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2年(374) >
- 十一月(505)
睡前消息509期:侵权视频罚平台3240万,影视“二创”该怎么管,垃圾分类
2022年11月10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509期
【睡前消息509】侵权视频罚平台3240万,影视“二创”该怎么管
大家好,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欢迎收看509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10月末,西安中级法院做出了有史以来最重的网络视频版权判罚,抖音向腾讯赔偿3240万元,理由是,抖音平台上有大量视频侵权了腾讯制作的网剧《云南虫谷》,虽然抖音采取措施减少了侵权作品的数量,但侵权行为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腾讯方面要求赔偿9000万元,法官虽然没有完全支持,但是考虑到抖音平台上云南虫谷标签下的视频数量很多、播放量大,也考虑到原视频的制作成本高,所以法院最终支持了3240万的赔偿。
Image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323840.html
督工,作为网络视频主播,你怎么看待西安中级法院的判罚?
上周我也遇到过类似问题。504期睡前消息在节目里面质疑了某家公司的经营状态,以及老板的身份问题,这家公司没有正面回答我的质疑,也没有去法院起诉我造谣,而是直接给B站发函,要求撤稿。
这说明,中国的企业还抱有20世纪的习惯,认为每一份公开传播的信息,都是作者和平台共同创作的,所以首先要找平台撤稿,最后没办法了才去找作者。这是互联网之前的传统媒体时代留下的习惯。
当时的报刊,都有很强的编辑部,作者投稿过来,编辑要先和作者商量修改,往往是稿子往返几次,才能发表。而最后和读者见面之前,编辑往往还要最后调整语法,修正错别字,确认作品没有抄袭嫌疑。所以当时如果有人质疑作品版权问题,先找媒体编辑部是有道理的。
Image
但这条规律并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平台,尤其是不适合视频内容平台。因为平台并不向上传视频的普通用户付费,也不会和作者反复讨论视频内容,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储存信息的服务器,和展示内容的推荐页面。真正对应过去报刊身份的,就是上传视频的个人或者团队。所以我们现在都说“自媒体”,意思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做了过去整个媒体编辑部的事情,是承担内容责任的主题。我很期待收到指责我内容不实的律师函。
回到西安法院判3240万赔款的问题,先放下赔款数额不说,我觉得腾讯的起诉对象就有问题。他们也绕开了上传内容的自媒体,只是泛泛地指责这些自媒体获利,但最终还是要平台对内容负责。而法院也支持了他们的起诉方式。静静帮我读一下法院的判决:
“(抖音平台)对用户大量、密集实施地对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应知、明知,且未在合理期间内采取适当措施对平台侵权内容进行管控治理,其消极放任与侵权视频在“抖音”软件内的大量传播具有因果关系,故可以认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帮助侵权行为。”
法院这段话包含了三个前提,一是平台能准确了解的海量视频中,哪些是侵权视频;二是平台有能力对疑似侵权视频做准确处理;三是平台有义务对侵权视频负经济责任。这显然高估了平台对内容的控制力,还在用传统媒体编辑部对内容的控制力来要求视频平台。
平台的确对上传视频的用户有一定管理权,但总的来说是鼓励自由发表内容,管理权限和责任,都不如工商部门对个体户的管理。工商部门有一定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但不应无限放大。
如果有大品牌来工商局投诉具体的商铺售假侵权,证据确凿,工商局不管是不对的。但如果大品牌泛泛地要求工商局100%消灭本地假货,做不到就指责工商局故意纵容,这也显然是过分要求。而且大品牌如果能具体指出售假的店铺,最好的办法是拿证据直接起诉,顺便要求监管部门作证。而不是自己不起诉,坚持要市场管理部门来赔偿。
Image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反面的例子,比如说多方责任的车祸,最后处理下来,赔偿数字往往不是完全按照责任比例分配。而是让有钱的车主、买了更多保险的车主多担待一些。很少有人能从违规的电动车主、残疾人车主要到足额赔偿。这种处理方式也许有利于交管部门快速结案,但显然不能让群众感受到正义。
腾讯抓住抖音平台起诉,但不去主动起诉上传视频的用户,也像是现实中的交通事故处理,抓住钱多的一方压责任。现在到抖音之外的各平台搜索《云南虫谷》,依然可以看到海量的的剪辑内容、二次创作内容,说明只是起诉平台,并不能压制侵犯版权的行为。
如果腾讯和法院真的有心解决视频版权问题,还是要尽量投入法律资源,拿出明确的条文,让用户不能通过上传侵权视频获利,反而要交罚款。当这个规则成为共识之后,视频侵权行为才能真正减少。
就在昨天,江苏高级法院公布了一个案例,有侵权团伙买下了“韩剧TV”APP,投放海量的完整韩剧和综艺,通过插广告赚了221万。法院直接找到了APP经营团队,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5人团徽有期徒刑,分别罚款,最高的一个人罚了119万。这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侵权案例,说明找上传视频的团队索赔,是最有力的保护版权措施。
Imag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993145722376155
对《云南虫谷》这起案子,上传视频的人并不是平台经营团队,如果按西安法院的判例,要求互联网平台承担内容引发的全部法律责任,最终腾讯自己也要对每个微信群的侵权内容负责。要是其他公司搜集证据,证明几万个微信群、QQ群传播侵权文字和视频,起诉腾讯,恐怕腾讯自己也受不了法院的判决原则。最关键的是,如果要求平台严格的预审用户发布内容,排除一切可能有版权纠纷的视频,普通用户必然战战兢兢,失去创作热情。毕竟平台的审核标准不一定对,很容易误伤。
影视“二创”该怎么管
无论侵权主体是平台还是用户,督工你对这种剪裁视频换流量的行为怎么看?
这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被起诉侵权的视频,有的是简单地把原片上传,或者剪辑成更短的段落上传,这显然是典型的侵权行为。
但如果只是利用了原视频的部分段落,重新剪裁,加上自己的介绍和评语,这就要具体判断了。《著作权法》第四节的内容是《权利的限制》。其中第24条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只要标明作者名称、作品名称,并且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就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直接使用。
下面列出了13种特定情况,第二种是“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https://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30/353795.shtml
国内的现状是,观众有发表影评的愿望、也有观看影评的现实需求。文字时代写影评,只能用文字描述,视频时代就显然需要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的特定段落。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用了有版权的视频片段,就一定是侵权行为。否则等于剥夺了人民群众评价文艺作品的资格。
眼下很多上传版权视频的用户也已经发现到了法律的模糊性,很多“5分钟看电影”之类的视频,既可以看成影视剧原片的压缩版,也可以看做广义的影评,算是擦边球。但无论如何,影评和二次创作内容,已经成为国内视频网站的主体内容之一,有些是合理使用,有些的确涉嫌侵权。
国家如果想维护文艺市场的秩序,必须尽快出台指导案例,让法院判决有法可依。现在关于《云南虫谷》事件的判决,主要证据是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所有带剧名话题视频,没有去对比具体的视频内容。这里面就会存在很大的误伤。我们做视频的人都知道,就算带了“云南虫谷”话题标签,也不一定是侵权视频,还可能是合理引用,甚至根本没有引用画面。这样做出来的判决,既不能有效纠正风气,也不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督工你之前介绍集体诉讼制度的时候。认为对大企业的违规行为可以要求惩罚性的赔偿,有利于维护整体市场秩序。这次西安法院做出了3000多万的赔偿判决,督工你对数额怎么看?
集体诉讼的前提是,不止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要替利益受损的整体群体争权利。现在腾讯只是为了自己的版权起诉了平台,既没有对同行业提供普遍性维权,也没有起诉真正应该对内容负责的平台用户,是不能要惩罚性赔偿的。实际上就算这次西安法院的判决,也明确表示不支持腾讯的惩罚性赔偿主张。
另外,前面也提到了,类似的影视作品二次创作,在中国几乎所有平台都是主力内容之一。而且大多数改编对象是外国影视作品和版权内容,如果西安这次判罚成为典型案例。外国影视公司和视频平台也可以援引案例,挨个起诉中国视频平台,要求得到类似水平的赔偿,恐怕没有哪个平台敢说自己能顶住类似的起诉。
Image
所以,法院在判罚之前,应该慎重考虑中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制定一个可以现实执行的赔偿公式,而不是急于用一两次典型案例提供所谓的震慑作用。
一刀切禁止二次创作肯定不行,但放纵侵权,也不利于创作。无论西安法院做出的3240万判罚是否能落实,以后必然还会有类似于《云南虫谷》版权问题的争议,督工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这里我欢迎大家去回顾睡前消息392期睡前消息节目,当时我说,文艺作品一旦发表,在文化上就不再属于作者自己了。读者的传播、评论和引用方式,都在给经典文艺作品增加深度,拓展宽度。如果不允许对经典作品做适当引用,等于否认了读者和评论者的文化贡献。在摄影和视频剪辑能力像写作能力一样普及的21世纪,视频资源的管理模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影视版权管理体系。否则中国视频作者和观众的利益反而会受损。
当时我举的例子,是视觉中国图片网站通过垄断图片资源敲诈全国的内容制作团队,最后我建议,堵不如疏,国家应该出面组建一个国有版权交易平台,把发行一定时间后的文化产品都放上去公开交易,限制价格。既保证作者有长期收益,另一方面也让需要引用和参考的普通用户找到购买版权的途径,不至于说想付费引用都找不到授权机会。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信息制作团队和提供信息推广服务的平台相互分离,权责才能明确。视频平台应该老老实实做一个信息中介,不要自己又当平台服务商,又制作大量的独家内容,利用公共注意力去推广。这次腾讯发起了《云南虫谷》诉讼案,是一方面自己制作原创内容,同时又和其他平台争夺内容发布权,实际上已经涉嫌滥用垄断地位了。所以,国家反垄断机构应该对互联网平台扩展业务链的行为进行适当管制,必要的时候要出手拆分公司,让内容团队和内容平台各自平行竞争,将来的版权市场才能更规范。
垃圾分类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投入使用的消息。
近年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垃圾分类,但不少市民抱怨分类要求过于复杂,很占时间和精力,智能系统投入使用能不能解决这种矛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01714910676069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29226072002396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646838310442838
从目前看只能说在技术上有希望,但短期内全面替代人工不太可能。
智能垃圾分类,是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的联合任务。首先训练机器,首先收集不同种类的垃圾图像,标注它们属于哪种类型,让AI学习。然后把现实中的新图像输入AI模型,让模型识别,尝试用不同的力量区分物品。这样反复试错,最终得到一个可用的分类设备。从技术内核来说,智能垃圾分类,和最近热门的自动驾驶技术比较类似
Image
目前人工智能驾驶系统的水平大家都知道,敢放下方向盘睡觉的,都是看淡生死的猛人,所以垃圾分类技术也不算成熟。但好在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容错率,错了也不会死人,所以在社区接收点和处理厂两个环节上,都有实际的产品投入使用。
Image
比如说,国内北京、南京都有小区试用智能垃圾站。但是这种社区站点其实并没有最重要的自分类能力。还是居民自己先按干、湿、有毒有害不同性质分类,然后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宽带网络,当场识别,提高分类准确度。这样的智能分类,最终还是靠人手把垃圾分开,最多只能算智能辅助,而且还增加了投放时间,只适合退休老人多的本地社区。
而且这种最初等的智能垃圾箱也不便宜。普通的塑料环卫桶一个最多百十块钱,而低端智能垃圾箱也要1.5万元左右,高端六七万元一台。再加上不算低的维护保养费用,国内暂时不太可能全面推广。
所以,智能垃圾分类最实用的地方,还是在垃圾处理厂内部应用高端产品。这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人工劳动,还能保证垃圾分类处理流程的全封闭化,明显减轻垃圾外溢污染。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就算在垃圾处理厂里面集中安装设备,现有的环卫投资还是要增加几倍,才能满足垃圾全面分类的需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997721876558439
大多数人都支持更加环保的处理垃圾,不过近年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突然提速,有些人因为不擅长准确分类,感觉不适应。现在垃圾焚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深圳甚至在2020年就实现了生活垃圾全量焚烧。为什么还要强调垃圾分类?
Image
http://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8031927.html
垃圾分类能更好的回收可利用资源,但更重要的目的还是降低垃圾处置成本。
因为焚烧生活垃圾的成本很高,国家补贴不足以提高焚烧比例。同时新建垃圾填埋场也不够用,所以必须通过垃圾分类来压缩需要处理的垃圾总量。,
现在中国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就地处理,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垃圾处理压力越大。但这些地方很难找到建设大型填埋场的合适地点了。睡前消息编辑部查找资料,发现近几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只有青海西宁今年新批建了一个垃圾填埋场。其他地方恐怕找不到青海那种无人山区。
Imag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787046702701355
2020年发改委、住建部、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
这个名字很长的文件里有一条关键内容,要求大中城市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8/t20200807_1235742.html?code=&state=123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各地大部分垃圾填埋场都在加快关闭的步伐。过去一年,多个省市都宣布即将彻底关闭所有填埋场。
Image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28A0CM0100
Image
https://huanbao.bjx.com.cn/news/20211008/1180150.shtml
Image
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4/content_5675500.htm
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tingju/202101/76675d809534412fa1ef9b18d63ce451.shtml
如果不填埋,生活垃圾就只能烧掉,焚烧发电在本世纪才成为国内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发展快,但距离全覆盖还很远。根据最新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焚烧方式占62%。
剩下的三分之一垃圾,在新电厂建起来之前,主要就靠分类减量来压缩。比如说全国大城市中最先提出“应烧尽烧”的深圳,2020年全市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2万吨,所有焚烧厂设计能力是每天1.8万吨,极限也只有2万吨。其余每天一万多吨差额就要靠分类回收来解决。
根据官方信息,深圳对违反垃圾分类投放的处罚是全国最严厉的,个人违反最高处罚200元,单位可罚50万元。由此保证了现在生活垃圾回收率超过40%,但焚烧能力还是很紧张。
https://www.mee.gov.cn/home/ztbd/2020/wfcsjssdgz/wfcsxwbd/wfcsmtbd/202103/t20210301_822867.shtml
焚烧需求大,按理说就会有企业来投资。但国家最近几年的宏观政策是在减少垃圾焚烧的投资。
目前垃圾焚烧厂的主要收入是三块,垃圾处理费、卖电,以及中央财政给的生物质发电补贴。其中生物质发电补贴这一块,并不是算在环境卫生经费里面,而是算作新能源发电补贴。
2018年左右,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力度下降,要求新建项目自负盈亏。首先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开始,但很快也波及到了生物质发电。
2020年初,财政部、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财建【2020】4号文”,宣布新增的新能源项目 “以收定支”。补贴总额用完为止。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3/content_5474144.htm
2020年9月,还是这几个部门发文件,宣布2020年新增新能源补贴只有15亿元,各电厂排队来领,如果排队没排到,就往以后的年份去排队。
其中“发改能源【2020】1421号”文件宣布2020年中央新增补贴总额15亿元,用完为止,少了排在以后年度慢慢补。
Image
Image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9/t20200916_1238868.html?code=&state=123
另一个文件“财建【2020】426号”又宣布,从21年开始,生物质发电新项目补贴时间最高8.25万小时,最多补贴到并网15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这类补贴不再是中央财政自己出钱了,要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Image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1/content_5552978.htm
http://www.nea.gov.cn/139372803_16002449929681n.pdf
所以,2020年以后垃圾焚烧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都急剧下降,仅仅两年时间就只有原来的一半。地方政府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只能坚持搞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总量。
从目前各地的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居民带着新鲜感,执行的还不错。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居民开始厌烦,负责监督的社区工作人员开始懈怠,定时定量投放的限制更是给很多人带来了生活不便。尤其是在一部分社区人员被抽调去防疫之后,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形式化。落实好一点的地方,四种分类能勉强保持干湿两种分类;落实不好的地方,就是假装分类投放,最后装到一个桶里运走。垃圾分类的效果正在快速下降。接下来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中国可能还是会出现垃圾埋不掉也烧不掉的尴尬局面。
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城市人口制造的垃圾总量还将持续上升,2035年中国生活垃圾总量将达到5.48亿吨,是2017年的两倍左右。如果垃圾分类运动也不解决问题,中国人应该怎么处理这些过剩垃圾呢?
或者多花钱,或者多投入劳动力,没有更好的取巧办法。
前面提到了,垃圾焚烧的补贴下降,各地建焚烧电厂的速度就跌到原来的一半,不多花钱肯定解决不了问题。至于垃圾分类的质量问题,韩国日本都是通过压低妇女就业率来保证的,实际上还是浪费了社会劳动力。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扔垃圾收费,把主要的分类工作放到垃圾处理中心,集中资金投资智能分类系统,让专业的人、专业的机器替普通人分类。美国、欧洲、日本都有独立于物业费之外的垃圾处理费用,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按照重量或体积缴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197175969245834
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只有单位需要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居民家庭不用交。而同一批城市居民,也是对环境卫生提出高要求,希望周围一尘不染,希望远离垃圾填埋场的人。所以垃圾处理经费总是不够用。中国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环境需求,长远看来唯一的方案,就是要求所有垃圾都装在政府出售的标准垃圾袋里,丢弃的时候另按重量收垃圾处理费。环卫部门派人定期抽查,重罚不交费乱扔垃圾的居民。
当然,有的居民可能收入不高,但是时间充裕,愿意通过垃圾分类减轻社会负担。这样的人也可以分发另一种垃圾袋,允许他们扔经过分拣的垃圾,少收或者不收垃圾处理费。这样,有钱的人,节约时间,获得方便,没钱的人省了钱,所有人都获得了环境提升的好处。可能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合适方案。
Image
最后提醒各位观众,睡前消息过去是每周三次更新,现在尝试每周增加一两期,提醒各位注意,另外“睡前消息编辑部”已经重新启动,每一期的文稿,包括前几期错过的文稿,都会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欢迎各位关注。
509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