凶。可见高本作者也是无所不通的。
(三)琴理、禅理——第八十六回黛玉为宝玉说琴理琴法,评者以为“论得琴理透彻,一望而知其为能手。”(“高兰墅”能琴不能,颇有疑问,普通举人,不大会的)第九十一回宝黛二人又谈禅,更见深懂禅理。其时宝玉盘腿闭眼合手而坐,黛玉考他禅理。先有一段妙文如下: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和你好,你怎么样?”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东风舞鹧鸪。”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不许说诳话。”
宝玉道,“有如三宝。”
这真是像读禅宗语录了。
(四)八股诗文——后四十回宝黛谈八股文时,最为中肯,上文第二十八节已经引过。八十二回写代儒叫宝玉讲书,出了“后生可畏”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二题,自是有趣。诗文之见于后四十回者,有八十九回祭晴雯事,写得躲躲闪闪,极有闲情逸致,又其祭词,有“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之句,紧应补裘之事。做诗最怕敷衍字面,这样高本作者的诗才也不坏了。又第八十七回有宝钗所作琴操四解,及妙玉和宝玉窃听黛玉低吟四首,当系黛玉所作。内多寄怀感慨之语。
由此可看出高本作者之才学经验见识,也足与前八十回作者相称。其谈琴理、禅理,尤似雪芹之作,并非任何人可以率尔操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