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洛河非彼洛河

字数:695

整个洛阳盆地,西高东低。伊、洛两大历史名河横贯其中。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的洛阳盆地,有“十三朝故都”之称。这说的是在夏商至唐宋间的两千余年时间里,有十多个王朝曾在此建都。一个并不太大的盆地作为权力中心而受到长期的青睐,这在全球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所谓的“十三朝故都”,遗留下了五大都邑遗址。它们绵延分布于长达30多公里的盆地中心地带,由西向东分别是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被誉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区的五颗明珠。这几座都邑遗址都分布于盆地北侧宽广的二级阶地上。中国古代以水之北、山之南为“阳”。上述几大都邑,都背靠邙山、面向古洛河(隋唐洛阳城虽跨洛河而建,但其重心仍在洛北),是为“洛阳”[153]。

任何历史,都是在地理这部大书中写就的,所以治史者都极注重古代地理环境的复原。

据研究,现在洛河下游自今洛阳市与偃师交界处,汉魏故城西南到伊、洛河交汇处河段就并非先秦时期的古洛河。它不仅形成晚,而且还应是因人工干预而改道的。从汉魏时期开始,为了保证“东通河济,南引江淮”的漕运的畅通,人们在作为都城的汉魏故城西南一带,用堰塞疏导的方法迫使部分洛河水流入人工渠——阳渠(谷水),增大其流量以助行舟。这就是所谓“堰洛通漕”的水利工程。洛河故道则应在今洛河河道、汉魏洛阳城和二里头遗址以南[154]。

洛阳盆地平原区地貌结构

现在我们从偃师商城去二里头要跨越洛河,进入(伊、洛)“夹河滩”地区,但一定要知道当时这两座大邑都在古伊洛河的北岸,这是我们在地理上了解二者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称古伊洛河呢?现在的洛河、伊河交汇处,位于偃师商城东南,以下河段称为伊洛河。但古伊河、洛河则合流于汉魏洛阳城南一带,在二里头遗址的上游,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当时流经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南的河段应称为古伊洛河,而非古洛河[155]。

华夏文明腹心地区的五颗明珠——五大都邑遗址,都背靠邙山,面向古洛河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一水冲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