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称谓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比丘、比丘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四众弟子是佛学上的专有名词。庙子上常说四众弟子,佛的四众弟子也是佛教所称的四众弟子。所谓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
出家的男众比丘,普通称为和尚。“和尚”两个字很大哟!佛教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大家都搞不清楚,把和尚两个字当成笑话了。其实,“和尚”就是上师、法师、大师。真正佛教的大庙子、大丛林,只有方丈一个人可以称为和尚,其他的不能叫和尚,也不能随便叫法师。过去几十年在大陆上的佛教,始终还保持这个传统,我们到了大丛林,只称方丈一个人为“和尚”,其他一般的出家僧众,我们称“某某师”,一个“师”字就含有很恭敬的意义。通常把庙子上的大和尚、男众出家比丘,称为“大僧”;把女众出家的比丘尼称为“二僧”,也是僧,很少称法师的。法师不论在修持方面或教理方面都相当有成就。所以过去有太虚法师、印光法师、圆瑛法师等,全国没有几位被称法师的。
现在很多名称都变了。今天出家,明天就称法师,而且男众比丘、女众比丘尼都称法师,这对传统佛教而言,很不习惯。不过天下事有时将错就错,现在不那么叫,变成我们不对了。所以天地间的是非善恶很难讲。
过去对年龄大的比丘尼尊称为“师太”,非常恭敬。其实“尼姑”两个字在中国佛教之初,毫无轻慢之意。“尼”是印度“女性”的译音,等于中国文字“女的”意思。“姑”,称出家的女性为姑姑,等于父亲的姐姐或妹妹,我们叫姑妈一样,合称为“尼姑”。现在“和尚”、“尼姑”两个名称变成不好听的名词。
真正佛教的大丛林,只有一个方丈才能称为和尚,和尚代表了佛法僧三宝,从密宗观点来看,更代表了肉身佛、现在佛。对于比丘尼,我们在家人看到年龄大一点的称师太,一般的就称某某师,极为恭敬。
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是讲真正的男居士、女居士,受了三皈五戒的居士。庙上称普通在家人为居士。
以前人家叫我居士,我不大接受,为什么呢?不敢当,真正的居士也同法师一样,很难当,年高、有道、有德,而且能真正为佛教做弘法工作,能真正供养三宝,能真正作在家出家人的善知识的,才有资格称居士,不是普普通通一个在家人就称居士。女居士亦然,甚至更严格。
现在这里的宗教形态,对皈依的信仰者称为“信徒”,我非常反对。“信徒”二字是日本佛教乱用传过来的,其他宗教也用。“徒”有奴役性、控制性。大陆上对四众弟子,尤其对在家弟子称“信众”。信众多好!为什么要称信徒呢?我的信徒,你的信徒,变成党派了,非常犯忌讳。如果严格研究宗教管理的话,这个名词就要修正。
我们看旧的小说上,可以看到“檀越”二字,就是居士、大护法的意思。“檀”是六度的布施波罗蜜,叫檀波罗蜜,大护法就是布施者。“越”是梵音的称呼,是很恭敬的长者的意思。所以,在唐宋之间,出家人称在家的道友为“檀越”,就是爱布施、有功德、有道的长者。到了明清以后,习惯上称“大护法”。
关于这些道理我们要了解,还有一点要留意,出家同学将来写信给信众,以很恭敬的心称年纪大的为居士;如果年龄更大的称某公居士,并不失礼,也很合戒律。但是我曾发现出家同学写给居士的信,有称某某维摩的,这是绝对不可以、不通的。维摩是维摩居士,在逻辑范畴上属于特称,其他的居士纵然到达与维摩居士一样的境界、程度,也不能叫他某某维摩。你们不要犯这些错误,否则被人家笑文化程度低落。
“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有些经典,尤其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称“近事男、近事女”。普通没有受过三皈五戒的,也天天跑庙子拜拜,充其量也只能称近事男、近事女,慢慢接近,慢慢向佛道这个路上走。
佛的弟子有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学法女、近事男、近事女。如果说今天庙子四众弟子都来了,我们一听就知道有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如果说今天法会七众弟子都来啦!那就很盛大了,乃至刚刚对佛教、佛法有一点印象的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