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收获文学榜2021中短篇小说 >
- 短篇卷 >
- 晚春
1
收到父亲来信,是晚春的一日。外面天气很好,阳光猛烈,扰人多时的湿寒似已祛除。沿街芍药翻香,脂粉调晃悠悠,从皱瓣里钻出来。行人也渐多,带着各自的目标与心事,往暖风中呼出小剂量的声音。我略微拉开窗帘,使房间与外界的光线连通。于是,四周之物变得可以辨认,原本被幽暗侵占的空间都还回来了。
信写得很古怪,用一种偏紫的墨水。字迹也潦草,与我印象中父亲的字不同,仿佛写于情急之下。信纸边缘,有两三处同色墨水的指纹,大概是不慎沾了手又拓下的。
润安,
父有难,乞速归。
见面须谨慎,来信一事切不可让雅红知晓。
父 清河
信在桌上摆了三天。水仙盆景正值凋敝,几日下来,不少焦炙的花骨落在信封上。
第四天,我清理掉覆在表面的碎花,叠好信,将它与一盒钉针同放进抽屉。中午,便买了车票,从北京回到杭州。
“回”字用得并不贴切,尾随它的宾语理应指向一处故地,一处曾与我相互紧攥、不时会触及哀愁根须的地方。杭州远不及此标准,只不过是父亲再婚后定居的地方。继母在江干区有房产,房屋虽老,面积近百平米,维持一段中晚年生活也足够。他们的婚姻运转到第九年,期间我到过杭州数次,继母从未露过面。初时她羞赧,或担忧她的在场会打扰我与父亲的交谈,后来又受各种病痛、家务阻挠,始终没能与父亲一起出现。这些缺席的理由,往往都附随着本地特产,由父亲代为送达。
原本没打算住多久,只提一个旅行包的衣物。到清江路的旅馆安顿下,在地图里搜索父亲的住址,相距大约两公里不到。南方炽热更盛,树梢间遍是嘤鸣与由此波动的枝叶之声。走动时不觉得,稍一静立,虚汗从衣服布料下蒸出。就在卫浴间冲洗一新,换上长袖衬衫,棉麻贴身如挠痒。因为担心父亲,我很快往他们家中赶去,中途买一些水果作礼。
寓所位于一个老式小区内,多层建筑的楼房,一度在八十年代末流行。他们住在一楼,进出便捷,只不过每天日晒短暂。冬至凛冽处,阴湿之气把房子养成一个洞穴。我按几次门铃,无人应答,才发现门铃的接线被剪断了。敲门后,听见里面一阵走动声。我不禁心跳加快,配上手表里秒针的转响,形成一种怪异的内外二重奏。
一个女人开门,见到我,微微一愣。很快又热情起来,如一炬忽然被点亮的蜡烛。“润安吗,我见过你的照片。”
“你好,我来找我爸……”
我被她拉进门,不知所措,站在原处不动。门口的地毯很新,绘一只孟加拉虎,背衬浓绿的阔叶林。她蹲下来,在鞋柜中翻客用拖鞋,一边和我讲话。
“你爸爸出去散步了。”她把鞋递给我,领我到沙发前,“这里附近有一条贴沙河,你听过吗?是杭州城的护城河,唐懿宗年间开凿的,用来泄钱塘江的水。每天下午,你爸爸都要去那里走一程。”
我坐的位置恰与她相对,这时便看清了她的样貌。她长得很美,瓜子脸,载了一套柔媚的五官。尽管看上去五十岁出头——远小于实际年龄,但脸上集了一些居心叵测的皱纹,将她命中的艰涩外化为一种苦相,也挟带由此积成的阴鸷。所幸她秉性并不严肃,笑时则稍好:眼尾如浪蜷曲,卧蚕松弛,随移动而轻晃;她好像全神贯注地望着某处而笑,又好像什么都没看,只是任由眼睛睁着——倒不是更显年轻,反而是凭美人迟暮之感,唤起了人们的宽容。“她本可以得到更多”,接着是一个遗憾却不可挽回的转折语调。
“五点前,你爸爸会回来。”她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钟。
“好的,谢谢阿姨。”我说。
“叫我雅红就好了。”她低头,又羞涩地笑起来,“雅红有点俗,你不要笑话。我刚工作时,给自己重新起过一个名字:沈临秋,取自‘东风临夜冷于秋’一句。我以前是小学语文老师,你爸爸跟你提起过吗?”
“讲过一点,说你每年都评上先进个人,后来就不工作了。”我记得她当年离职与前夫有关,具体不便多问。
“抽烟吗?”她从茶几下挑出一包黄鹤楼雅韵。
“不抽。”
“真好,这样对身体好。除非客人来,我现在也不抽的。”我这才意识到,她说话很柔顺,像一层迎面而来的卷积云。
她把我买来的水果拎到厨房,先后传来水流、开罐、金属碰撞的声音。不久,她端一盆水果来,菠萝削得剔透干净,切成小块,滤过一层盐水;另半边盛樱桃,浑圆的一粒粒,摆盘像一种古代阵法。
“你真会买,这是‘春果第一枝’。”她指着樱桃,情绪似乎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