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310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俄罗斯应对国力下降的军队改革

字数:5843

2021年8月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10期

【睡前消息310】坐公交去北京 中国人的新玩法

简介:中国公交爱好者利用跨城公交长途旅行,俄罗斯军事改革重建师级部队。

封面:

坐公交去北京

21世纪新玩法

推送:中国人传统的长途出行方式是火车。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喜欢坐公交车长途旅行的群体,有位90后公交迷从澳门出发,换乘226辆公交车到达北京,这是中国城市化进展的新动向。

转发推送:跨城公交覆盖的地方,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大家好,2021年8月6日星期五,欢迎收看31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三个月前,上海高校大二学生唐同学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视频一举走红。深圳一所高中把他的经历写到了考卷上,当做作文素材。高流你怎么看待这种新现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76616

最近一两年,公交穿越中国的活动发展很快,前些年上海坐公交到南京都可以上新闻,最近几个月,上海坐公交接力去北京都不算什么了。6月22日,成都90后小伙强哥完成了澳门到北京的公交旅程, 71天、途经100座城市、全程5167公里,换乘226辆公交车、坐了5345站到北京。

[图片]

上次大学生从上海坐公交去北京的新闻出来之后,我们工作室和这个公交爱好者群体进行了直接交流,他们的聊天群建立于2015年,现在覆盖了大多数喜欢公交旅行的爱好者,大概四五百人。从群里的回忆看,长距离公交旅行,是从一系列短距离路线逐步扩展出来的,最早出现在长三角地区。这些群成员产生兴趣,逐渐相互结识的过程,和东部城市公交网互连接的进程基本同步,是中国城市化历史的一部分。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美快速城市化阶段也制造了类似的文化圈。在英国、日本、美国,100年前就有大量中产阶层努力探索公交网络,当时没有互联网和数码相机,他们只能用实体资料记录自己的成就。国外网站上经常有公交爱好者的后代出售近百年前的收藏册,里面里不仅有车票,还有照片和手写记录。

[图片]

(可找原图)

这个群体一直持续到今天,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就是成员之一。不过,欧美国家在大范围内产生公交需求的时候,汽车还没普及,所以主要靠郊区铁路组建公交网络。直到互联网普及的21世纪,谢耳朵还是热爱火车。

[图片]

去年129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提到中国没有经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铁路建设时代,所以郊区轨道交通不发达。等到21世纪中国东部地区出现城市群,不同城市的公交网络是靠汽车连接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公交爱好者主要靠公共汽车穿越中国。

目前,这个群探索出来的长途可行路线包括上海到北京,澳门到北京,北京到温州,广州到上海, 杭州到青岛,杭州到西安,杭州到洛阳,上海到大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把这些长途路线画在地图上,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南北向线路比较多,东西向就没那么方便。而无论选择哪条路线,上海、北京、杭州都是很难绕过的节点。

那个从澳门坐公交去北京的刘华强,不止走了这一条线。他曾经研究发布过上海至广州、上海至北京的路线,自己亲身完成过上海到大连、杭州到西安、杭州到洛阳的路线。

他走的线路的绝大多数区间都是按照原计划坐公交,也有小部分路段选择了其他交通方式。在跨海跨江段落,烟台到大连要坐轮渡,张家港到南通,镇江到扬州都要乘汽渡,和汽车一起过江。

刘华强的群友通过共享各自的行程,绘制出几组主要路线图,我给大家看一下:

华东地区的线网呈现在地图上,上海是绝对的重心,徐州是黄淮海城市群的枢纽。

[图片]

[图片]

华北地区的可用路线明显要少,就算北京也没有联通周边城市。

[图片]

[图片]

华南地区目前还处于割裂状态,不要说跨省线路,连广东省内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和珠三角联通。

[图片]

[图片]

如果把各地群友所有走通过的路线放到一张总图上,可以发现中国只有东部和东南沿海两个城市群,其他地区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孤立发展,偶尔有个大城市向外延伸公交网络,也很快因为缺乏中型城市接力,变成断头路。

[图片]

[图片]

之前, 2017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有几张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跨城公交线路的分布。

居民地与设施图直观反映了大陆地区城乡建筑的分布,颜色越深,建筑物的比例就越高。上面那张跨城公交线路图,基本上就是这张地图上的连片红色部分。

[图片]

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趋势支撑了跨城公交线路。政府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主动的政策呢?

最近几年,国家通过政府补贴,推动了“公交下乡”政策。农村出来的观众或许还有印象,十几二十几年前,农村坐客车出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常常要到隔壁村,甚至一大早去走过几个村子,去乡里或镇上才能坐上进县城的客车,否则一错过就是一天。

2015年,交通运输部宣布了自己的目标,“全国新增通客车建制村2000个,通车比例达到93.2%”当年9月底,全国14个省份宣布行政村通客车率超过95%,其中北京、河北、辽宁、吉林、江苏的农村客运实现了建制村全覆盖。

[图片]

当然这些新通的线路并不都是城市公交,一方面是城市的公交下乡,另一方面是农村私营客运进城,双向互动。比如湖北,为了促进农村客运发展,允许私营线路公交化之后也拿一部分政府补贴,增加了公交覆盖率。

2017年2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 “公交下乡”的任务。2020年3月,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交通部发文催促山西、江西、山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西藏8省区加快进度,乡镇和建制村要赶紧通客车。按道理说,现在起码乡镇是普及公交了,行政村也基本普及。

[图片]

但是,从公交爱好者的实测来看,上报数据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说江苏的常州、昆山等地,肯定是做到了村村通公交,也有足够的人流提供经济回报。常州的256路、无锡的26路,这些跨市的公交线路为了满足边界人口需求,特意主动延长了一两站进入相邻市县。

[图片]

但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因为需求不足,加上疫情打击,名义上普及的乡村公交并没有落实。比如说,某些网友就在河北发现,有的线路因为客流太小,就算政府提供补贴,也已经取消了,还有的线路必须站到站牌处打电话才有可能有车来接,不打电话坐等就要凭运气。这导致很多公交爱好者按照政府文件去规划线路,到地方结果找不到车,只能在村里过夜。上面那张实测的长途线路总图也显示,可行的跨城线路基本上都绕过了江西,说明江西是一个经济洼地,政府补贴和本地流动人口比例都不足以支持公交下乡。

将来公交爱好者能不能公交走遍全国?

虽然过去几年公交网络扩展很快,但“公交下乡”的落实情况表明,中国不太可能无限补贴亏损线路,搭建一个覆盖全国的公交网。

我国的人口和经济地理分布不平衡,长期以来,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94%,西部只占6%。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睡前消息经常提到国家领导人的一篇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今天我们再引用几句重点的话:

[图片]

www.gov.cn/xinwen/2020-10/31/content_5556349.htm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

这意味着人口会继续向东部省份集中,但也不会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必然会形成一批经济发达,间距几十公里的中型城市群。这些区域内部会继续出现延续上百公里的公交接力线路,但是区域之外还是适合自驾旅游。

2021年的今天,根据公交爱好者的经验,如今从上海到合肥,基本可以实现公交接力,再往北、往西开辟路线就比较艰难。合肥被算进长三角是有道理的。

前面介绍的那位刘华强,已经体验了四条长途公交线路。他最开始想探索一条从成都到北京的公交路线,发现西部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公交,无论如何连不上,去年交通部催促,要求赶紧实现村村通的中西部省份包括山西、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这基本说明了为什么不能从西南地区坐公交去北京。

后来,刘华强从澳门去北京,选择的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的路线,在长江以南,这条线明显偏东,并没有沿着京广线或者京九线这种比较直的南北方向前进,这也说明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的公交密度比较差。

[图片]

将来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想象常态化的公交覆盖到湖南湖北,以及河南的平原地带,在武汉以东坐公交旅行问题不大。但中部山区和大多数西部省份不太可能把公交网覆盖到村。所以,在最近十几年的爆发时期之后,公交爱好者会发现新出现长途线路的速度会逐渐下降,最终停滞。

如果我们把目标限制在在中东部地区,坐公交长途旅行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呢?

在那些有足够跨城客流的地区,主要障碍是行政区划的限制。

早在20年前,中国就开通了第一条跨省公交,从江西九江到湖北黄梅县的小池镇。结果黄梅县的上级、黄冈市交通部门迅速出手,查扣了公交公司的汽车,就算省里发文件,也一直拖延不交还。这就是典型的小团体利益限制了经济发展。当年查扣跨省公交的位置,恰好就是去年疫情期间,两地执法人员爆发冲突的地方。

[图片]

扣车之后,湖北省法制办给黄冈交通部门发出《处理意见》,要求放车,文件也承认:“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跨省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如何管理尚无明确规定”。

20年后的今天,这个真空环节现在仍然是空缺的,地方交通部门找不到管理外地公交的法律依据,只能一刀切禁止。2019年,上海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开通了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相邻的浙江嘉善县大量患者前来就诊,虽然上海枫泾到浙江嘉善的省际班车途经这家医院,但院门口多个公交站点就是不让停。

[图片]

之前,2011年底,上海浙江之间尝试开通过“枫嘉线”公交,由双方合作运营,但因为地位尴尬,在省际客运改革中停运。后来嘉善居民意见很大,又重开了公交线路,但不在自称公交,也不是两地合办,改由嘉善单独运营。

[图片]

“枫嘉线”公交被叫停,主要原因是嘉善单方面宣称这是“城际公交”,而上海方面不同意。因为城际公交沿途可以设站,省际客运中途不停站。上海方面认为,在本地设站的外地公交,如果违法,很难找到合适的法规去追究责任,所以还是停了比较好。在卫星城越来越多的今天,旧的城际公交管理模式显然是跟不上时代了。

在北方,京津冀的边界问题更严重。2014年到2019年之间,京津冀累计打通了1600公里断头路,但还是非常缺乏跨省公交,比如河北保定的涿州市,经济上完全和北京绑定,但是因为北京在边界上设置了隔离带,一趟车需要分成两截运行。一些公交爱好者也表示,本来顺畅的跨省线路,到了北京边界往往就断了。

[图片]

6分40秒到50多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7411L7UD?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imestamp=1621763170&unique_k=97qZ5m

上周,7月27日,北京市刚刚修改了机动车管理规定。要求在北京全境都查验进京证。过去北京六环以内要办进京证才能通行,已经给河北的车制造了很多麻烦,但毕竟六环之内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所以还能忍受。现在全北京市,横跨长城内外的1.64万平方公里都要办进京证,北京边界对北方交通的影响就更大了。希望北京能早点解决行政边界对跨省交通的限制。

https://new.qq.com/omn/20210727/20210727A09MK300.html

接下来,请我的同事邓肯上场,聊聊军事话题。

俄罗斯应对国力下降的军队改革

最近十几年,中国和大多数国家军事改革,在编制上都是“师改旅”,用旅作为陆军基本作战单位,俄罗斯一度也跟进了这个趋势。但是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上台以后,扭转了“师改旅”的趋势,重新组织了作战师,为什么俄罗斯的军事改革方向和我们相反?

俄罗斯的改革方向和我们没有区别。只是俄罗斯实在是没钱没人,每一层作战单位都收缩了半个级别,虽然他们重新组建了师级单位。但这个“师”的概念和以往大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说把旅重新变成师。

俄国军改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基本的国防能力,同时保证在一两个重点方向集中作战力量。过去几百年,俄国或者苏联无论怎么发展军事装备,都坚持了“大陆军”的基本原则,动不动就要拉出百万大军挤满战线。现在的俄罗斯不一样了,正规陆军只有28万,而且没什么预备役,要分析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军队,必须先考虑他们的人力资源背景。

俄罗斯上次搞“师改旅”,原因是当时只有39.5万陆军,分出24个师,还有12个独立旅,而美国陆军当时50万兵力,作战旅还没有俄国的师番号多。当时俄国每个师理论上应该有上万人,仅仅是装甲单位就要占用2000多车组人员。实际上,俄国每个师团只有三千多,等于一个旅级单位。

这些人要应付三四倍的装备,连机动能力都没有,必须临时补充人员才能拉出去打仗,所以大多数师和旅都不是随时可用的单位。俄国人自己算,24个师,只有5个师接近于完成战备,其他的番号都是空架子。这还不如平时就缩小编制,让一个旅的人只负责自己熟悉的装备,做完整的训练,起码打仗的时候能拉得出去。

所以当时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提出了师改旅计划,把师缩编为旅级,只保留39个作战旅,比较务实地保证了作战兵团数量。

从谢尔久科夫改革到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和人口都在继续衰退,只能在最重要的地方集中人力。为了保证大国的架子,俄国空天军现在还保持了43万兵力,导弹部队也维持了12万人,结果就是陆军只能保留28万人,比谢尔久科夫改革之前又缩水了30%,就算师都改成旅,人力还是严重不足。

按照现代陆军的一般规律算,虽然一个作战师只有一万多人,但是需要大量的后方机关、支援力量来维持整个陆军的运行。平均一个师对应4.5万人的陆军兵力才算满员,至少也要4万人才能维持战备状态。这意味着28万人只能支撑7个师或者21个旅

但是俄罗斯有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大部分邻国都有敌意或者潜在的安全问题。还有一批需要保护的弱小盟友。所以俄国必须坚持全面布防原则,在每个方向都放置足够的军事单位。

2020年,俄军的编制是7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师,一个机枪火炮师,26个摩托化步兵旅,2个坦克旅,合计10个师28个旅。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就知道大多数单位还是缺人,没有战斗力和机动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绍伊古的计划是从2012年开始新增8万雇佣兵,再建立100万人的预备役部队。结果八年多过去了,现在陆军只有28万,比绍伊古上台初期还更少了,预备役部队更是只停留在纸面上。

2012年9月20日,俄罗斯《观点报》报道,由于缺人,缺装备,很多旅级作战单位与自己的身份严重不符。最严重的旅缺编50%,仅配备排连级的编制。所以俄军打算把编制再降一级,一部分常备旅改编为加强营,再让这个加强营去负责之前旅的防御地区。至于说加强营能不能真的替代一个旅,那也顾不上了。

俄罗斯陆军的基本战斗单位都要变成加强营了,为什么还要改来改去,纠结是“师改旅”,还是“旅改师”呢?

因为在改来改去的过程中,“师”和“旅”的实际定义悄悄变了。

前面我说了,俄罗斯因为缺人缺钱,已经被迫把一些旅改成了能打仗的加强营,用来应付同样的防区。最近几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叙利亚打仗的时候,机动作战也是以过去的坦克营或者步兵营为基础,配备其他兵力组成一个1000人左右的战斗群,实际上还是加强营。

俄罗斯再怎么说也是一两亿人口的国家,养上百个加强营问题不大,现在俄罗斯的内外战线,都是以加强营为基本单位,好处是能维持战线,坏处是单位规模太小,自主的后勤支援能力不行,持续作战能力差。而且营级编制实在太小,作为战役指挥官的集团军司令需要同时调动十几个加强营,容易混乱,往往要到一线协调作战。2017年俄罗斯第五军司令阿萨波夫中将死在叙利亚,就是靠前指挥的时候被短程迫击炮炸了,这说明现有的俄罗斯陆军编制,不适合以加强营为基本单位的作战模式。

所以,绍伊古把旅改成师,同时正式承认营级单位的独立作战地位,给他们配备支援和指挥体系,直接被师指挥。这些新成立的师将会替代集团军的地位,直接指挥加强营,负责一个作战方向。

冷战以后,为了增强部队的灵活性,“师改旅”是大趋势,各国基本都遵循了这个客观规律。只是真正的强国资源充足,会把过去的师改成完整的作战旅,由集团军指挥,负责一个作战方向。俄国的作战师改成旅之后还是维持不住,进一步衰退成加强营。俄罗斯不得不重新成立一批师级单位来指挥这些加强营,作用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集团军。

(此处查证之后配图 说明俄国“山寨版”编制的内涵)

建议配图,波兰球风格:

第一张图:苏联风格,军长后面站了三个师(人很多),很得意。

第二张图:俄罗斯风格,三个师变成了三个旅(人略少),军长沮丧喝伏特加。

第三张图:军长喝了酒,一回头,发现只剩下三个营了(人更少!)

第四张图:军长自己摘了一颗星“算了,老子直接当师长吧”

所以,俄罗斯最近军事改革的核心逻辑不是“旅改师”,而是“军改师”。这和模仿西方或者恢复传统都没关系,只是国力下降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用山寨版的降级编制来勉强维持各个战略方向的存在感。如果真遇到另一个强国下场发动高强度作战,俄罗斯这套山寨体系是撑不住的。但只要不遇到其他强国,短期内俄罗斯还是可以派出山寨版的降级编制,带着苏联遗产去欺负中小国家。

好,感谢各位收看,31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周日我们再见!


309印章和传真机 日本只能改掉一个311日本氢能源,赢了技术输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