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楞严大义今释 - 南怀瑾 >
-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
心性自体的指认
佛告阿难:“你现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须先有正确的见解和认识。”佛于是举手成拳,再问阿难:“你现在看得见吗?”阿难答:“看见了。”佛问:“你看见什么?”阿难答:“我的眼睛看见您的拳,心里知道这是拳。”佛说:“能看见的是谁呢?”阿难答:“我同大众,用眼睛看见的。”佛又问:“我的拳,当前照耀你的眼与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见,什么是你的心呢?”阿难答:“您追问心在哪里,我现在便推测寻求。这个能够推测寻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说:“咄!这个不是你的真心。”阿难听了,很惊诧地发问:“这个不是我的心,该是什么呢?”佛说:“这种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应,产生变幻不实的意识思想,遮障惑乱你心性的自体。自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这意识思想就是真心,犹如认贼为子,丧失本元常寂的心性自体,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涡里。”
阿难说:“我是佛的宠弟,因心爱吾佛,所以出家专心学法。不但如此,对于其他善知识,我都恭敬受教,发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为,不怕困难,都恳切地去实行。种种作为,事实上,都是运用这个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对真理,永退善根,也是这个心的运用。现在佛说这个不是心,那我等于无心,岂不等于无知的木石一样?离开这种知觉,还会有什么呢?何以佛说这个不是心?这样,不但是我,乃至在会的一般大众,恐怕都有同样的疑惑。希望佛发慈悲,再加开示我们一般未悟真心的人。”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62]。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吕平声)结。诘(音弃,责问也)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恡(同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吹上声)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63]。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内守幽闲是心理现状
这时,佛欲使阿难及一般大众,使心境进入“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佛法的专门名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实际境象。现行的心理现状,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动。生理活动,亦因之进入极静的状态,住于心性寂然的自体实相,是见性入道的基本要点。因为这种妄想不生的实相,有动心忍性,切断身心习惯活动的现象,所以叫作法忍。)便用慈爱的手摩阿难头顶说:“我常说,一切现象所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一切世界的物质微尘,都因为从心性的本体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它的名称和现象。这个清净灵妙、光明圣洁的真心,为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体性,哪里没有自体的呢?假若你坚执这个意识分别、感觉观看所了知的性能,认为就是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现象界所有的色、香、味、感触等等事实作业,另外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体性。例如你现在,听我说话,因为听到声音,你才产生了意识的分别。如果没有声音,能听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现在能够灭掉一切观看、听闻、感觉、知觉的作用,‘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其实,心内什么都没有,只守着一个幽幽闲闲、空空洞洞的境界,不过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实自性之体。但是,我不是说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种作用。你可以从这种心理的现象上,仔细地去研究揣摩。假若离开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现象以外,另有一个超然独立能够分别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这个能够分别的性能,离开外界现象与经验,就没有自体,那就可以明白这些现象,都是外界与意识经验潜伏的影像。意识经验和外界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不能永远长存。当意识变动了,现象消灭了,这个心不是等于零吗?那么,你的自性本体,等于绝对断灭无有,还有什么可以修行证明得到‘无生法忍’呢?(换言之,假若守着一个幽闲空洞的境界,便认为是心性自体,若不守这个幽闲空洞,这种境界,也就立刻变去。这很明显地证明这样静止的境界,这是一种意识的现象而已,并不是真心自性的本体。)世间一切修行佛法的学人,即使现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等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禅,‘心一境性’,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专一的境象。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得乐’。四禅,‘舍念清净’。并有四种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灭尽定,统名九次第定。)却不能得到圆满无漏的阿罗汉果,(所谓漏,就是烦恼的异名。无漏或漏尽,即是烦恼已尽。阿罗汉,是小乘修行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断尽一切烦恼,完全没有了无明、欲和烦恼的渗漏,足为人天师表的果位。)都是因为执著这个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当作了真心自性的本体。所以你虽然博闻强记,知识广博,记忆和听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圣果,也由于这个原因。”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64]。不知身心本不相代[65]。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66]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阿难听了佛的教诲,悲泣涕流地说:“我常想仰仗佛的威神,不必自己劳苦修行,您会惠赏给我三昧。(心性寂然不动,照用同时的境界。)不知道各人的身心,本来不能代替,所以不能见到真心自性。我现在虽然身体出家,此心并未入道,譬如富家的骄子,违背慈父,自甘流浪在外,乞食他方。今天才知道虽然博闻强记,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证,结果等于愚蠢无知,‘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人生现实境遇的烦恼,大体都被两种基本障碍所困惑:第一,被各种心理状态的情绪和妄想所烦恼,所谓我执,又名我障。第二,受一般世间现实的知识所障碍,所谓法执,又名所知障。都因为不能自知自见心性寂然常住的实相,希望佛哀怜我们,开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和道眼吧。”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67]。涌出宝光。其光晃昱(音育,光耀也)。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68]。赩(音吸,大赤色也)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否)。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能见不是眼见
佛说:“你先前答复我,看见了这个拳,何以有这个拳的色相?怎样变成这个拳?你又凭什么而看见?”阿难答:“因为您身体自己具有色相的作用,所以才有这个拳的色相。看见的是我的眼,构成拳的是您的手。”佛说:“老实告诉你,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悟解真理,须要譬喻才能明白。譬如这个拳,假若没有我的手,根本就不能握成拳。假若没有你的眼,你也根本看不见。用你的眼睛,比我的拳,这个理由,是相同的吗?”阿难说:“当然相同。如果没有我的眼,我哪里看得见?用我的眼,比您的拳,事实与理由都是相同的。”佛说:“你说相同,其实不同。如果没有手的人,根本没有拳可握。但是瞎了眼睛的人,并不是绝对看不见。你试问路上盲人,你看得见吗?盲人必定答复你,我现在眼前,只看见黑暗,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可见一切盲目的人,只看见黑暗,他与一般眼睛不坏的人,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所看见的黑暗,有什么不同呢?假使瞎了眼睛的人,看见的完全是黑暗,忽然恢复了视觉,还是可以看见眼前的种种色相和现象的。你如果认为能看见的,是眼睛的功能。那么,眼睛不坏的人,在黑暗中看见前面完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灯光,仍然可以看见前面的种种色相,那么,应该说灯光才是能看见的本能了。假若灯光是能看见的本能,灯光自身具有看见的功能,那不叫做灯,灯应该就是你的眼才对。再说:灯自有能见的功能,和你又有什么相干?要知道灯只能发光照到一切色相,在光明中,你这个能看见的是眼睛,绝不是灯。由此你更须了解,眼睛只能照显色相,自身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的是心性自体功能,并不是眼睛本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音记,希望也)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69]中。为阿若多五比丘[70]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音促,整也)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音悠,所也)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音阳,日出也)升天。光入隙(音细,孔缝也)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同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卷一终)
客尘为烦恼的成因
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解说,虽然口已默然,而心还没有开悟,仍然静待佛的教诲。佛就再向阿难和大众说:“我初成道的时候,在鹿园中[71],对憍陈那[72]等五人以及一般弟子们说:人们与一切众生,不能开悟自性,得成正觉,都是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误。现在要他们当时解悟的人,亲自提出说明。于是憍陈那就说:我在佛弟子当中,身为长老,大众推为见解第一,就因为我领悟到客尘二字,所以有此成就。譬如行客,投寄旅店,暂时寄居,不会安住。如果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动,不会往来不定。我自己思惟,变动不住的名为客,安居不动的是主人。又如晴天,灿烂的阳光照耀天空,阳光射入门户的空隙里,在门隙光线当中,可以看到虚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这些尘埃,在虚空中飞扬飘动,而虚空自体,依旧寂然不动。我由此思惟体会,澄清寂然,是虚空的境界。飞扬飘动,是空中尘埃的状态。”
于是佛在大众中,把手掌一开一合,问阿难说:“你现在看到什么?”阿难答:“我现在看到您的手掌,一开一合。”佛说:“你看见我的手一开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呢?还是你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阿难答:“佛的手在大众前一开一合,我看见您的手有开有合,并不是我能见之性有开有合。”佛说:“那么谁动谁静呢?”阿难答:“佛的手不停地在动,我的能见之性,跟着没有静过,谁又是不动的呢?”佛说:“如是。”佛于是从掌中放一道光明到阿难的右方,阿难跟着转头向右方看去。佛又放一道光明到阿难的左方,阿难又跟着转头向左方看去。佛问:“你的头现在为什么动摇?”阿难答:“我看见您放光到我的左右两方,我的视线跟着光也向左右方追踪,头就跟着动摇了。”佛问:“你左右转动顾盼的,是头动,还是能见之性在动呢?”阿难答:“我的头当然在动,我的能见之性,正在追踪左右闪动的光,未曾停止,这中间实在不明白还有谁在动摇。”佛说:“如是。”于是佛又向大众说:“人们都以动摇的名之为尘,以不停止的名之为客。你们看阿难,头自动摇,能见之性并无动摇。再者,你们看我的手当然有开有合,可是你们的能见之性,并无卷舒开合。这个道理极其明显,何以你们反认为变动的是自身,动摇的现象是自己的实境呢?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认定念念变动无住的意念,生起灭了,灭了生起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心性,遗失真心自性的自体,颠倒行事。致使性心失真。反认为物理变动的现象就是自己,在心理生理的范围内打转,自入迷误。”
(以上《楞严经》第一卷竟)
[1]如是我闻:谓如此经中所演之法,乃我亲从佛口所闻得者,此集经人,因佛立言,一切佛经,通依此冠之。——经文中的注释为慧因《楞严经易读简注》原注。
[2]佛:梵语弗它耶,此云觉者,即释迦牟尼佛。
[3]室罗筏城:此云丰德,即舍卫国之王城也。
[4]祇桓精舍:桓,林也,乃祇陀太子所施之树林,精舍即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之讲堂也。
[5]比丘:此云乞士,乃受具足戒之男僧通称。
[6]阿罗汉:此云无生,乃诸欲净尽,烦恼不生,为小乘之极果也。
[7]毗尼:戒律之总称。
[8]大智舍利弗等:以下六人,皆佛之常随弟子。
[9]辟支无学:此云独觉,无师友教,修出世法,而悟道者。
[10]迦陵仙音:迦陵频伽,西方之仙禽也,其声和雅,喻佛声也。
[11]波斯匿王:此云胜军,即舍卫国王。
[12]阿难:此云庆喜,佛之从弟,从佛出家,多闻第一,佛灭之后,结集群经,受法为西天二祖,乃此经之当机人。
[13]阿阇黎:此云轨范,僧侣远行,须三人,己外一上座,一轨范师,此所以纠正行止,防过失也。
[14]檀越:此云施主。
[15]刹利:此云尊姓,即印度五族之一也。
[16]旃陀罗:此云屠者,即贱族。
[17]摩登伽:此云本性,淫女之名也。
[18]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先梵天咒,乃其所持之幻咒妖术,谓出于古之梵天也。
[19]菩提:此云觉道。
[20]奢摩他:此云止;三摩,此云观;禅那,此云静虑。俱为佛门之澄心定慧工夫也。
[21]三摩提:此云正心行处,即此经中所示之究竟坚固大定法门也。
[22]三十二相:佛身从顶至足,有三十二种殊胜妙相,乃福慧两种功德之征。
[23]释迦牟尼佛: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二岁成道,译曰能仁寂默。为娑婆世界之教主。
[24]舍卫国:地名,后以为国号。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
[25]波斯匿:舍卫国之王名,译曰和悦,又曰月光。
[26]阿难:译曰庆喜,乃佛堂弟,斛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饭王入宫,报告生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故字曰庆喜。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27]摩登伽:译曰小家种,亦曰下贱种,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译曰本性。虽堕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28]文殊:译曰妙德,又曰妙吉祥。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
[29]轮转:即生死轮回也。
[30]尘劳:尘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尘劳即本末烦恼也。
[31]十种异生:即十二类生之简称,包含胎卵湿化,一切有情动物而言。
[32]浮根四尘:即眼也,谓四种尘相,所成之粗浮眼根也。
[33]精舍: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
[34]抟食:西竺古代习惯,以手代箸,抟取食物,故名。
[35]宿斋:宿,预也,犹言我已先食也。
[36]兜罗绵:西竺所产细软之棉,喻佛手之贵相也。
[37]根里:浮尘眼根之里,即肉眼之内也。
[38]窍穴:眼耳口鼻之孔窍也。
[39]焦腑:上中下三焦,为六腑之一。
[40]四众:出家僧尼,及在家男女居士,合称四众。
[41]法:一切事与理。
[42]“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诸法本无,由心故有。心亦本无,因法故有。前一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从心而起。后一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43]十九界七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之定名,加六根六识,为十八界之定名,曰十九与七者,本无其实也。
[44]实相:清净心体,无相可见之相,曰实相。
[45]所表:竖物以为标识也。
[46]龟毛兔角:龟本无毛,兔本无角,以喻事之有名无实。
[47]阐提:此云断善根者。
[48]弥戾车:此云邪见。
[49]六种震动:即动、踊、起、震、吼、击,按佛经中,凡佛降生,成道入定,说法涅槃,每遇非常时,乃有此相。
[50]恶叉聚:恶叉,树名,聚其果也,一枝三果,其形如∴,喻惑业苦三者生必同聚也。
[51]声闻缘觉:声闻,由闻佛说苦集灭道,而修出世法者,缘觉,自观十二因缘,而成道者,皆非大乘也。
[52]外道:不入正理,但修邪因。
[53]尘劫:如尘沙多,不可数知之长时间也。
[54]攀缘心:由六尘缘影,所引起之第七转识也。
[55]无始菩提涅槃:菩提云觉,涅槃云无生灭,即自性清净心也。
[56]识精元明:乃八识之精元,即妙明心体也。
[57]能生诸缘:心境互生,随净缘则成佛果,随染缘则生九界。
[58]缘所遗者:诸缘既立,本明即失,缘所遗者,即元清净体。
[59]奢摩他路:奢摩他,为至静之法,即出生死到涅槃之路也。
[60]五轮指:佛之一一指端,皆有十二轮相。
[61]能推者:推穷寻逐者识也,正以攀缘妄想为心,净性则不动也。
[62]无生法忍:无生法,即真如理,忍,即智也。
[63]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及灭尽定,九种三昧,名俱解脱,而非无碍解脱也。
[64]三昧:此云正受。
[65]身心本不相代:出家是身,三昧为心,二事各行,无相替理。
[66]二障:一者理障,碍诸正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67]胸卍字:卍本非是字,佛胸前有此相,名吉祥海云,表无漏性德,武后权制此卍文,读之为万也。
[68]阎浮檀金:此金超过紫磨金色,百千万倍,用喻佛身光明。
[69]鹿园: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也,五仙所居之修行处也。
[70]五比丘:一为阿湿波,二跋提,三拘利,四憍陈那,五十力迦叶,前三为佛父族,后二为佛母族,侍佛雪山,后相继去鹿园,别修异道,佛成道后,为先说四谛法,憍陈那最先解悟,案憍陈那,即阿若多也。
[71]鹿园:即鹿苑,在波罗奈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又为帝王养鹿之园。
[72]憍陈那:译曰火器,以先世事火命族故。名阿若多,译曰解本际。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佛成道后首度五比丘,憍陈那为五比丘之一,在佛弟子中见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