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什

字数:9065

文王

这是歌颂周文王的诗。

文王在上¹,於昭於天²。周虽旧邦³,其命维新⁴。有周不显⁵,帝命不时⁶。文王陟降⁷,在帝左右⁸。

亹亹文王⁹,令闻不已¹⁰。陈锡哉周¹¹,侯文王孙子¹²。文王孙子,本支百世¹³。凡周之士¹⁴,不显亦世¹⁵。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¹⁶。思皇多士¹⁷,生此王国。王国克生¹⁸,维周之桢¹⁹。济济多士²⁰,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²¹,於缉熙敬止²²。假哉天命²³!有商孙子²⁴。商之孙子,其丽不亿²⁵。上帝既命,侯于周服²⁶。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²⁷。殷士肤敏²⁸,祼将于京²⁹。厥作祼将³⁰,常服黼冔³¹。王之荩臣³²,无念尔祖³³。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³⁴。永言配命³⁵,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³⁶,克配上帝³⁷。宜鉴于殷³⁸,骏命不易³⁹。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⁴⁰。宣昭义问⁴¹,有虞殷自天⁴²。上天之载⁴³,无声无臭⁴⁴。仪刑文王⁴⁵,万邦作孚⁴⁶。

【注】

¹上,指天上。

²於(wū乌),赞叹声。昭,明也。天,上帝。此句言文王比上帝还明察。

³旧邦,周自后稷开国,历夏、商两朝,故称旧邦。

⁴命,天命。上帝初命文王建帝王之业,所以说其命维新。

⁵不,通丕,大也,甚也(以下至第三章之不字均通丕)。显,光耀。

⁶时,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时读为烝,烝,美也。”俞樾《群经平义》同。亨按:《小雅·弁》毛传:“时,善也。”

⁷陟,升也。降,下也。此句言文王之神时时升降天地之间。

⁸在帝左右,在上帝的左右,辅佐上帝。

⁹亹(wěi伟)亹,勤勉貌。

¹⁰令闻,好声誉。

¹¹陈,当读为申,一再,重复。锡,通赐。哉,当读为兹,此也。兹周,这个周国。

¹²侯,动词,使之做侯。此二句言:文王多多赐福周国,使其子孙为侯。

¹³本,周王一系为本。支,借为枝,枝属旁系。

¹⁴士,指周王朝异姓之臣。

¹⁵亦世,同奕世,累世也。此句言周士也代代显耀。

¹⁶厥,其也。犹,谋也。翼翼,《逸周书·谥法篇》:“思虑深远曰翼。”

¹⁷思,发语词。皇,美也。

¹⁸克,能也。此句言王国能生出多士。

¹⁹桢,干也,骨干。

²⁰济济,多而整齐貌。

²¹穆穆,仪表美好、容止端庄恭敬。

²²於,叹词。缉熙,奋发前进。止,语气词。

²³假,大也。假又可释为嘉,美也。

²⁴商,商朝。

²⁵丽,数目也。不亿,不止于一亿。古时以十万为亿。

²⁶侯,惟也。侯于周服,即侯服于周。服,臣服。

²⁷靡常,无常。

²⁸殷士,指殷商后人。肤,当读为薄。《方言》:“薄,勉也。”于省吾说:“敏,勉也。”(《泽螺居读诗札记》)肤敏即黾勉努力。

²⁹祼(guàn贯),祭祀时,在神主前铺上白茅,将酒洒沥于茅上,像神饮酒,这叫作祼。将,献上祭品。京,指镐京。此二句指殷士投降周朝,在周王祭祀时助祭,行祼将之礼。

³⁰作,犹行也。

³¹黼(fǔ府),古代贵族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xǔ许),殷朝贵族所戴的礼帽。周王准允殷人戴,表示尊重殷礼。

³²王,指周王。荩,进也,指进用。

³³无念尔祖,此句劝告殷人不要思念其祖先。因思念祖先,则及故国,将萌背叛周朝之心。

³⁴聿,犹惟也。

³⁵言,读为焉。配命,合乎天命。

³⁶未丧师,指殷朝政治较好的时代,尚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³⁷克,能也。

³⁸鉴,同鑑,镜也。此句言应以殷朝的灭亡作为镜子。

³⁹骏,大也。此句言天命不易得到。

⁴⁰遏,犹绝也。此句言不要使大命绝于你的身上。

⁴¹宣昭,宣明。义,善也。问,通闻,声誉。

⁴²有,犹其也。虞,败也。此句言其败亡殷朝,乃出自天命。

⁴³载,事也。

⁴⁴臭,气味。

⁴⁵仪刑,效法。

⁴⁶作,始也。孚,信也。此句言万国才相信周王朝。

【附录】

注²²缉熙,缉读为揖。《广雅·释诂》:“揖,进也。”《尔雅·释诂》:“熙,兴也。”缉熙即奋发前进之意。

大明

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开国的历史,从王季娶太任而生文王说起,直到武王伐纣为止。诗中多歌颂王季文王武王的语句。

明明在下¹,赫赫在上²,天难忱斯³,不易维王⁴。天位殷適⁵,使不挟四方⁶。

挚仲氏任⁷,自彼殷商,来嫁于周⁸,曰嫔于京⁹;乃及王季¹⁰,维德之行¹¹。

大任有身¹²,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¹³,昭事上帝¹⁴,聿怀多福¹⁵。厥德不回¹⁶,以受方国¹⁷。

天监在下¹⁸,有命既集¹⁹。文王初载²⁰,天作之合²¹。在洽之阳²²,在渭之涘²³。

文王嘉止²⁴,大邦有子²⁵。大邦有子,伣天之妹²⁶。文定厥祥²⁷,亲迎于渭。造舟为梁²⁸,不显其光²⁹。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³⁰。缵女维莘³¹,长子维行³²,笃生武王³³。保右命尔³⁴,燮伐大商³⁵。

殷商之旅³⁶,其会如林³⁷。矢于牧野³⁸:“维予侯兴³⁹。上帝临女⁴⁰,无贰尔心⁴¹。”

牧野洋洋⁴²,檀车煌煌⁴³,驷彭彭⁴⁴。维师尚父⁴⁵,时维鹰扬⁴⁶。凉彼武王⁴⁷,肆伐大商⁴⁸,会朝清明⁴⁹。

【注】

¹明明在下,指上帝监察下土是很明亮的。

²赫赫,威严显赫。

³忱,犹常也。斯,语气词。此句言天命难以有常。

⁴维,为也。此句言作国王不容易。

⁵位,通立。朱熹《诗集传》:“殷適,殷之適嗣也。”读適为嫡。林义光《诗经通解》:“殷嫡,谓纣也。”《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此句言上帝立殷纣为君。

⁶挟,拥有。此句言上帝使纣不能保有天下四方。

⁷挚,古国名。仲,次子或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的妻,文王的母。因她是挚国之君的次女,所以称挚仲。氏任,犹姓任。挚国之君姓任,所以说她氏任。

⁸来嫁于周,挚国是殷商的一个诸侯,故说挚仲自商来嫁于周。

⁹嫔,嫁也。京,当指周京。周太王自豳迁岐,其地名周,王季仍建都于周。

¹⁰王季,太王之子,文王之父。

¹¹维德之行,指挚仲与王季只行德事。

¹²大(tài太)任,周人称挚仲为太任。有身,有孕。

¹³翼翼,恭敬貌。

¹⁴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

¹⁵聿,犹以也。怀,来也,即招来之意。

¹⁶回,邪僻。

¹⁷方,邦也。此句言文王承受周国,做了周王。

¹⁸监,监察。

¹⁹有命既集,指天命已经落在文王身上。

²⁰初载,指文王即位之初年。

²¹合,匹配。

²²洽,古水名,现称金水河,源出陕西合阳县北,东南流入黄河。阳,水的北面。

²³渭,渭水,为黄河最大支流。涘,水边。此二句写文王迎亲的地点。

²⁴嘉,犹喜也。止,语气词。

²⁵大邦,指殷国。殷王帝乙把他的少女嫁给文王。

²⁶伣(qiàn欠),好比。妹,少女。此言殷国的女儿好比天上的少女。

²⁷文,指卜筮的文辞。此句言文辞肯定两国联婚是吉祥的。

²⁸梁,桥也。此句言制舟搭浮桥,以渡渭水。

²⁹不,通丕,大也。

³⁰于周,在周国。于京,在周的国都。

³¹缵,继也。莘(shēn身),古国名,姒姓。此句言继娶莘国之女为妃。

³²长子,长女。行,嫁也。古语也称出嫁为行。此句指莘国之君的长女出嫁文王。

³³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笃,发语词。”

³⁴保右,即保佑。尔,指武王。此句言上帝保佑武王,命令武王。

³⁵燮,马瑞辰说:“燮读为袭,袭亦伐也。”

³⁶旅,军队。

³⁷会,马瑞辰说:“会借为(kuài快),《说文》引正作。,旌旗也。”此句言殷军之多。

³⁸矢,通誓。古代在作战前,主帅对军队讲些告诫鼓励的话叫作誓。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³⁹侯,乃也。维予侯兴,犹言维予乃兴也。

⁴⁰临,监视。女,汝,指周武王所率领的战士。

⁴¹贰心,二心。以上三句为武王誓辞。

⁴²洋洋,广大貌。

⁴³檀车,用檀木造的车。煌煌,明亮貌。

⁴⁴(yuán元),赤毛白腹的马。彭彭,强壮有力貌。

⁴⁵师,官名,又称太师。尚父,姜子牙的号,俗称姜太公。

⁴⁶时,是也。鹰扬,如鹰的飞扬。此句写太公的武勇。

⁴⁷凉,辅佐。

⁴⁸肆,《风俗通义·皇霸》引作袭。据此,肆伐与上文燮伐同意,即侵伐也。

⁴⁹会,马瑞辰说:“《广雅》:‘会,至也。’”朝,晨也。会朝清明,言牧野大战,至早晨而天下平定清明。

周人始祖后稷之后裔公刘迁都于豳(在今陕西栒邑西),到了古公亶父,因为昆夷(即狁)的侵略,又迁都于岐(在今陕西岐山县)。这首诗就是叙述亶父迁岐的事,也是一首史诗,歌颂了亶父迁国开基的功业。

绵绵瓜瓞¹。民之初生²,自土沮漆³。古公亶父⁴,陶复陶穴⁵,未有家室⁶。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⁷,率西水浒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⁹,聿来胥宇¹⁰。

周原¹¹,堇荼如饴¹²。爰始爰谋¹³,爰契我龟¹⁴。曰“止”、曰“时”¹⁵,“筑室于兹”¹⁶。

迺慰迺止¹⁷,迺左迺右¹⁸;迺疆迺理¹⁹,迺宣迺亩²⁰。自西徂东,周爰执事²¹。

乃召司空²²,乃召司徒²³,俾立室家。其绳则直²⁴,缩版以载²⁵,作庙翼翼²⁶。

捄之陾陾²⁷,度之薨薨²⁸。筑之登登²⁹,削屡冯冯³⁰。百堵皆兴³¹,鼛鼓弗胜³²。

迺立皋门³³,皋门有伉³⁴。迺立应门³⁵,应门将将³⁶。迺立冢土³⁷,戎丑攸行³⁸。

肆不殄厥愠³⁹,亦不陨厥问⁴⁰。柞棫拔矣⁴¹,行道兑矣⁴²。混夷駾矣⁴³,维其喙矣⁴⁴。

虞芮质厥成⁴⁵,文王蹶厥生⁴⁶。予曰有疏附⁴⁷,予曰有先后⁴⁸,予曰有奔奏⁴⁹,予曰有御侮⁵⁰。

【注】

¹绵绵,连接不断。瓜,指大瓜,瓞(dié迭),小瓜。诗用瓜瓞的连绵不绝比喻周朝子孙的众多。

²民,指周人。初生,指周族开始发展的阶段。

³土,读为杜,古水名,在豳地。沮,借为徂,往也。漆,古水名,在岐山区域。自杜徂漆,即由豳地迁往岐山。

⁴亶父,人名,王季的父亲,文王的祖父。他是西周以前的一个公,所以称做古公。后来周人也称他做太王。

⁵陶,借为掏。复,借为,从旁掏的洞叫作,即山洞(或窑洞)。向下掏的洞叫作穴,即地洞。

⁶家室,即房屋。

⁷来,犹是也。朝,早晨。走马,驰马。

⁸率,循着,沿着。西水,豳城西边的水。浒,水边。

⁹爰,乃,于是。姜女,姜姓的女子,亶父之妻,也称太姜。

¹⁰聿,发语词。胥,观察。宇,居处。此句指来岐山之下考察建造宫室的地址。

¹¹周原,地名,在岐山下。肥沃貌。

¹²堇,野菜名,味苦。荼,又名苦菜。饴,麦芽糖。

¹³始,疑借为怡,喜欢。

¹⁴契,钻刻,古代用龟甲占卜,先把龟甲钻刻一个小孔,然后用火烤,小孔处裂成文,看文的形态来断定吉凶。此处是说亶父占卜可否在周原住下。

¹⁵曰,指龟兆说。时,借为跱,停住,与止同意。

¹⁶兹,此。此句也是龟兆的话。

¹⁷迺,同乃。卜的结果和人的希望相合,所以大家安心住下。

¹⁸迺左迺右,指划定左右区域。

¹⁹疆,修起地界。理,治理土田。

²⁰宣,疑借为畎,垄沟也。亩,垄也。畎亩即开沟筑垄。

²¹周,遍也。此句言人人各有所事。

²²司空,即司工,管工程的官。

²³司徒,即司土,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²⁴绳,指施工前拉绳做为取直的标准。

²⁵缩,捆束。版,筑墙夹土的长板。以,犹于也。载读为栽,筑墙所立的木柱。筑墙时要立上木柱,把长板横着捆在木柱上,所以说缩版以栽。板的两头都有木柱。墙的两面都横着长板。填土板内,舂之使坚实,然后去其柱板,则墙成。

²⁶翼翼,动作整齐貌。

²⁷捄(jiū鸠),把土装在筐里。陾(réng仍)陾,装土声。

²⁸度,填入,即把筐里的土填在筑墙板的中间。薨薨,填土声。

²⁹筑,捣土使坚实。登登,捣土声。

³⁰屡,当读为镂,刻也。筑墙也用砖用甓用木,砖甓木等有时需要用刀斧凿刻。冯(píng凭)冯,削镂的声音。

³¹百堵,指很多墙。皆兴,同时动工。

³²鼛(gāo高)鼓,一种大鼓。在众人服力役的时候,要打起鼛鼓来催动工作。弗胜,指鼛鼓的声音胜不过劳动的声音。

³³皋门,即外门。周代城的外门、庙与宫的外门都叫作皋门。

³⁴伉,高大貌。

³⁵应门,即正门。

³⁶将(qiāng枪)将,庄严堂皇的样子。

³⁷冢土,即大土堆。亶父建立土台,是为了瞭望御敌之用。

³⁸戎,指昆夷。丑,周人对敌人的蔑称。攸,所也。行,行走。此句指建立土台在昆夷来犯的路上。

³⁹肆,既也。殄,消除。厥,其也。愠,愤怒。此指亶父对昆夷的愤怒并不消除,怀着复仇、收复土地的决心。

⁴⁰陨,坠落,此处是断绝之意。问,聘问。亶父对昆夷的聘问并不断绝,暂时采取敷衍的手段。

⁴¹柞,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棫(yù域),一种丛木。

⁴²兑,通达。

⁴³混夷,即昆夷。駾(tuì退),受惊奔窜。此句指昆夷自豳地退去。

⁴⁴喙,借为(huì喙),疲劳病困。

⁴⁵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芮(ruì锐),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质,读为致。成,读为城。此句指文王伐虞、芮,两国献城投降。

⁴⁶蹶,嘉奖。生,读为姓,古人称官吏为姓。此句是说文王嘉奖他的百官。

⁴⁷予,文王自称。曰,语词。疏,读为胥,辅也。附,归附。

⁴⁸先后,指在文王前后的人。

⁴⁹奏,借为走(《楚辞·离骚》王注引作走)。奔走,指奔走效力之臣。

⁵⁰御侮,指捍卫国家之臣。

【附录】

注³土,《汉书·地理志》引土作杜。王引之说:“土读为杜,沮读为徂。”(《经义述闻》)

注⁵陶复陶穴,《说文》和《玉篇》引作“陶陶穴。”

注³⁰屡,当读为镂,《左传·哀公元年》:“器不彤镂。”杜注:“镂,刻也。”

注³⁷冢土,毛传:“冢土,大社也。”亨按:“迺立冢土”和“戎丑攸行”紧连在一起,戎是指混夷,丑是对敌人的称呼,可见冢土不是大社。考《说文》:“冢,高坟也。”《尔雅·释山》:“山顶,冢。”《小雅·十月之交》:“山冢崪崩。”那末,冢土当是高大的土台子,防御敌人的设备,建立在敌人进攻的路线上。

注³⁸丑,《诗经》中称敌人为丑,如《小雅·出车》、《小雅·采芑》:“执讯获丑。”《大雅·常武》:“仍执丑虏。”《鲁颂·泮水》:“屈此群丑。”都是明证。

注⁴⁶蹶,《尔雅释诂》:“蹶,嘉也。”生,《周易观卦》:“观我生。”“观其生。”生即官。解见拙作《周易古经今注·观卦》。

注⁴⁷疏附,《尚书大传》作胥附。《方言》六:“胥,辅也。”《广雅·释诂》:“胥,助也。”

棫朴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其大臣的诗,作者当是周王朝的官吏。

芃芃棫朴¹,薪之槱之²。济济辟王³,左右趣之⁴。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⁵。奉璋峨峨⁶,髦士攸宜⁷。

淠彼泾舟⁸,烝徒楫之⁹。周王于迈¹⁰,六师及之¹¹。

倬彼云汉¹²,为章于天¹³。周王寿考,遐不作人¹⁴。

追琢其章¹⁵,金玉其相¹⁶。勉勉我王¹⁷,纲纪四方¹⁸。

【注】

¹芃(péng蓬)芃,茂盛貌。棫、朴,均是丛木名。

²槱(yóu犹),堆积薪柴,点火烧起。这是写周王出师前,烧柴祭司中(禄神)、司命、风神、雨神等。

³济济,庄严恭敬貌。辟(bì璧),君也。辟王即君王,指周王。

⁴左右,指周王左右的大臣。趣,通趋,趋附。

⁵奉,捧。璋,古玉器名,臣下朝见国君时所执。

⁶峨峨,庄严。

⁷髦士,英俊之士。指周王的大臣。攸,所也。

⁸淠(pì譬),舟行貌。泾,水名,在陕西中部,流入渭水。

⁹烝,众也。烝徒,犹众人。此指船夫。楫,划船。

¹⁰迈,行也。此指周王出征。

¹¹师,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及,与也。此句言六师兵随着周王出征。

¹²倬,广大貌。云汉,银河。

¹³章,花纹。此句言云汉为天的花纹。

¹⁴寿考,长寿。遐,通何。作,造就,培养。此二句言周王长寿,哪能不培养出一些人材。

¹⁵追(duī堆),雕。琢,刻。金曰雕,玉曰琢。其,指周王。

¹⁶相,质也。此二句言周王的品质似经过精雕细琢的金玉。

¹⁷勉勉,勤勉努力。

¹⁸纲纪,治理。

旱麓

这首诗叙写君子祭神求福得福,并赞美君子有德,能培养人材。

瞻彼旱麓¹,榛楛济济²。岂弟君子³,干禄岂弟⁴。

瑟彼玉瓒⁵,黄流在中⁶。岂弟君子,福禄攸降⁷。

鸢飞戾天⁸,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⁹。

清酒既载¹⁰,骍牡既备¹¹。以享以祀,以介景福¹²。

瑟彼柞棫¹³,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¹⁴。

莫莫葛藟¹⁵,施于条枚¹⁶。岂弟君子,求福不回¹⁷。

【注】

¹旱,山名,在今陕西南部。麓,山脚。

²榛,木名。楛(hù户),木名,丛生,形似荆条,赤茎。济济,众多。

³岂弟,即恺悌,和易近人。君子,指贵族。

⁴干,求也。禄,福也。此句言君子以恺悌之德求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干禄疑千禄之误。”)

⁵瑟,玉上花纹一条一条的状态。瓒,一种玉器,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周代贵族祭祀时,铺白茅于神位前,灌鬯酒(以黑黍和香草酿成的香酒。)于茅上,以象神饮。灌时即用玉瓒舀鬯酒。瓒与盏当是一声之转。

⁶流,借为鎏。鎏古字作镠。《说文》:“镠,黄金之美者。”玉瓒的勺,内镶黄金,所以说黄流在中。此二句写君子祭祀的器皿。

⁷攸,犹乃也。

⁸鸢,鸟名,鹰类。戾,至也。

⁹遐,通何。作人,造就、培养人材。

¹⁰载,设置。

¹¹骍,赤色。牡,公牛。周人尚赤,祭牲用红色牛。

¹²介,借为丐,祈求。景,大也。

¹³瑟,众多貌。柞、棫,均木名。

¹⁴劳,赐也。

¹⁵莫莫,茂盛貌。葛藟,葛藤。

¹⁶施(yì易),蔓延。条,木名,一说即柚,一说即楸。枚,树干。

¹⁷回,邪僻。此句言君子以正道求福。

思齐

这首诗歌颂文王的美德,同时也有几句赞扬太王的妻太姜、王季的妻太任、文王的妻太姒。

思齐大任¹,文王之母。思媚周姜²,京室之妇³。大姒嗣徽音⁴,则百斯男⁵。

惠于宗公⁶,神罔时怨⁷,神罔时恫⁸。刑于寡妻⁹,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¹⁰。

雝雝在宫¹¹,肃肃在庙¹²,不显亦临¹³,无射亦保¹⁴。肆戎疾不殄¹⁵,烈假不瑕¹⁶。

不闻亦式¹⁷,不谏亦入¹⁸,肆成人有德¹⁹,小子有造²⁰。古之人无²¹,誉髦斯士²²。

【注】

¹思,发语词。齐,通斋,庄敬。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²媚,美好。周姜,即太姜,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

³京室,王室。

⁴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妻。嗣,继也。徽音,美誉也。

⁵斯,犹其也。此句言太姒有近一百个男孩(乃把众妾所生的计算在内)。

⁶惠,孝顺。宗,祖庙。公,先公。此言文王孝顺祖庙中的先公。据《史记周本纪》,后稷以后,大王以前,周的先公有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等人。

⁷神,指先公之神。罔,无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时,所也。”

⁸恫,恨也。

⁹刑,通型,示范。寡妻,古代国君自己谦称寡人。寡人当是孤独的人,因为国君在一国之中只有一个。寡妻也是对文王正妻的谦称。

¹⁰御,治理。

¹¹雝雝,和也。宫,宫室。此句指文王在家室里态度和睦。

¹²肃肃,敬也。

¹³不,通丕,大也。显,光明。亦,犹以也。临,指临民而言,即视察民事。

¹⁴射,借为(yì译),厌倦。保,指保民。此句指文王护民不倦。

¹⁵肆,故,所以。戎,马瑞辰说:“戎,凶也,恶也。”戎疾,指瘟疫。殄,害也。

¹⁶于省吾《诗经新证》:“烈,猛也。假借为蛊(汉《唐公房碑》作“疠蛊不遐”),巫蛊也。”亨按:于读假为蛊,可从。但蛊乃害虫的总名。《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蜚)亦为蛊。”《周礼·庶氏》:“掌除毒蛊。”《翦氏》:“凡庶蛊之事。”可证。瑕,借为徦,至也。此二句言:故在文王时,既无疾疫为害,虫灾亦不发生。

¹⁷闻,犹告也。式,用也。

¹⁸入,纳也。此二句指文王虚心听取臣民的意见。臣民有意见虽然没有直接告文王,而文王从旁听到,也采用了;臣民有意见虽然没有直接谏文王,而文王从旁听到,也采纳了。

¹⁹德,德行。

²⁰小子,未成年的人。造,培养,造就。

²¹古之人,指文王。厌也。此句指文王爱才无厌。

²²誉髦斯士,当作誉斯髦士,斯髦二字传写误倒。《小雅·甫田》:“烝我髦士。”《大雅·棫朴》:“髦士攸宜。”都是髦士连文,可证。誉,借为举,推举,提拔。髦士,英俊之士。

皇矣

这也是一首周人叙述自己祖先开国历史的史诗,先写太王开辟岐山,打退昆夷,次写王季继续发展,最后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故事。

皇矣上帝¹,临下有赫²,监观四方,求民之莫³。维此二国⁴,其政不获⁵。维彼四国⁶,爰究爰度⁷。上帝耆之⁸,憎其式廓⁹,乃眷西顾¹⁰,此维与宅¹¹。

作之屏之¹²,其菑其翳¹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¹⁴。启之辟之,其柽其椐¹⁵。攘之剔之,其其柘¹⁶。帝迁明德¹⁷,串夷载路¹⁸。天立厥配¹⁹,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²⁰,柞棫斯拔²¹,松柏斯兑²²。帝作邦作对²³,自大伯王季²⁴。维此王季,因心则友²⁵,则友其兄,则笃其庆²⁶。载锡之光²⁷,受禄无丧²⁸,奄有四方²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³⁰。其德克明³¹,克明克类³²,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³³。比于文王³⁴,其德靡悔³⁵。既受帝祉³⁶,施于孙子³⁷。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³⁸,无然歆羡³⁹,诞先登于岸⁴⁰。密人不恭⁴¹,敢距大邦⁴²,侵阮徂共⁴³。王赫斯怒⁴⁴,爰整其旅,以按徂旅⁴⁵,以笃于周祜⁴⁶,以对于天下⁴⁷。

依其在京⁴⁸,侵自阮疆⁴⁹,陟我高冈。无矢我陵⁵⁰,我陵我阿⁵¹;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⁵²,居岐之阳⁵³,在渭之将⁵⁴,万邦之方⁵⁵,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⁵⁶,不大声以色⁵⁷,不长夏以革⁵⁸,不识不知⁵⁹,顺帝之则⁶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⁶¹,同尔兄弟⁶²,以尔钩援⁶³,与尔临冲⁶⁴,以伐崇墉⁶⁵。

临冲闲闲⁶⁶。崇墉言言⁶⁷。执讯连连⁶⁸。攸馘安安⁶⁹。是类是祃⁷⁰,是致是附⁷¹,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⁷²。崇墉仡仡⁷³。是伐是肆⁷⁴,是绝是忽⁷⁵,四方以无拂⁷⁶。

【注】

¹皇,光明伟大。

²赫,威严。

³莫,安定。一说:通瘼(《潜夫论·班禄篇》引莫作瘼),疾苦也。

⁴二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按此说是。上国指殷国。殷未亡时,殷君为王,别国为诸侯,所以称殷为上国。

⁵获,得也。此句言殷朝的政治不对。

⁶四国,四方的国家。

⁷爰,与安焉一音之转,何也。究,当读为轨。轨、度均当训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轨度其信。”《淮南子·原道篇》:“是故圣人一度循轨。”都是轨度并举,此诗也是轨度并举。此二句言殷王朝政治已坏,四方的国家向哪里取法呢?

⁸耆,当读为稽,考察。

⁹旧说:式,用也。廓,大也。此句言上帝对殷王朝的憎恶因而加大了。亨按:式,读为慝,奸也。廓,读为虢,虐也。憎其慝虢,言上帝憎恨殷王的奸虐。

¹⁰眷,回头看。西顾,指看到西方的周朝。

¹¹此,指周王。宅,居也。此维与宅,即维与此宅,言上帝与周王同住,保佑周王。

¹²作,借为柞,砍伐树木。屏,除也。由此以下八句写太王迁岐后,芟除树木,开辟土地。

¹³菑(zì自),直立未倒的枯木。翳,通殪,倒在地上的枯木。

¹⁴灌,灌木丛。栵(lì例),王引之《经传释词》:“栵,斩而复生之木。”

¹⁵柽(chēng称),木名,又名河柳。椐,木名,即灵寿木。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

¹⁶(yǎn掩),木名,即山桑。柘(zhè这),木名,亦名黄桑。

¹⁷迁,升也。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此句言上帝使太王步步上升。

¹⁸串夷,即混夷,亦即犬戎。载,犹则也。路,通露,败也。太王原居豳,犬戎侵豳,太王因而迁岐,以后打败犬戎。此二句言上帝保佑太王,所以犬戎失败了。

¹⁹配,犹佐也。古人认为下土的王是上帝的辅佐,乃上帝所立。

²⁰省,视察。此句言上帝观察周国的山。

²¹柞、棫,均木名。

²²兑,直也。

²³作,创造也,引申为开拓之义。邦,借为封。封,边疆也。对,与疆同意。古代国家常在边界上种植树木以作标志,略似后代的柳条边,这叫作对。

²⁴大伯,即太伯,太王的长子。古代传说:太王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太伯、仲雍为了让王位于季历,逃往南方,从而建国于吴。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从诗文观察,太伯在逃去以前,曾经建立大功。此二句言上帝给周朝开拓疆土,自太伯、王季开始。

²⁵因,疑当作,形似而误。,古其字。此句言王季的心是友爱的。

²⁶笃,厚也,多也。庆,善也。此句言王季多作好事。

²⁷载,犹乃也。锡,赐。光,光荣。此句言上帝乃赐王季以光荣。又解:锡当读为易,延也。此句的主语是王季,言王季能够延长扩大他的光荣。

²⁸丧,丧失。

²⁹奄,包括。

³⁰貊(mò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引均作莫。《广雅·释诂》:“莫,布也。”莫其德音,言他的美名传播四方。

³¹克,能也。

³²类,善也。

³³比,《礼记·乐记》引作俾。陈奂《诗毛氏传疏》:“《尔雅》:‘俾,从也。’比与俾古字通。”

³⁴比,及也。比于文王,犹言及于文王。

³⁵悔,古语称小过为悔。

³⁶祉,福也。

³⁷施(yì易),延续也。

³⁸畔援,即盘桓,徘徊不进也。

³⁹歆羡,羡慕也。

⁴⁰诞,发语词。先登于岸,比喻先据有有利的地位。以上三句是写上帝劝文王力求发展,不要盘桓不进,不要羡慕别国,应先开拓疆土,占据有利的地位。所以下文接写文王伐密。

⁴¹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县西。

⁴²距,通拒,抗拒。大邦,指周国。

⁴³阮,古国名,当时是周的属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徂,至也。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

⁴⁴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而也。

⁴⁵按,抑制,遏止。旅,读为莒,国名。(《孟子·梁惠王上》引此句作“以遏徂莒”。《韩非子·难二》:“文王侵盂、克莒、举酆。”可见莒是国名,当在西周附近。此时莒地当属于周。)

⁴⁶笃,巩固。于,犹乎也(《孟子·梁惠王上》引无于字)。祜,福也。

⁴⁷对,《尔雅释言》:“对,遂也。”陈奂说:“遂,安也。”

⁴⁸依,凭也。京,高丘。此句言密人凭借处于京丘的险要地势。

⁴⁹侵自阮疆,指密人自阮国的领域入侵周国。

⁵⁰矢,陈也,指陈兵。

⁵¹阿,大的丘陵。

⁵²度,度量,计算。鲜原,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县东。度其鲜原,即经营鲜原之意。自此句以下写伐密胜利以后。

⁵³岐,岐山。阳,山的南面。

⁵⁴将,侧也,即旁边。

⁵⁵方,法则,榜样。

⁵⁶怀,念也。明德,指文王之美德。

⁵⁷大,注重。以,犹与也。此句言文王不重视声色之乐。

⁵⁸长《广雅·释诂》:“长,挟也。”挟即依恃。夏,疑作戛(jiá荚),形近而误。《说文》:“戛,戟也,从戈,从读若棘。”革,甲也。戛革与兵革、兵甲同意。此句言文王不依仗兵甲的力量去侵凌别国。

⁵⁹不识不知,犹不知不觉。

⁶⁰则,法则。此二句言文王不知不觉地自然遵循上帝的法则。

⁶¹仇,读为俦,伴侣也。方,犹邦也。仇方,犹邻邦。询仇方是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

⁶²兄弟,指友好国家。

⁶³钩,古兵器名,似剑而曲。援,古兵器戈上的横刃,此似指戈。

⁶⁴临,从上面攻城的车,可以居高临下,所以名临。冲,从旁面冲城的车,可以冲破城墙,所以名冲。

⁶⁵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殷朝末年有崇侯虎,即崇国之君。墉,城也。

⁶⁶闲闲,毛传:“闲闲,动摇也。”

⁶⁷言言,高大貌。

⁶⁸讯,当读为奚。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以绳拴俘虏,一个一个地相连。

⁶⁹攸,所也。馘(guó国),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亦即指所割下的左耳。安安,当是多的样子。

⁷⁰类,通,祭天。祃(mà骂),祭马神。周代用车战,马的作用很大,所以特祭马神。此句写战胜之后,祭祀以谢神。

⁷¹致,招致。附,读为拊,抚也。此句言招崇人投降而加以安抚。

⁷²茀茀,强盛貌。

⁷³仡仡,同屹屹,高耸貌。

⁷⁴肆,与袭通,攻也。

⁷⁵忽,绝灭也。此句写灭亡崇国。

⁷⁶拂,抗拒。

灵台

这首诗叙写周王建筑灵台和他游观灵囿灵沼,在辟雍奏乐自娱的情况。

经始灵台¹,经之营之。庶民攻之²,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³,庶民子来⁴。王在灵囿⁵,麀鹿攸伏⁶。

麀鹿濯濯⁷,白鸟翯翯⁸。王在灵沼⁹,於牣鱼跃¹⁰。

虡业维枞¹¹,贲鼓维镛¹²。於论鼓钟¹³,於乐辟廱¹⁴。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¹⁵,矇瞍奏公¹⁶。

【注】

¹始,借为治。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灵台是哪代周王所建,无法确定。

²攻,造也。

³亟,急,迫切。此句指周王下令建台不要太急。

⁴子,借为孜,《说文》:“孜,汲汲也。”《广雅释训》:“孜孜,剧(遽)也。”孜来,即急来。

⁵灵囿,囿名。古代帝王畜养鸟兽的园林称囿。

⁶麀(yōu幽),母鹿。攸,犹是也。伏,卧也。

⁷濯濯,肥泽貌。

⁸翯(hè鹤)翯,洁白有光泽貌。

⁹灵沼,池沼名。

¹⁰於(wū乌),叹美声。牣,满也。此句叹美满池游鱼泼剌跳跃。

¹¹虡(jù巨),悬编钟编磬的木架。业,悬鼓的木架。维,犹与也。枞,悬大钟的木架,形制未详。

¹²贲,借为鼖(fēn纷),一种大鼓。镛,大钟。

¹³论,通伦。伦,排列有序。

¹⁴辟(bì璧)廱,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沟,前门外有以便通行的桥。

¹⁵鼍(tuó驼),水中动物,即扬子鳄。皮坚厚,可以蒙鼓。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逢(péng蓬)逢,鼓声。

¹⁶矇、瞍,都是盲人。古代乐官乐工常用盲人充任。公,当读为颂。颂,歌也。奏颂,即唱歌。(毛传:“公,事也。”奏公即从事工作,指他们奏演各种乐器。也通。)

下武

这首诗先歌颂成王的德,然后歌颂应侯的德,并为应侯祝福。

下武维周¹,世有哲王²。三后在天³,王配于京⁴。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⁵。永言配命⁶,成王之孚⁷。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⁸。永言孝思⁹,孝思维则¹⁰。

媚兹一人¹¹,应侯顺德¹²。永言孝思,昭哉嗣服¹³。

昭兹来许¹⁴,绳其祖武¹⁵。於万斯年¹⁶,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¹⁷。

【注】

¹下,当读为夏,大也。夏武,大武。

²世有哲王,指周朝代代都有明哲的君王。

³三后,指王季、文王、武王。

⁴王,据下文乃指成王。配,犹佐也。此句言成王在周的京城,辅佐上帝。

⁵求,当读为捄,法也。此句言周王代代的德行都成为臣民的法则。

⁶言,读为焉。配命,合乎天意。

⁷成王,武王的儿子,名诵。孚,当读为傅。《广雅·释诂》:“傅,治也。”

⁸式,法式,榜样。

⁹孝思,孝顺先人的思想。

¹⁰则,法则。此句言成王的孝思成为臣民的榜样。

¹¹媚,爱也。一人,指成王。

¹²应,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应侯是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可证。(《太平御览》引《陈留风俗传》引诗作“唐侯慎德”。可供参考。)顺德,遵循道德。此二句言应侯能够遵循道德,爱此成王。

¹³昭,当读为劭,勤勉也。嗣,读为司,主也,即管理。服,古语称职事为服。此句言应侯勤勉地管理政事。

¹⁴兹,犹哉。许,读为御。(《后汉书·祭祀志》引《谢沈书》引诗作“昭哉来御”。)《小尔雅·广言》:“御,侍也。”此句言应侯勤勉地来侍候天子。

¹⁵绳,继续。武,迹也。此句言继承祖先的事迹。

¹⁶於,叹美声。

¹⁷遐,何也。林义光《诗经通解》:“佐,读为差。”不遐有佐,即不有遐佐,言不曾有什么差错。

文王有声

这首诗歌颂文王迁都丰京、武王迁都镐京、有利于周朝王业的发展。

文王有声¹,遹骏有声²,遹求厥宁³,遹观厥成。文王烝哉⁴!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⁵,作邑于丰⁶。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⁷,作丰伊匹⁸。匪棘其欲⁹,遹追来孝¹⁰。王后烝哉¹¹!

王公伊濯¹²,维丰之垣¹³。四方攸同¹⁴,王后维翰¹⁵。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¹⁶,维禹之绩¹⁷。四方攸同,皇王维辟¹⁸。皇王烝哉!

镐京辟廱¹⁹。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²⁰。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²¹。维龟正之²²,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²³。武王岂不仕²⁴,诒厥孙谋²⁵,以燕翼子²⁶。武王烝哉!

【注】

¹声,名声。

²遹(yù域),语助词。骏,大也。

³宁,安也。此句言文王求天下的安宁。

⁴烝,美也。

⁵于,犹乎也。崇,古国名。

⁶丰,地名,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以西。原为崇国所在,文王灭崇,于此建丰城,并由岐迁都于此。

⁷伊,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伊,犹为也。”淢,通洫,护城河。

⁸匹,疑当作皃,形近而误。皃是古貌字。貌借为庙。(《荀子·礼论》:“疏房檖貌。”杨注:“檖,邃也。貌,庙也。”即貌庙通用的例证。)此句言文王筑丰城作宗庙。

⁹匪棘其欲,《礼记·礼器》引作“匪革其猷”。匪,非。革,改也。猷,道也。此句言文王不更改祖先之道。

¹⁰来,犹其也。古语称孝顺已死的祖先为追孝。

¹¹后,君也。王后,犹言君王。

¹²王公,王的公侯。伊,是也。濯,借为耀,光辉也。

¹³垣,墙。此二句言王之公侯是丰京的垣墙屏藩。

¹⁴攸,犹乃也。同,统一。

¹⁵翰,借为干。意为君王如树干,公侯如枝叶。

¹⁶丰水,即沣水,源出长安西南秦岭山中,北流入渭水。

¹⁷绩,功也。古代传说:中国大川都经过禹的治理。

¹⁸皇王,指武王。辟(bì璧),君也。

¹⁹镐京,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辟廱,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

²⁰思,想也。此三句言四方都服从周王朝。

²¹考,《广雅·释诂》:“考,问也。”考卜,问卜。宅,居也。此八字是一句,言问卜周王迁居镐京好不好。

²²正,定也。周王以龟占卜迁镐一事,得了吉兆,因而确定迁镐。

²³芑(qǐ起),粱类,其苗白色。

²⁴仕,读为士。《尔雅释诂》:“士,察也。”

²⁵孙,郑笺:“孙,顺也。”亨按:孙当读为洵。《邶风·击鼓》:“于嗟洵兮。”毛传:“洵,远也。”此句言武王留下了远大的谋猷。

²⁶燕,安也。翼,覆盖,遮护。此句言武王能够安定保护他的子孙。


大雅生民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