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1年(216) >
- 六月(282)
睡前消息287期:土木工程计算机化,《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意见
2021年6月1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87期
【睡前消息287】高考报志愿 能不能选土木工程?
大家好,2021年6月1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87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高考报志愿 能不能选土木工程?
高考季节结束了,毕业生马上就要遇到报志愿选专业的问题。上周清华大学公布了2021年校内转专业的结果,土木工程的相关专业,比如说水利系的海洋工程方向、建管系的工程管理方向,还有土木工程系自己的土建和交通工程方向,完全没有人报名。督工你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清华大学的名字源于校内的一个景区“水木清华”,但是过去几十年,水木清华这四个字往往被解释为清华大学的两个优势专业,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现在它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都没有人报,的确值得分析一下。
土木工程专业不受欢迎,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短期的供需问题。2005年左右启动的房地产和基建热潮提高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待遇,给已经毕业的学生创造了便利的上升通道,刺激各大学校去扩招土木工程专业。后来土建行业的扩张速度相对下降,但是前几年扩招的学生还在不断毕业,所以就业越来越难,待遇停滞甚至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以十几年为周期的波动并不是什么大事,我自己就是这一轮房地产热潮之前入学的。
当时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大下岗的冲击正在启动,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没有开始,每个学生都想躲开土木工程这种传统行业去学金融和计算机。我入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想转专业,需要老校长李国豪出来打气,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土木工程将来有的是机会,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果然几年以后土木工程就重新热起来了。
所以从我的直接经验看,如果只是行业短期的波动,不用太操心,毕竟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怎么也要工作五六十年才退休,选任何行业都要经历两三次行业顶峰和低潮,不存在一劳永逸选专业的事情。
但是在十几年为周期的波动之上,还有整个行业和学科的发展趋势。自古以来,人类各个行业、各个学科之间就不是完全平行发展的,一些行业被另外一些行业取代,一些学科逐渐从属于其他学科,这都是正常现象。听到土木工程这个名字就知道木匠在行业内曾经是主导者,到现在国家优质工程还要发鲁班奖。但是自从钢材和混凝土普及,夯土和木材已经基本被淘汰了,木工在工地上只能承担做混凝土模板的辅助任务,我们土木工程师淘汰自己的力度才是最狠的。
自从我读大学以来,全国很多院校都跟风快速开设了土木工程行业,十几年内招生数量暴增了十几倍,这说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比较短,从建筑材料到整体的设计施工知识量不算大,具体技术门类的深度也一般。所以前几年的毕业生就能到其他大学当教师,教出更多的学生。我毕业还不到20年,已经有同学甚至学弟在一些二三线院校当系主任和院长了。
与其同时,土木工程的学科水平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没有听说哪里的本科毕业生质量太差,导致了事故率上升,工程效率和质量下降。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的工程规模和质量水平都在快速提高,这说明整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已经非常规范化了。大多数人具备了基本知识以后,只需要熟悉已经成型的流程,就能通过工作实践快速成长为行业骨干,只有极少数人需要从事创新型工作。可以说如果没有其他学科,比如说材料工业和计算机来提供颠覆性的技术,土木工程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对停滞的行业,所以中国人在这个领域最先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这也意味着整个行业进入了相对的内卷状态,在最优秀的学校学土木工程,相对普通学校的毕业生知识体系没有代差,了解的前沿技术比例不大,投入同样的学习时间,在个人发展方面收益不明显。而在比较一般的学校学土木工程,只要足够努力,也能和顶级学校的毕业生在类似的起跑线上竞争。所以我很理解清华的学生不愿意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的理由。
其他的传统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说机械,行业内部的创新有限,以往的很多社会职能正在被其他行业取代,它被列为另外一个劝退行业并不意外。
从瓦特的蒸汽机开始,机械自动化的最重要目标就是用机械结构替代人类做简单的逻辑判断,完成更复杂的工作。最近几十年,计算机的软硬件都有重大突破,很多过去需要机械结构来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直接用廉价的传感器配合芯片内部的逻辑电路来完成。所以机械行业占经济增量的比例不断下降,计算机行业的比例反而不断上升。
这次清华内部转专业,不仅是土木工程专业没有人报名,机械工程实验班也没有人报名。倒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招38人,报名了50人,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还是反映了行业之间的竞争和替代关系,实体经济边缘化倒是一个次要因素。高校应该根据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去调整专业比例。
说到计算机和土木工程专业,上周广东的中山大学公布了今年的招生门类,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和相关的测绘专业被分到第11类,名字是计算机类智能实验班和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并列。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土木工程招不到学生,混到计算机行业来骗人。督工,你怎么评价中山大学的操作呢?
中山大学本身不错,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比较弱,我读大学的时候,中山大学土木专业连硕士点都没有,2016年才成立了土木工程学院,主要特色还是比较小众的水资源工程。现在他重新划分了招生大门类,土木工程不能撑起一个方向,被相关的学科主导招生方向并不意外。
至于说土木工程和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放到一起招生是否合适,我认为这其中或许有一定的妥协因素,但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说,反而是一个发展机会,不应该指责为欺骗。
所谓土木工程,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材料性能,对抗主要源于重力的各种应力,为人类不同的需求设计对应的复杂结构。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重力、材料和复杂结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给土木工程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重力暂时就不说了,我们还没到搞太空建筑或者火星建筑的时候,暂时还要在9.8米每平方秒的重力加速度下造房子。剩下的两个变量就是材料和复杂结构。材料方面,人类已经开始接近钢筋和普通混凝土的极限,如果没有廉价的高强度材料出来,人脑很难在静力学方面再搞什么创新,真正的行业突破只能指望计算机方面的进步。
我1998年去读土木工程专业,入学的时候按照要求买了全套的绘图工具,大学期间也主要学手工绘图。但是自从2002年做完道路工程的课程设计,我接下来的10年没有用墨线笔画过任何正式工程图,最多是拿出铅笔画几张草图。从我工作的第一天开始,这已经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计算机的行业了。而且计算机的作用不仅仅是出图,还有基本的力学计算和验算。如果不是特别复杂的结构,当时的计算书都已经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了,设计表基本用不着自己检查钢筋数量够不够,反而可以直接让软件给出各方面的工程量。
接下来的十几年计算机持续的改造土木工程行业,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的结构已经完全不可能简化分解到人工验算的水平,完全依赖计算机完成设计和施工管理。2011年上海世博会前后建设的喜马拉雅中心力学结构和空间布置是计算机软件根据预设条件自然生成的,如果完全靠人力设计,这两个项目可能到现在还停留在方案阶段,就算能设计出来,如果没有计算机指挥施工,做好的结构也放不上去。
可以说最近十几年,土木工程大多数的增量空间都是计算机带来的。而土木工程接下来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进一步数字化、自动化,把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和施工机器人。现在这种工程师拿着平面图指挥民工干活的场面在一代人之内就会消失。他们把土木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放在一起招生,不是欺骗,也不是强行配对,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其实不只是土木工程,现在大多数行业的增量都来自于学科交叉,大学生如果不想做一个只会执行规范的操作工,不想和机器人或者程序去拼效率,就必须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至少找到本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比如说在医疗行业,过去只有牙医需要专门学习金属材料和加工知识。现在随着医疗器械和新型治疗方案的发展,医学和机械、电子、新材料行业之间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无论是机电行业的人主动去研究医学还是医生反过来设计微型机械,都可以摆脱行业内的竞争压力。
过去几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不止一次提到内卷问题,我一直认为所谓内卷,首先是教育普及、知识扩散、社会平等的结果。过去只有少数人享受的就业机会,现在要受到更多普通人的竞争。无论是已经在行业内的前辈,还是看着学长买房买车冲进来的新毕业生,都会发现机会不如预期的多。但如果没有教育扩散,大多数人无非是在更低的层次上内卷,连竞争体面工作的机会都没有。
在一个进步的社会,绝大多数人每隔十几年必然会在行业内体会到一波内卷。如果你想摆脱这种压力,或者是在自己的行业内加强钻研,开拓新领域,或者去拓展知识面,在交叉学科上做出一点创新。目前土木和机械这些传统行业的确就是没有多少行业内部的创新空间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应该避免用传统的学科边界去限制学习,都应该给自己一点越界学习的压力。中山大学把土木工程专业和计算机行业放在一起招生,很多人想的可能是自己被骗了。但是现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本来就是BIM化,在数字模型的技术上实现施工设计一体化,土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的边界将来就是会越来越模糊。今年入学的大学生可能会健康工作到22世纪,最好不要因为过去几年乃至于几千年土木工程的工作形态就拒绝报考。
最后作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最好的土木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我自己放弃了本行,现在我来给大家解释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的确是有点没有说服力。但是我还是要说学了土木工程或者其他工科,再来做媒体本身就是专业培养目的之一。任何一个技术门类都需要自己的公关人员,都需要自己的科普团队。如果说大多数学科的未来在于跨界搞交叉学科,媒体就是一个跨越所有学科的交叉学科,是整个社会运行的润滑剂。
去年这个时间第121期睡前消息我分析了清华取消本科新闻专业的消息。当时我说媒体行业的确不需要本科教育,或者说所有本科专业都有培养媒体工作者的目标。我小时候读了很多高士其的书,这个高士其是193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医学博士,抗战前的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他晚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搞研究,只能写科普书。我认为这绝不是浪费,他的书给普通中国人普及了微生物知识,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消毒防疫意识,对于农业时代的中国作用远远大于一个优秀的医生。现在我的团队也开始有医学和生物学出身的成员,这和我学土木工程一样,不是浪费,而是专业对口。
《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意见
中央刚刚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很多观众都很好奇共同富裕的模式。督工你怎么解读中央的政策?
我刚刚看了人民日报上的文件全文,文件的第二部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四个具体方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畅通,激发市场活力,这基本上都是说给企业听的。而文件的第三部分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里边只有一句话提到了税收,原话是“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整个文件也只有这一句话提到了税收,显然没有用累计税去缩小贫富差距的意思。另外文件只提到了一次国企,四次提到了“国有”,我结合上下文给大家读这段: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根基,高水平推动浙江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虽然套话很多,但是大家应该结合上下文听明白了,没有大面积提供国有就业机会的意思。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分,第一个小标题是《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二个小标题是大家最喜欢的内容,《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我再给大家读一段:
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体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是目标,但手段还是企业提质增效。
然后我们再看工作原则部分,扣除各种不得不说的套话,真正有意义的话就是第三条,“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所以这次中央支持浙江搞共同富裕示范区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创新来增加高质量就业,增加劳动价值。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绝对的收入水平要靠提高效率,提高相对的收入比例,要靠个人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力,提高人力相对资本在生产链条中的重要性。
然而全民学习技术全面训练虽然能够提高人均财富水平,但也往往意味着在下一个产业层次上内卷,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利润率下降,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就业压力大,都不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好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顾前面的大学专业选择话题,重要的不是学什么专业,而是不要被传统的学科边界限制自己。如果自己的学科内部已经没有多少创新空间,也可以努力去拓展知识面,在上下游产业选修第二个学位,在交叉领域寻找创新机会。
现在我们的高考因为教学大纲的限制,已经有了低水平内卷的迹象,迫使学生基于初等数学和过于简化的常识去练习一批实际上没有用的复杂解题技巧。如果大学也用成熟行业的学科边界限制学生,必然会耽误学生和整个国家的前途。这里我给高三学生提一个建议,你之前可能学习很努力,但你必须要想清楚,过去的努力是按照别人的既定计划展开的,包含了很多惯性和思维惰性。现在你需要在专业培养计划之外,给自己制定一个拓展知识面的学习方案了。
好,287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祝各位端午愉快,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