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字数:1014

前文提到过巩义市花地嘴遗址,这是“新砦类遗存”在嵩山以北的一处重要聚落,坐落于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附近的洛汭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上有内外两重(四条)环壕。

其中数座圆形深坑内有明显的踩踏面,出土了大量完整陶器,还见有玉器、卜骨、农作物和家畜遗骸等。发掘者推测应为祭祀坑[136]。玉器的种类有钺、铲、璋和琮等。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件完整的墨玉璋。玉璋出土时首端向上,略向西南倾斜,其北侧有一人骨架。坑内数层填土褐、白相间,显然系有意而为。

海岱龙山玉璋—新砦墨玉璋—二里头玉石璋

这件玉璋黑色而略泛绿,表面打磨光滑,通高30厘米。要探究它的身世与意义,我们还得对这类器物的发现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被称为璋(或牙璋)的这类玉器,由器身、柄部以及二者之间的阑组成,器身前端一般有微斜而内凹的刃。学界大多认为它是铲(或耜)形松土工具的仿制品,属于祭祀用器。值得注意的是,在嵩山周围、洛阳盆地一带的中原腹地,整个龙山时代并无使用大型玉器的传统。其后的二里头都邑则出现了成组的大型玉礼器,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花地嘴的这件玉璋,是中原腹地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璋,显然是中原地区大型玉礼器群的“前锋”。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末期至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海岱地区。在二里头文化出现前夜的龙山时代,起源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数种大型有刃玉器如璋、斧、刀等向西传播,直至黄河上游。进入二里头时代,玉璋又从中原地区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扩散[137]。

始见于龙山时代、持续兴盛至二里头时代的玉璋,形制及其流变非常复杂,但如抓大放小,可以把它们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长

度为25~30厘米,一般器形简单、无纹饰,有对称的一对扉齿(或称单阑、单凸式)或扉齿低矮,始见于龙山时代,或可称为龙山式;一类长度可达50厘米左右,器形和纹饰趋于复杂,一般有多组扉齿呈张嘴兽头状,刻有细线纹(平行线纹和网格纹),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或可称为二里头式。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教授直呼其为“龙牙璋”[138]。

花地嘴牙璋已有多组扉齿但尚未呈兽首状,形制特征显然介于龙山式和二里头式之间。从这件牙璋上,也可以窥见“新砦类遗存”及其背后集团动向的蛛丝马迹。已有学者指出“花地嘴玉璋的这些风格有可能渊源自东方”[139]。

与前述几处中心聚落遗址一样,花地嘴遗址也有了较明确的历史定位。发掘者鉴于“《史记·夏本纪》等文献中都有与‘五子之歌’这一夏代早期历史事件有关的记载”,倾向于“将位于洛汭地区的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与之联系”[140]。这指的是《史记·夏本纪》中“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一说。其实,早有学者指出所谓“太康昆弟五人”云云,不过是《左传》《国语》提到的作为夏后氏同姓的“观扈”“五观”的演化,先秦文献没有言及太康居于洛汭一带者[141]。“有血有肉”的《五子之歌》,则始见于东晋人梅赜所献《伪古文尚书》。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那年月,有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