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的政治图景

字数:945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第二部分“嵩山的动向”中,浓墨重彩加以介绍的城邑及以其为中心的聚落群,几乎都分布于嵩山东麓和东南麓的淮河水系。给人的感觉是那里刀光剑影、壁垒森严,热闹非凡。而地处嵩山西北麓、中原腹地的中心,属于黄河水系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却相对“沉寂”。

洛阳盆地,是中国田野考古工作投入力度大、基础扎实、成果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发现的龙山时代聚落数量众多,也不乏面积较大的遗址,已如前述,却至今没有发现城邑和令人瞩目的高等级遗物,而此后超大型聚落二里头却又恰恰是在这里闪亮登场的。因此,二里头在洛阳盆地的崛起,总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郑洛地区龙山时代聚落分布(赵春青 2001)

按照赵春青博士的梳理,黄河以南的伊洛河下游平原和黄河以北的济源—焦作平原一带的龙山时代聚落分布最为密集,这一区域地势开阔,遗址分布呈散点状,较为均匀,无明显集结成群现象。故赵文将其视为同一个大的聚落群(A群)。在其西、南、东三面分布的聚落则有明显的结群现象,可明确辨识的共15群。这15群聚落看似呈内外两圈分布带环绕着前述的大群(B、C群)。

赵文认为,A群聚落不仅占地范围广,而且所含聚落数量多,构成郑(州)洛(阳)地区龙山时代的主体聚落群,而外圈的B、C群聚落则属于一种从属性聚落群,整体呈现出一种主从式分布格局。基于此,赵文进一步提出,郑洛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是一个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的聚落统一体。“极有可能龙山时期的郑洛地区已经存在一个空前统一、坚强有力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足以控制整个郑洛地区的聚落分布格局”[147]。

果如此,二里头在作为中原中心的洛阳盆地的问世就是极其顺畅自然的。但这种推想与考古学材料间还有抵牾,在“嵩山的动向”中已有简述。针对这一推想,王立新教授有不同的解读:“赵文所分的B、C两群实际上是由15个相对独立的聚落群组成的。……即使是在A群之内,也还并存有至少4个规模相差不大的Ⅰ级聚落,而未见一个可居主导地位的中心性聚落。若从更为详细的大比例地图上观察,A群聚落群中的这些Ⅰ级聚落和部分Ⅱ级聚落,或许仍旧构成了各自所在的小聚落群的中心,仍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一分析似乎更具说服力。其结论是:“从诸多考古现象的观察看,嵩山南北的龙山晚期聚落群大多仍处于相对独立、相互抗衡的状态,甚至彼此之间的冲突、战争也频繁发生,远没有达到政治上的完全统一。”[148]

相比之下,位于嵩山西北麓的洛阳盆地,缺乏城邑和贵族奢侈品的发现,其地域集团的社会分化程度似乎不及嵩山东南的颍河中上游地区。从这样的政治图景看,随后统驭盆地乃至更大区域的二里头统治者似乎并非当地土著。


四 大邑二里头二里头人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