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2年(374) >
- 十一月(505)
睡前消息511期:副主任以下无人权,中国医生供养“论文工厂”
2022年11月1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511期
【睡前消息511】副主任以下无人权,中国医生供养“论文工厂”
大家好,2022年11月1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第51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Image
世界有机分子领域最权威的数据库机构——CCDC——英国剑桥晶体学数据中心宣布,因为数据库被中国医生和论文工厂联合污染,很可能要大规模撤回数据。
CCDC成立于1965年,主要任务是收录有机小分子和金属有机分子的晶体结构数据,给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目前CCDC已存储120万条数据。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的许多期刊都要求研究人员将新发现的分子结构数据存入CCDC,方便后人使用。
今年4月15日,一篇发表在Research Square网站的文章指出,CCDC数据库收集的近1000个晶体结构数据,很可能来自中国同一家“论文工厂(Paper Mill)”批量制作的810篇论文。
这些文章的名义作者几乎都在中国大陆,主要是清华、浙大、同济、厦大、西安交大等知名高校的附属医院,其中很多具有副教授、教授和科室主任职称。目前,CCDC正在和出版商一起审查涉事期刊和论文,基本可以确定要全面撤稿。
在本次历史事件前,CCDC中心总共撤回了不到300个虚假数据,其中最集中的一次最多也只撤回了70个条目。本次数据撤回,几乎可以确定要打破历史记录。督工怎么评价这次从中国起源的数据污染事件?
Image
对于剑桥晶体数据中心来说,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事件。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学术界来说,论文工厂制造海量的伪科研数据,已经是每年都要发生的常态化问题了,激发国际丑闻也不是新鲜事。
2020年,荷兰博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团队就发现了同一家“论文工厂”制造的412篇论文,名义上的作者基本都是中国的医院和医生。目前,比克博士团队发现的疑似“工厂”论文已经增加到600多篇,其中部分论文已被撤稿,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Image
所以,剑桥晶体数据中心的丑闻虽然很大,但只反映了一小部分论文工厂的产品。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出现了发达的黑论文产业链,由中国大医院的医生群体掏钱,批量采购生产垃圾数据,用毫无意义的伪研究制造了科技进步的错觉。
2021年上半年,中国SCI论文撤稿700余篇,虽然相对数以十万计的SCI总发文量来说比例很低,但撤稿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撤稿的近一半,其中一个被单列出来的撤稿原因,就是用论文工厂搞伪科研。最近剑桥晶体数据中心的案例说明,中国伪科研成果的比例,远远超过之前的撤稿论文比例。
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
503期睡前消息我说中国企业一边骂着国际评级机构降低自己的评级,另一方面还是要努力找标普、穆迪合作,以微小的评级提升为荣,原因不是因为外国评级机构亲切,而是因为这些中国企业自己花钱买过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中国企业在大公国际这一类企业身上花过钱,知道他们只要拿钱干什么都行,所以真做生意的时候反而还是要看国际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
现在中国论文工厂的生产效率已经相当于十几所大学,将来的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有很大概率自己也用过论文工厂。如果我们放任论文工厂,不改造当前的科研生态,不仅国际机构要怀疑中国科研数据,中国科研人员自己都不会相信中国同行的科研成果。久而久之,中国科研节奏就得重新依附于欧美科研。
在分析中国自己的问题之前,我先介绍并感谢一下替中国人民打击国产论文工厂的的科学打假名人。
这次提醒剑桥晶体中心的志愿者,名字是大卫·比姆勒(David Bimler),退休心理学研究员。而2020年挖出中国论文工厂的伊丽莎白·比克博士,是人类微生物学专家,现在全职投入科研打假,并聚集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她的团队目前已经揭露了4000多个学术不端案例。
伊丽莎白·比克博士
比克博士最擅长的事情,是在论文中寻找人为“加工”的照片和图像的痕迹,专打那些在实验室混出经验,些企图走捷径出成果的人。在2020年发现中国论文工厂之前,2019年比克博士质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指出他署名的40多篇论文普遍存在图像造假问题。2021年,科技部给出结论,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个人不算造假,算“图片误用”。不过曹雪涛还是当南开校长,一直当到2个月之前,换成了行政职务。
如果只看中文新闻,比克博士似乎专盯着中国人的缺点打假,但从国际科研行业来看,中国院士和论文工厂这点小事,根本不算她的主要战绩。疫情爆发后,比克博士在2020年质疑羟氯喹对新冠肺炎的疗效,对全世界的科研、医学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明显冲击。
2021年,比克博士挑战了一场宗教和科研联合的造假事件,冲击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当时《自然》杂志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认定死海东北部城市塔哈曼是被3600年前的大爆炸破坏的,塔哈曼古城很可能就是《圣经》记载的罪恶之城索多玛,被天火破坏。这篇文章有权威科研杂志提供可信性,还触及到了欧美世界最底层的基督教文化符号,立刻产生了科研领域之外的“出圈”效果,一度号称“史上阅读人次最多的学术论文”。
Image
这时候,擅长图片分析的比克博士出场了,她发现论文拿来当证据的照片经过人为加工,才能支持文章的预设结论。如果靠原始图片,很难论证城市是被天外陨石炸掉的。
然后,比克博士发现,这篇考古论文的三个赞助方,都不具备客观立场,都有夸大天灾概率的强烈动机。
第一个出钱的机构是CRG,主要目标是追踪和研究彗星碎片,它宣称宇宙中的彗星碎片比一般认为的要多,借此获取资金。目前任何政府背景的科研体系都不接纳CRG组织。
另外两个出钱的机构,是美国福音派的宗教组织,核心立场就是《圣经》上记载的内容都是事实,应该毫无保留地相信。所以特别期待看到某个城市像圣经记载一样被毁掉。
之前的节目我们介绍过美国福音派组织,那是特朗普当总统都要表示敬畏的强大政治力量。比克博士在欧美世界和这种组织正面对抗,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搞中国一个普通院士。
当然,在中国打假也有别的压力。2021年,比克博士因为维护科学诚信秩序,获得约翰·马多克斯奖,而这个奖的第一届获奖者包括中国人方是民、网名方舟子。方舟子回到中国打假,和媒体一起,联合阻止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成为院士。
肖传国考虑到中国国情,果断雇人砸破了财经杂志编辑的头骨,还在北京街头对方舟子发起了铁锤袭击。这一锤子送方舟子得了约翰·马多克斯奖,但肖传国到看守所住了几个月之后,现在还能继续开医院,发论文,赚大钱,所以比克博士并不来中国直接打假。
中国论文工厂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了,他们日常是怎么接业务的?
有记者以暗访的形式了解到了论文工厂“生产”论文的部分内幕。记者伪装成医师,和“论文工厂”的“客服人员”取得了联系。论文工厂表示,提供全链条服务,只要时间要求不过于苛刻,各种层次的期刊都可以“代写代发”,即使国际期刊的SCI论文也明码标价。只要提供职业、研究方向等基本信息,“论文工厂”会帮你“匹配”合适的期刊。
有一位“客服人员”直接为记者选定了一本SCI三区的期刊,交600元订金就能立刻安排写作,成稿后发给客户看,修改满意后安排发,收到录用通知后再付尾款1000元。记者支付了订金后,对方按照记者提供的信息发来了三个写作方向。记者选定之后,不到2天就提供了一篇论文,还可以按要求修改。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的确是准原创内容,查重基本过关。
当然三区期刊只能是在评中低级职称的时候凑个数,行内研究者一般也不会主动找三区期刊参考。如果用户想要发在顶级期刊上的英文论文,论文工厂开价一般要几万。
记者找到另一家“论文工厂”表示着急想发医学方面顶级期刊,对方立刻拿出来一篇已基本写好的颈部骨科论文,标价3.75万元,说这篇稿子本来就是顶级期刊编辑和公司团队的约稿,快的话一个月就可录用。
这代表了“论文工厂”的另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先做出论文,再出售“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位置。有的期刊编辑甚至把位置先留好,再找“论文工厂”约稿填上位置,最后去找愿意出钱的人填上名字。这样生产的论文就更“真”了。
论文工厂的客户都是不想自己写论文的科研人员。而论文工厂能快速生产有一定原创性的论文,甚至还能储存一些貌似高质量的存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国内的“论文工厂”,对外往往自称“生物科技公司”、“第三方科研机构”,核心人员很明确自己在造假,再招聘一些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具备研究能力的硕士生、博士生来打工,很多人入职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进了“论文工厂”。
有的“论文工厂”也会承接一些试验外包工作,再根据试验数据去水论文,严格来说算是套路化的科研产业链的一部分,也能制造一些基础数据,没准在哪个冷门方向能给后人提供参考价值。但随着造假的业务越来越熟练,这些论文工厂和期刊审稿人员都结成了利益联盟,试验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就基本被省掉了,直接无中生有,从概念反推数据,再根据假数据编造实验过程,形成一篇只要不验证就貌似合理的论文。
打假志愿者总结了“论文工厂”产品讨论,发现英文标题有固定结构:
某种生物分子+动词+细胞过程+癌症类型或细胞类型+介词+动词+生物分子。
只要简单更换癌细胞种类和生物分子名称,就能“变”出一篇新论文。比如《血管生成因子A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作用研究》。
对于论文的内容,国外也有学者总结了论文工厂的产品风格:
1具有相似的文本和结构;
2可能存在造假模板,图像数据会在不同文章中反复使用;
3原始数据图像来自不同模块的排列组合;
4引用文献与内容毫不相关;
5不同作者从同一台计算机提交手稿。
这些由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论文,已经不是普通的科研造假问题了。韩春雨那种造假是真做了实验的,只是有意无意修改了结果,做出夸张结论别人不能重复。而这些论文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发文章而虚构了实验过程,在科研造假鄙视链里面也是最底层。
对于购买者来说,不能发表的假论文毫无意义。但假论文要想在期刊上发表,最大的障碍就是成本。因为买家本来就是因为不想做实验才买论文的,论文工厂拿了他们几千几万的钱,就要出一套完整数据,必然导致论文有明显套路,同一套数据被反复使用。不意外的话,很快我们就能看到AI写的廉价假论文。所以,外行志愿者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发现多篇论文是同一个造假流程生产的。论文工厂必须运用论文之外的技巧,才能让论文登上学术期刊。
对于普通期刊的审查问题,论文工厂一般是直接把编辑拉下水,或者是用数量轰炸,总有能发表的。高水平期刊不能收买,论文工厂会仿造学者的名字,注册一些貌似属于名教授的邮箱作为论文的审稿人,增强论文可信度。很多学者的工作邮箱是大学邮箱,后缀是edu,而不是gmail,结果引起了怀疑,编辑跟学者本人一核实,才发现这些挂名学者根本不知道论文的事情。
所以,每家论文工厂都有自己独特的黑色技巧,既是为了发假论文,也要压低发假论文的成本。买论文的医生不可能事先知道自己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甚至被黑吃黑,掏钱什么都买不到也是常事,反正医生不可能去投诉。所以医生一般都是通过私人圈子交流论文工厂的口碑,争取找到“民间信誉”最好的工厂。
11月2日,红星新闻报道,四川大学物理系硕士生举报南开大学一个本科生抄袭自己的论文,事后还被保送北大物理学院读研。两篇文章从数据到图像,再到参考文献几乎完全重合。被举报的南开本科生立刻承认了抄袭行为,但强调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论文是“论文辅导机构”提供的,没想到这个辅导机构完全从英文翻译了一篇论文卖给他。
这个新闻说明中国本科生都很容易找到论文工厂的业务员,同时也说明,论文工厂喜欢黑吃黑,收了你的钱,卖一篇别人的论文给你,只要想办法过了查重这一关,后续问题都归你自己处理。
中国假论文产业这么发达,谁最经常到论文工厂买论文呢?
各行各业都有人买,但严重程度的确有所区别。
最前面提到的的论文工厂批量造假问题,无论是比克博士2020年抓住的几百篇论文,还是剑桥晶体数据中心正在审核的800篇论文,基本上都集中在生物和医学方面。
再往前看,2017年,《自然》出版社一次就在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掉了107篇论文,涉及524位作者,125家中国研究机构,主要是国内各大医院。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看一下近年来的科研诚信、学术不端案件通报,生物医学相关课题还是占了大部分。当年雇凶杀人的肖传国更是医学领域的知名教授。
此外,老观众可能记得,今年春天我探讨连花清瘟的药效问题,发现以岭药业宣称连花清瘟预防作用的全部依据,也是发在英文刊物《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的一篇论文。425期睡前消息分析了以岭药业拿出来做证据的论文,指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有严重错误,根本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结论。而这篇关于预防的论文,发在一个影响因子1.813的杂志,只要交几千美元,就有很高的发表率。当时我说,中国的医学界,尤其是中医科研,普遍有挟洋自重的坏毛病,没有几篇英文论文都不敢说自己搞中医科研。
各方面的数据和事实综合起来,都指向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是假科研的重灾区。从全世界来看,除了少数公开宣称有宗教背景的组织之外,中国的大医院医生可能是全世界搞假科研积极性最高的群体。
为什么中国医生是论文工厂的主要消费者?
我不认为中国医生天生就喜欢造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自己不写论文,要集体供养论文工厂产业链,这说明他们受到了共同的压力。我们可以把医生行业当作一个解剖中国科研体制的突破口。
今天提到论文工厂的话题,是剑桥晶体数据中心发现了大量的假论文。这些假论问题的主体都是 “研究”虚构出来的金属有机晶体等物质,再声称新晶体可能会促进新的疾病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只要论文结论不是写得太夸张,短期内很少有人会重复研究一种冷门晶体,更不会探讨这种陌生晶体对特定疾病的影响。所以假论文只要发表出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容易被新的研究证实造假。
这个例子说明,生物和医疗领域的确给假论文留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生物学是比较新的学科,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理论上说往任何一个分项领域发展,都有无限的研究方向。实际上,由于资源和现有理论限制,主流的学术资源只会集中开发少数最有可能出成果的方向,其他方向只有一些人基于兴趣搞拓荒式研究。
拓荒式的研究当然也很有价值,很多未来的重大突破都是从这些基于兴趣的研究开始的。但也有一些研究者的目的不是拓展人类知识范围,而是借着“开发新领域”的名义假装进行了研究,这时候,平时不太有人去研究的领域就成了造假的好地方。因为在造假的科研人员退休或者老死之前,一般不会有其他人做同一个实验,或者选择同一个细分领域搞真科研。
就算造假的人预设结论,夸大研究结论,就算编造了数据,用处理之后的图像来证明自己产生了有效成果,也不容易立刻被戳穿。所以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垃圾论文比较多。
但是,造假容易,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不足以把医生都变成论文工厂的客户,尤其不会让中国医生更喜欢造假。所以,我们还必须解释中国医生承受了哪些额外压力。
为了了解当前中国医生实际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工作室同事在观众顾问团当中采访了医生朋友。
医生的晋升路线是:
初级职称:住院医生、
中级职称:主治医师,
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
高级职称:主任医师。
在大医院,升到副主任医师才算是真正有了编制,而一般来说,副高级以上职称最多能覆盖一半的医生。其他的年轻医生,往往也是名牌大学医学院毕业,肯定不甘心一辈子停在中级职称,也不甘心到退休才拿到副高职称,所以拼命刷业绩,希望在中年之前翻过副高级职称的门槛。
一般来说,要晋升副主任医师,需要承担省级基金或者国家自然青年基金这个级别的课题,而晋升主任医师,就要拿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了争夺课题,争夺发言权,争夺晋升排序,发个几篇SCI论文打底是基本配置。发了论文不一定有资格进一步,不发论文一定会被别人比下去。所以,除了外科医生可以相对靠积累技巧之外,大医院的其他医生都要努力发论文。
但实际上,普通医生很难靠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论文。大多数临床医生的工作已经占用了大多数精力,也没有资格调用科研设备。如果要求他们写论文才能晋升,等于逼他们去论文工厂买论文。
面对这种矛盾,一些医院开始修改标准,要求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要保证门诊病号量和基层工作时间,想让努力做日常工作的医生占优势。结果,普通医生或者是想办法刷数据造假,或者是满足基层工作时间之后,买更多的sci论文,证明自己有更优先的资格晋升,论文工厂的市场并没有被压缩。
另外,中国各级医院搞科研、发论文的难度也不一样。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资金充足,既有大量的病例,也有大量的医学生和实习生完成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不用作假,也能量产一般水平的论文。而进入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缺资金,缺病例,缺助手,走正常赛道根本刷不出论文数量,也会被迫选择买论文。
十几年前,我在土木工程行业晋升工程师职称的时候,要考计算机操作,其中一项基本测试是用cad现场花一张施工图。我在设计院工作,用了三分之一时间就搞定了,剩下的时间我就用来观察周围一起考试的人,发现凡是设计院出来的都轻松过关,施工单位来的往往抓耳挠腮,在绘图细节上犯错误。
这个例子说明,当年土木工程的工程师评定程序不太合理,逼人作弊。现在看到临床医生为了职称去买论文,我就想起了当年自己考试的经历。只要医院还把论文当做晋升依据,只要大多数中国医生认为副主任以下职称没人权,就一定会有没机会搞科研的中青年医生去买论文。
全世界的医生都有在体制内晋升的压力,为什么中国医生买论文的动力要超过外国同行?
我们和欧美对比一下。
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医生,一般来说同时在三个系统内求发展。
第一个是学术系统,职称是讲师、高级讲师、教授;
第二个是临床系统,资深的医师可以成为副顾问医师、顾问医师,给医院科室做骨干;
第三个才是行政系统,有主任、院长等职务。私立医院组织比较严密,主任和院长拥有人事权力,公立医院的行政职务基本就只是管事的职务,而不是管医生的医生。
这三个系统互相独立,在一个系统中的地位高,当然会促进在另一个系统的发展。但如果放弃追求其中一两个系统的地位,也不会严重影响在剩下的方向求发展。
而在中国,三个系统几乎被合并成一个,要是职称上不去,行政职务必然被限制在科室一线,完全没有当博导、当教授、当医院领导的机会,职业生涯可以一眼看到头。所以无论是忙于临床的医生,还是有时间搞科研的医生,都希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拿到副高级职称,然后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搞真正的研究。这是中国医生急于买论文的制度原因。
为什么欧美和中国的医生管理体系不一样呢?
因为欧美的医生评价体系来自近代的行会组织,医疗学术系统是自治性的,所以晋升体系相对合理,不同类型的医生可以分散在多条赛道上竞争。而中国的医生管理体系是从行政体系发展出来的,由外行官僚自上而下建立,所以有一元化的特点。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欧美的模式就全面胜过中国模式,因为医生是社会的一部分,评价医疗体制的好坏,不仅要问医生自己,还要问那些想成为医生的人。
欧美从行会发展而来的医生培养体系,对已经获得医师地位的人是比较友好的,但对于想成为医生的普通人,行会制度有非常大的压力和门槛。提供指导和实习机会的前辈,对新人拥有实际上的人身支配权。中国的普通医师感受到的晋升压力,在欧美社会,压在被那些想要成为医生的年轻人身上。
这两张图中,被训话的人都是十几年医学院毕业的学霸精英,而说这些话的人甚至都是剧中担纲正面形象的主角。
中国与英美医生职称对照
对于医疗体系之外的普通人来说,欧美体系的问题就更大了。当医生的训练时期长,门槛高,要跟随前辈很多年才能拥有独立执业资格。这客观上缩小了医生队伍,增加了普通人获取医疗服务的难度。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一个医疗体系内部的“压力守恒定律”,就是欧美医疗体制和中国医疗体制都有差不多的压力,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层次。
欧美医疗体制源于行会,让医生自己管理自己,在技术上可能更合理,内部压力小。但行会天然是排斥竞争的,欧美体制客观上提高了当医生的难度,用医学院的高学费、前辈指导等方式,压榨想成为医生的年轻人,拦住了更多的年轻人,主要压力体现在医疗体系的边缘。
中国医疗体制源于行政官僚,让外行管理医生,国家支付医学院的大多数成本,国家主导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客观上增加了医生数量。而且国家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问现有医生是否高兴,是否担心竞争压力增加。所以,中国医疗体制的压力体现在内部,让已经获得医生资格的人承担晋升压力。
过去10年,中国的执业医师队伍增加了100%,达到了每1000人有3个医生,相当于澳大利亚2013年的水平,明显超出了中国人均GDP所对应的的医疗服务,所以也不能轻易说中国的医疗体制全面错了。
最近几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引入规培制。医学院的毕业生在成为正式医生之前,要经历“规培”阶段,客观上提高了第一级职称主治医师的门槛,应该可以缓解争夺副高职称的压力,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必须密切注意。
Image
从这些分析来看,中国医生暂时不能全面转向欧美的行会管理体系,还是要尽量降低年轻人成为医生的门槛,为此增加一些行业内晋升压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我们也像欧美国家那样,用高学费和少量招生阻止年轻人学医,晋升职称的压力固然是小了,代价就是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晋升竞争的资格。
但是,无论如何,论文工厂都是应该消灭的科研毒瘤,所以中国的医生管理体制也应该做出一些改革,不能把所有医生都逼到写论文的赛道上,尤其不能逼着临床医生写论文。
具体来说,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有明确的界限;科研医生和临床医生要逐步分工。临床医生积累经验,积累技能,积累工作时间,自然就应该换来晋升。就算不晋升,临床医生也可以凭借经验转入行政管理岗位,逐步增加报酬,提高社会地位,甚至去管理科研类的高职称医生,这才能让大多数临床医生安心。只要医生可以相信自己不用买论文换前途,论文工厂也就自然消失了。
51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节目最后,我们尝试翻译一下污染剑桥晶体数据的假论文标题和作者名字,算一个存档,希望以后的中国不要再以类似方式露脸。我们周二再见!
Nature新闻中被当作案例提到的11篇论文,都有明显证据指向论文工厂炮制的产品,其中部分已撤回。
①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3de3dac190efde6ed1ea6db5efaf3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535220302586#!
文章名:
Two Cu(II)-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 Photocatalytic dye degradation and treatment activity combined with BDNF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craniocerebral trauma via increasing complement C3 expression
两种 Cu (II)基配位聚合物: 光催化降解染料及联合 BDNF 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增加补体 C3表达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期刊杂志: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阿拉伯化学杂志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 Huang Jiapeng 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第二作者 Zhang Ping 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作者 Song Jing-Gui 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Zhao Jian 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②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775eecde1dd88f2fc45279fa95d112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inorgchem.9b02534
文章名:
A porous Er(III)–organic framework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chemical fixation of CO2 and treatment activity on senile deafness via inducing the cochlear hair cell apoptosis
多孔 Er (III)-有机骨架作为化学固定CO2的高效催化剂,通过诱导耳蜗毛细胞凋亡治疗老年性耳聋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the Iranian Chemical Society
伊朗化学学会杂志
作者信息:
Xiao-Yan Sun , Jun-Nan Li , Gui-Mei Dong , Yan-Li Tao , Yao Chen , Shu-Qin Yang
这几位作者全部来自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涉嫌拼接造假的图片:
③文章地址: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635113/v1
文章名:
Assembly of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两种新型配位聚合物的组装及其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光和抗炎作用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无机和有机金属聚合物与材料杂志
作者信息:
Guang-Qing Bian, , Xiao-Li Qu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Shi-Xi Zhang
山东德州艾尔眼科医院
④文章地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oc.5908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42520B45C588B92FE2E5E0D3A70920
文章名:
A new porous Co(II)‐coordination polymer for the chemical fixation of CO 2 and treatment effect against tuberculosis by reducing the pckA expression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一种新型多孔 CO (II)-配位聚合物化学固定一氧化碳 2 以及减少肺结核的治疗效果 PckA 表情 结核杆菌
期刊杂志: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应用有机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Li-Ping Yan,Qin Sun,Zhi-Bin Liu,Min Wu,Yan-Ping Ge,Qing Zhang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
⑤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42520B45C588B92FE2E5E0D3A70920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4701556.2021.1966446
文章名:
Co(II) coordination polymer: application values on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through reducing Candida albicans growth
Co (II)配位聚合物: 减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生长对白色念珠菌的应用价值
期刊杂志:
Inorganic and Nano-Metal Chemistry
无机与纳米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Dan Wang, Yue Song & Di Jiang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⑥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0169321004187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13502822879ECF3A8C6DB9E16EC2FC
文章名
Treatment activity of a new luminescent thermostable Sm(III) complex on preeclampsia
一种新型发光耐热 Sm (III)配合物对子痫前期的治疗作用
期刊杂志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无机菊科植物学报
作者信息
Yan-Lan Sun Fen-Mei Zhou Zhen-Jing Chi Yu-Lei Zhang Rui-Rui Zhang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
⑦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286020316823?via%3Dihub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9F904876903F8E78F3CCC22920196
文章名
RETRACTED: Two coordination polymers: selective detection of TNP and treatment activity on uterine fibroids combined with ultrasound treatment via inducing cancer cell apoptosis
回溯: 两个配位聚合物: 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选择性检测 TNP 和超声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活性
(文章已撤回)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分子结构杂志
作者信息
Li Ni, Shu-Li Wang, Jun-Qing Zhao, Gang Wu, Lu-Yan Lang
枣庄市中医院,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⑧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286021009820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11529960A74EA472AB2BE544CBA70
文章名
RETRACTED: Two new mixed lig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treatment and nursing application values on puerperal infection
回顾: 两种新的混合配体配位聚合物: 光催化性能、治疗和护理在产褥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已撤回)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分子结构杂志
作者信息
Juan Yang, Wei Song,Guoping Xiong,Ting Shen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⑨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F6578BC62F38277FA06FBC993510CB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4701556.2020.1799398?journalCode=lsrt21
文章名
Zn(II) and Co(II)-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 anesthesia effect by regulating animal blood pressure in hip replacement operation
Zn (II)和 Co (II)配位聚合物调节动物血压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作用
期刊杂志
Inorganic and Nano-Metal Chemistry
无机与纳米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Cai-Ying Bao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Yan-Ya Zheng ,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Huan Zhang , 北京清华医院麻醉科
Qian Zhuo,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⑩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34202CFDD277598F5F3FD454118F7
文章名
Two Homochiral Bimetall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mposed of a Paramagnetic Metalloligand and Chiral Camphorates: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orption, Magnetism, and Enantioselective Separation
顺磁性金属配体和手性樟脑酸配合物构筑的双金属-有机同源骨架: 吸附、磁性和对映选择性分离的多功能性质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无机和有机金属聚合物与材料杂志
作者信息
Yan Liu ,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Wei Zhang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研究中心
Jiang-Bo Nan , 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Kai-Xiong Lei , 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Hui-Li Zou,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11 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535222000296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6F3E1D61D5FE9E8414CEEE2AEC4877
文章名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of Co(II) coordination polymer through miR-9-5p-regulated BRCA1-OCT1-GADD45 pathways
通过 miR-9-5p 调节的BRCA1-OCT1-GADD45途径治疗 Co (II)配位聚合物宫颈癌
期刊杂志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阿拉伯化学杂志
作者信息
Xia Zhao , Wei-Lei Dong , Gui-Fang Luo , Jing Xie , Jie Liu , Fu-Rong Yu
华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所以,剑桥晶体数据中心的丑闻虽然很大,但只反映了一小部分论文工厂的产品。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出现了发达的黑论文产业链,由中国大医院的医生群体掏钱,批量采购生产垃圾数据,用毫无意义的伪研究制造了科技进步的错觉。
2021年上半年,中国SCI论文撤稿700余篇,虽然相对数以十万计的SCI总发文量来说比例很低,但撤稿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撤稿的近一半,其中一个被单列出来的撤稿原因,就是用论文工厂搞伪科研。最近剑桥晶体数据中心的案例说明,中国伪科研成果的比例,远远超过之前的撤稿论文比例。
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
503期节目,我说中国企业一边骂着国际评级机构降低自己的评级,另一方面还是要努力找标普、穆迪合作,以微小的评级提升为荣,原因不是因为外国评级机构亲切,而是因为这些中国企业自己花钱买过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中国企业在大公国际这一类企业身上花过钱,知道他们只要拿钱干什么都行,所以真做生意的时候反而还是要看国际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
现在中国论文工厂的生产效率已经相当于十几所大学,将来的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有很大概率自己也用过论文工厂。如果我们放任论文工厂,不改造当前的科研生态,不仅国际机构要怀疑中国科研数据,中国科研人员自己都不会相信中国同行的科研成果。久而久之,中国科研节奏就得重新依附于欧美科研。
在分析中国自己的问题之前,我先介绍并感谢一下替中国人民打击国产论文工厂的的科学打假名人。
这次提醒剑桥晶体中心的志愿者,名字是大卫·比姆勒(David Bimler),退休心理学研究员。而2020年挖出中国论文工厂的伊丽莎白·比克博士,是人类微生物学专家,现在全职投入科研打假,并聚集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她的团队目前已经揭露了4000多个学术不端案例。
伊丽莎白·比克博士
比克博士最擅长的事情,是在论文中寻找人为“加工”的照片和图像的痕迹,专打那些在实验室混出经验,些企图走捷径出成果的人。在2020年发现中国论文工厂之前,2019年比克博士质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指出他署名的40多篇论文普遍存在图像造假问题。2021年,科技部给出结论,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个人不算造假,算“图片误用”。不过曹雪涛还是当南开校长,一直当到2个月之前,换成了行政职务。
如果只看中文新闻,比克博士似乎专盯着中国人的缺点打假,但从国际科研行业来看,中国院士和论文工厂这点小事,根本不算她的主要战绩。疫情爆发后,比克博士在2020年质疑羟氯喹对新冠肺炎的疗效,对全世界的科研、医学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明显冲击。
2021年,比克博士挑战了一场宗教和科研联合的造假事件,冲击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当时《自然》杂志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认定死海东北部城市塔哈曼是被3600年前的大爆炸破坏的,塔哈曼古城很可能就是《圣经》记载的罪恶之城索多玛,被天火破坏。这篇文章有权威科研杂志提供可信性,还触及到了欧美世界最底层的基督教文化符号,立刻产生了科研领域之外的“出圈”效果,一度号称“史上阅读人次最多的学术论文”。
Image
这时候,擅长图片分析的比克博士出场了,她发现论文拿来当证据的照片经过人为加工,才能支持文章的预设结论。如果靠原始图片,很难论证城市是被天外陨石炸掉的。
然后,比克博士发现,这篇考古论文的三个赞助方,都不具备客观立场,都有夸大天灾概率的强烈动机。
第一个出钱的机构是CRG,主要目标是追踪和研究彗星碎片,它宣称宇宙中的彗星碎片比一般认为的要多,借此获取资金。目前任何政府背景的科研体系都不接纳CRG组织。
另外两个出钱的机构,是美国福音派的宗教组织,核心立场就是《圣经》上记载的内容都是事实,应该毫无保留地相信。所以特别期待看到某个城市像圣经记载一样被毁掉。
之前的节目我们介绍过美国福音派组织,那是特朗普当总统都要表示敬畏的强大政治力量。比克博士在欧美世界和这种组织正面对抗,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搞中国一个普通院士。
当然,在中国打假也有别的压力。2021年,比克博士因为维护科学诚信秩序,获得约翰·马多克斯奖,而这个奖的第一届获奖者包括中国人方是民、网名方舟子。方舟子回到中国打假,和媒体一起,联合阻止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成为院士。
肖传国考虑到中国国情,果断雇人砸破了财经杂志编辑的头骨,还在北京街头对方舟子发起了铁锤袭击。这一锤子送方舟子得了约翰·马多克斯奖,但肖传国到看守所住了几个月之后,现在还能继续开医院,发论文,赚大钱,所以比克博士并不来中国直接打假。
中国论文工厂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了,他们日常是怎么接业务的?
有记者以暗访的形式了解到了论文工厂“生产”论文的部分内幕。记者伪装成医师,和“论文工厂”的“客服人员”取得了联系。论文工厂表示,提供全链条服务,只要时间要求不过于苛刻,各种层次的期刊都可以“代写代发”,即使国际期刊的SCI论文也明码标价。只要提供职业、研究方向等基本信息,“论文工厂”会帮你“匹配”合适的期刊。
有一位“客服人员”直接为记者选定了一本SCI三区的期刊,交600元订金就能立刻安排写作,成稿后发给客户看,修改满意后安排发,收到录用通知后再付尾款1000元。记者支付了订金后,对方按照记者提供的信息发来了三个写作方向。记者选定之后,不到2天就提供了一篇论文,还可以按要求修改。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的确是准原创内容,查重基本过关。
当然三区期刊只能是在评中低级职称的时候凑个数,行内研究者一般也不会主动找三区期刊参考。如果用户想要发在顶级期刊上的英文论文,论文工厂开价一般要几万。
记者找到另一家“论文工厂”表示着急想发医学方面顶级期刊,对方立刻拿出来一篇已基本写好的颈部骨科论文,标价3.75万元,说这篇稿子本来就是顶级期刊编辑和公司团队的约稿,快的话一个月就可录用。
这代表了“论文工厂”的另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先做出论文,再出售“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位置。有的期刊编辑甚至把位置先留好,再找“论文工厂”约稿填上位置,最后去找愿意出钱的人填上名字。这样生产的论文就更“真”了。
论文工厂的客户都是不想自己写论文的科研人员。而论文工厂能快速生产有一定原创性的论文,甚至还能储存一些貌似高质量的存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国内的“论文工厂”,对外往往自称“生物科技公司”、“第三方科研机构”,核心人员很明确自己在造假,再招聘一些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具备研究能力的硕士生、博士生来打工,很多人入职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进了“论文工厂”。
有的“论文工厂”也会承接一些试验外包工作,再根据试验数据去水论文,严格来说算是套路化的科研产业链的一部分,也能制造一些基础数据,没准在哪个冷门方向能给后人提供参考价值。但随着造假的业务越来越熟练,这些论文工厂和期刊审稿人员都结成了利益联盟,试验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就基本被省掉了,直接无中生有,从概念反推数据,再根据假数据编造实验过程,形成一篇只要不验证就貌似合理的论文。
打假志愿者总结了“论文工厂”产品讨论,发现英文标题有固定结构:
某种生物分子+动词+细胞过程+癌症类型或细胞类型+介词+动词+生物分子。
只要简单更换癌细胞种类和生物分子名称,就能“变”出一篇新论文。比如《血管生成因子A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作用研究》。
对于论文的内容,国外也有学者总结了论文工厂的产品风格:
1具有相似的文本和结构;
2可能存在造假模板,图像数据会在不同文章中反复使用;
3原始数据图像来自不同模块的排列组合;
4引用文献与内容毫不相关;
5不同作者从同一台计算机提交手稿。
这些由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论文,已经不是普通的科研造假问题了。韩春雨那种造假是真做了实验的,只是有意无意修改了结果,做出夸张结论别人不能重复。而这些论文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发文章而虚构了实验过程,在科研造假鄙视链里面也是最底层。
对于购买者来说,不能发表的假论文毫无意义。但假论文要想在期刊上发表,最大的障碍就是成本。因为买家本来就是因为不想做实验才买论文的,论文工厂拿了他们几千几万的钱,就要出一套完整数据,必然导致论文有明显套路,同一套数据被反复使用。不意外的话,很快我们就能看到AI写的廉价假论文。所以,外行志愿者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发现多篇论文是同一个造假流程生产的。论文工厂必须运用论文之外的技巧,才能让论文登上学术期刊。
对于普通期刊的审查问题,论文工厂一般是直接把编辑拉下水,或者是用数量轰炸,总有能发表的。高水平期刊不能收买,论文工厂会仿造学者的名字,注册一些貌似属于名教授的邮箱作为论文的审稿人,增强论文可信度。很多学者的工作邮箱是大学邮箱,后缀是edu,而不是gmail,结果引起了怀疑,编辑跟学者本人一核实,才发现这些挂名学者根本不知道论文的事情。
所以,每家论文工厂都有自己独特的黑色技巧,既是为了发假论文,也要压低发假论文的成本。买论文的医生不可能事先知道自己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甚至被黑吃黑,掏钱什么都买不到也是常事,反正医生不可能去投诉。所以医生一般都是通过私人圈子交流论文工厂的口碑,争取找到“民间信誉”最好的工厂。
11月2日,红星新闻报道,四川大学物理系硕士生举报南开大学一个本科生抄袭自己的论文,事后还被保送北大物理学院读研。两篇文章从数据到图像,再到参考文献几乎完全重合。被举报的南开本科生立刻承认了抄袭行为,但强调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论文是“论文辅导机构”提供的,没想到这个辅导机构完全从英文翻译了一篇论文卖给他。
这个新闻说明中国本科生都很容易找到论文工厂的业务员,同时也说明,论文工厂喜欢黑吃黑,收了你的钱,卖一篇别人的论文给你,只要想办法过了查重这一关,后续问题都归你自己处理。
中国假论文产业这么发达,谁最经常到论文工厂买论文呢?
各行各业都有人买,但严重程度的确有所区别。
最前面提到的的论文工厂批量造假问题,无论是比克博士2020年抓住的几百篇论文,还是剑桥晶体数据中心正在审核的800篇论文,基本上都集中在生物和医学方面。
再往前看,2017年,《自然》出版社一次就在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掉了107篇论文,涉及524位作者,125家中国研究机构,主要是国内各大医院。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看一下近年来的科研诚信、学术不端案件通报,生物医学相关课题还是占了大部分。当年雇凶杀人的肖传国更是医学领域的知名教授。
此外,老观众可能记得,今年春天我探讨连花清瘟的药效问题,发现以岭药业宣称连花清瘟预防作用的全部依据,也是发在英文刊物《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的一篇论文。425期节目,我分析了以岭药业拿出来做证据的论文,指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有严重错误,根本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结论。而这篇关于预防的论文,发在一个影响因子1.813的杂志,只要交几千美元,就有很高的发表率。当时我说,中国的医学界,尤其是中医科研,普遍有挟洋自重的坏毛病,没有几篇英文论文都不敢说自己搞中医科研。
各方面的数据和事实综合起来,都指向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是假科研的重灾区。从全世界来看,除了少数公开宣称有宗教背景的组织之外,中国的大医院医生可能是全世界搞假科研积极性最高的群体。
为什么中国医生是论文工厂的主要消费者?
我不认为中国医生天生就喜欢造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自己不写论文,要集体供养论文工厂产业链,这说明他们受到了共同的压力。我们可以把医生行业当作一个解剖中国科研体制的突破口。
今天提到论文工厂的话题,是剑桥晶体数据中心发现了大量的假论文。这些假论问题的主体都是 “研究”虚构出来的金属有机晶体等物质,再声称新晶体可能会促进新的疾病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只要论文结论不是写得太夸张,短期内很少有人会重复研究一种冷门晶体,更不会探讨这种陌生晶体对特定疾病的影响。所以假论文只要发表出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容易被新的研究证实造假。
这个例子说明,生物和医疗领域的确给假论文留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生物学是比较新的学科,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理论上说往任何一个分项领域发展,都有无限的研究方向。实际上,由于资源和现有理论限制,主流的学术资源只会集中开发少数最有可能出成果的方向,其他方向只有一些人基于兴趣搞拓荒式研究。
拓荒式的研究当然也很有价值,很多未来的重大突破都是从这些基于兴趣的研究开始的。但也有一些研究者的目的不是拓展人类知识范围,而是借着“开发新领域”的名义假装进行了研究,这时候,平时不太有人去研究的领域就成了造假的好地方。因为在造假的科研人员退休或者老死之前,一般不会有其他人做同一个实验,或者选择同一个细分领域搞真科研。
就算造假的人预设结论,夸大研究结论,就算编造了数据,用处理之后的图像来证明自己产生了有效成果,也不容易立刻被戳穿。所以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垃圾论文比较多。
但是,造假容易,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不足以把医生都变成论文工厂的客户,尤其不会让中国医生更喜欢造假。所以,我们还必须解释中国医生承受了哪些额外压力。
为了了解当前中国医生实际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工作室同事在观众顾问团当中采访了医生朋友。
医生的晋升路线是:
初级职称:住院医生、
中级职称:主治医师,
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
高级职称:主任医师。
在大医院,升到副主任医师才算是真正有了编制,而一般来说,副高级以上职称最多能覆盖一半的医生。其他的年轻医生,往往也是名牌大学医学院毕业,肯定不甘心一辈子停在中级职称,也不甘心到退休才拿到副高职称,所以拼命刷业绩,希望在中年之前翻过副高级职称的门槛。
一般来说,要晋升副主任医师,需要承担省级基金或者国家自然青年基金这个级别的课题,而晋升主任医师,就要拿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了争夺课题,争夺发言权,争夺晋升排序,发个几篇SCI论文打底是基本配置。发了论文不一定有资格进一步,不发论文一定会被别人比下去。所以,除了外科医生可以相对靠积累技巧之外,大医院的其他医生都要努力发论文。
但实际上,普通医生很难靠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论文。大多数临床医生的工作已经占用了大多数精力,也没有资格调用科研设备。如果要求他们写论文才能晋升,等于逼他们去论文工厂买论文。
面对这种矛盾,一些医院开始修改标准,要求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要保证门诊病号量和基层工作时间,想让努力做日常工作的医生占优势。结果,普通医生或者是想办法刷数据造假,或者是满足基层工作时间之后,买更多的sci论文,证明自己有更优先的资格晋升,论文工厂的市场并没有被压缩。
另外,中国各级医院搞科研、发论文的难度也不一样。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资金充足,既有大量的病例,也有大量的医学生和实习生完成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不用作假,也能量产一般水平的论文。而进入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缺资金,缺病例,缺助手,走正常赛道根本刷不出论文数量,也会被迫选择买论文。
十几年前,我在土木工程行业晋升工程师职称的时候,要考计算机操作,其中一项基本测试是用cad现场花一张施工图。我在设计院工作,用了三分之一时间就搞定了,剩下的时间我就用来观察周围一起考试的人,发现凡是设计院出来的都轻松过关,施工单位来的往往抓耳挠腮,在绘图细节上犯错误。
这个例子说明,当年土木工程的工程师评定程序不太合理,逼人作弊。现在看到临床医生为了职称去买论文,我就想起了当年自己考试的经历。只要医院还把论文当做晋升依据,只要大多数中国医生认为副主任以下职称没人权,就一定会有没机会搞科研的中青年医生去买论文。
全世界的医生都有在体制内晋升的压力,为什么中国医生买论文的动力要超过外国同行?
我们和欧美对比一下。
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医生,一般来说同时在三个系统内求发展。
第一个是学术系统,职称是讲师、高级讲师、教授;
第二个是临床系统,资深的医师可以成为副顾问医师、顾问医师,给医院科室做骨干;
第三个才是行政系统,有主任、院长等职务。私立医院组织比较严密,主任和院长拥有人事权力,公立医院的行政职务基本就只是管事的职务,而不是管医生的医生。
这三个系统互相独立,在一个系统中的地位高,当然会促进在另一个系统的发展。但如果放弃追求其中一两个系统的地位,也不会严重影响在剩下的方向求发展。
而在中国,三个系统几乎被合并成一个,要是职称上不去,行政职务必然被限制在科室一线,完全没有当博导、当教授、当医院领导的机会,职业生涯可以一眼看到头。所以无论是忙于临床的医生,还是有时间搞科研的医生,都希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拿到副高级职称,然后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搞真正的研究。这是中国医生急于买论文的制度原因。
为什么欧美和中国的医生管理体系不一样呢?
因为欧美的医生评价体系来自近代的行会组织,医疗学术系统是自治性的,所以晋升体系相对合理,不同类型的医生可以分散在多条赛道上竞争。而中国的医生管理体系是从行政体系发展出来的,由外行官僚自上而下建立,所以有一元化的特点。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欧美的模式就全面胜过中国模式,因为医生是社会的一部分,评价医疗体制的好坏,不仅要问医生自己,还要问那些想成为医生的人。
欧美从行会发展而来的医生培养体系,对已经获得医师地位的人是比较友好的,但对于想成为医生的普通人,行会制度有非常大的压力和门槛。提供指导和实习机会的前辈,对新人拥有实际上的人身支配权。中国的普通医师感受到的晋升压力,在欧美社会,压在被那些想要成为医生的年轻人身上。
这两张图中,被训话的人都是十几年医学院毕业的学霸精英,而说这些话的人甚至都是剧中担纲正面形象的主角。
中国与英美医生职称对照
对于医疗体系之外的普通人来说,欧美体系的问题就更大了。当医生的训练时期长,门槛高,要跟随前辈很多年才能拥有独立执业资格。这客观上缩小了医生队伍,增加了普通人获取医疗服务的难度。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一个医疗体系内部的“压力守恒定律”,就是欧美医疗体制和中国医疗体制都有差不多的压力,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层次。
欧美医疗体制源于行会,让医生自己管理自己,在技术上可能更合理,内部压力小。但行会天然是排斥竞争的,欧美体制客观上提高了当医生的难度,用医学院的高学费、前辈指导等方式,压榨想成为医生的年轻人,拦住了更多的年轻人,主要压力体现在医疗体系的边缘。
中国医疗体制源于行政官僚,让外行管理医生,国家支付医学院的大多数成本,国家主导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客观上增加了医生数量。而且国家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问现有医生是否高兴,是否担心竞争压力增加。所以,中国医疗体制的压力体现在内部,让已经获得医生资格的人承担晋升压力。
过去10年,中国的执业医师队伍增加了100%,达到了每1000人有3个医生,相当于澳大利亚2013年的水平,明显超出了中国人均GDP所对应的的医疗服务,所以也不能轻易说中国的医疗体制全面错了。
最近几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引入规培制。医学院的毕业生在成为正式医生之前,要经历“规培”阶段,客观上提高了第一级职称主治医师的门槛,应该可以缓解争夺副高职称的压力,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必须密切注意。
Image
从这些分析来看,中国医生暂时不能全面转向欧美的行会管理体系,还是要尽量降低年轻人成为医生的门槛,为此增加一些行业内晋升压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我们也像欧美国家那样,用高学费和少量招生阻止年轻人学医,晋升职称的压力固然是小了,代价就是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晋升竞争的资格。
但是,无论如何,论文工厂都是应该消灭的科研毒瘤,所以中国的医生管理体制也应该做出一些改革,不能把所有医生都逼到写论文的赛道上,尤其不能逼着临床医生写论文。
具体来说,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有明确的界限;科研医生和临床医生要逐步分工。临床医生积累经验,积累技能,积累工作时间,自然就应该换来晋升。就算不晋升,临床医生也可以凭借经验转入行政管理岗位,逐步增加报酬,提高社会地位,甚至去管理科研类的高职称医生,这才能让大多数临床医生安心。只要医生可以相信自己不用买论文换前途,论文工厂也就自然消失了。
51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节目最后,我们尝试翻译一下污染剑桥晶体数据的假论文标题和作者名字,算一个存档,希望以后的中国不要再以类似方式露脸。我们周二再见!
Nature新闻中被当作案例提到的11篇论文,都有明显证据指向论文工厂炮制的产品,其中部分已撤回。
①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3de3dac190efde6ed1ea6db5efaf3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535220302586#!
文章名:
Two Cu(II)-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 Photocatalytic dye degradation and treatment activity combined with BDNF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craniocerebral trauma via increasing complement C3 expression
两种 Cu (II)基配位聚合物: 光催化降解染料及联合 BDNF 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增加补体 C3表达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期刊杂志: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阿拉伯化学杂志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 Huang Jiapeng 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第二作者 Zhang Ping 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作者 Song Jing-Gui 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Zhao Jian 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②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775eecde1dd88f2fc45279fa95d112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inorgchem.9b02534
文章名:
A porous Er(III)–organic framework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chemical fixation of CO2 and treatment activity on senile deafness via inducing the cochlear hair cell apoptosis
多孔 Er (III)-有机骨架作为化学固定CO2的高效催化剂,通过诱导耳蜗毛细胞凋亡治疗老年性耳聋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the Iranian Chemical Society
伊朗化学学会杂志
作者信息:
Xiao-Yan Sun , Jun-Nan Li , Gui-Mei Dong , Yan-Li Tao , Yao Chen , Shu-Qin Yang
这几位作者全部来自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涉嫌拼接造假的图片:
③文章地址: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635113/v1
文章名:
Assembly of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两种新型配位聚合物的组装及其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光和抗炎作用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无机和有机金属聚合物与材料杂志
作者信息:
Guang-Qing Bian, , Xiao-Li Qu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Shi-Xi Zhang
山东德州艾尔眼科医院
④文章地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oc.5908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42520B45C588B92FE2E5E0D3A70920
文章名:
A new porous Co(II)‐coordination polymer for the chemical fixation of CO 2 and treatment effect against tuberculosis by reducing the pckA expression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一种新型多孔 CO (II)-配位聚合物化学固定一氧化碳 2 以及减少肺结核的治疗效果 PckA 表情 结核杆菌
期刊杂志: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应用有机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Li-Ping Yan,Qin Sun,Zhi-Bin Liu,Min Wu,Yan-Ping Ge,Qing Zhang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
⑤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42520B45C588B92FE2E5E0D3A70920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4701556.2021.1966446
文章名:
Co(II) coordination polymer: application values on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through reducing Candida albicans growth
Co (II)配位聚合物: 减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生长对白色念珠菌的应用价值
期刊杂志:
Inorganic and Nano-Metal Chemistry
无机与纳米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Dan Wang, Yue Song & Di Jiang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⑥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0169321004187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13502822879ECF3A8C6DB9E16EC2FC
文章名
Treatment activity of a new luminescent thermostable Sm(III) complex on preeclampsia
一种新型发光耐热 Sm (III)配合物对子痫前期的治疗作用
期刊杂志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无机菊科植物学报
作者信息
Yan-Lan Sun Fen-Mei Zhou Zhen-Jing Chi Yu-Lei Zhang Rui-Rui Zhang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
⑦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286020316823?via%3Dihub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9F904876903F8E78F3CCC22920196
文章名
RETRACTED: Two coordination polymers: selective detection of TNP and treatment activity on uterine fibroids combined with ultrasound treatment via inducing cancer cell apoptosis
回溯: 两个配位聚合物: 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选择性检测 TNP 和超声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活性
(文章已撤回)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分子结构杂志
作者信息
Li Ni, Shu-Li Wang, Jun-Qing Zhao, Gang Wu, Lu-Yan Lang
枣庄市中医院,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⑧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286021009820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11529960A74EA472AB2BE544CBA70
文章名
RETRACTED: Two new mixed lig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treatment and nursing application values on puerperal infection
回顾: 两种新的混合配体配位聚合物: 光催化性能、治疗和护理在产褥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已撤回)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分子结构杂志
作者信息
Juan Yang, Wei Song,Guoping Xiong,Ting Shen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⑨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F6578BC62F38277FA06FBC993510CB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4701556.2020.1799398?journalCode=lsrt21
文章名
Zn(II) and Co(II)-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 anesthesia effect by regulating animal blood pressure in hip replacement operation
Zn (II)和 Co (II)配位聚合物调节动物血压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作用
期刊杂志
Inorganic and Nano-Metal Chemistry
无机与纳米金属化学
作者信息
Cai-Ying Bao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Yan-Ya Zheng ,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Huan Zhang , 北京清华医院麻醉科
Qian Zhuo,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⑩文章地址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34202CFDD277598F5F3FD454118F7
文章名
Two Homochiral Bimetall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mposed of a Paramagnetic Metalloligand and Chiral Camphorates: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orption, Magnetism, and Enantioselective Separation
顺磁性金属配体和手性樟脑酸配合物构筑的双金属-有机同源骨架: 吸附、磁性和对映选择性分离的多功能性质
期刊杂志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无机和有机金属聚合物与材料杂志
作者信息
Yan Liu ,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Wei Zhang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研究中心
Jiang-Bo Nan , 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Kai-Xiong Lei , 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Hui-Li Zou,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11 文章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535222000296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6F3E1D61D5FE9E8414CEEE2AEC4877
文章名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of Co(II) coordination polymer through miR-9-5p-regulated BRCA1-OCT1-GADD45 pathways
通过 miR-9-5p 调节的BRCA1-OCT1-GADD45途径治疗 Co (II)配位聚合物宫颈癌
期刊杂志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阿拉伯化学杂志
作者信息
Xia Zhao , Wei-Lei Dong , Gui-Fang Luo , Jing Xie , Jie Liu , Fu-Rong Yu
华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