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垣到环壕

字数:9433

如果再往前追溯,在二里头都邑所处的中原腹地,公元前1900年前后河南新密新砦大邑的崛起,具有里程碑意义。新砦大邑走向兴盛时,其他龙山城邑已经衰落甚至废弃;至其全盛时,后者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新砦大型设防聚落的出现,给数百年来中原地区城邑林立的争斗史画上了一个句号,表明较大范围内社会集团间的整合历程已拉开序幕。我们倾向于把新砦集团的崛起,作为二里头时代的开端[183]。

二里头中心区布局的演变过程

新发现的多进院落大型建筑——二里头5号基址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时代聚落形态上最大的变化,一是中心聚落面积的大幅度提升,由龙山时代的10余万至30余万平方米扩大到100万~300万平方米;二是基本摒弃了龙山时代普遍筑城的传统,代之而起的环壕,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防御设施。

新砦聚落的中心区约6万平方米的区域由环壕(内壕)圈围起来,其内分布有大型建筑等重要遗存。再外是70万平方米的“城墙”及其外的中壕围起的“城址”,外围又有100万平方米的外壕围起的空间[184]。与龙山时代的城邑相比,新砦大邑抛却了方正的城垣规制,而以并不规则的壕沟连通自然河道、冲沟形成防御体系,这构成了其较为鲜明的聚落形态上的特色。应指出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新砦遗址有高出地面的城墙存在。中壕内侧的所谓城墙之有无尚无法遽断,从远远低于当时的地面,夯层多向外倾斜的情况看,这应是为防止环壕壁坍塌所实施的加固工程。就现有的材料看,当时的新砦遗址或为一处“台城”式的环壕聚落。

新砦环壕聚落(《考古》2009年第2期)

此外,这一时期的环壕聚落还有同属“新砦类遗存”的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该聚落发现有内外两重(四条)壕沟,与伊洛河及其支流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稍晚,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驻马店杨庄、荥阳大师姑、登封王城岗、登封南洼及山西夏县东下冯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环壕[185]。据梳理分析,这些设防聚落一改龙山时代城垣辅以宽壕(宽10米左右或以上)的传统,在聚落内部流行窄环壕(宽5米左右)以明确功能分区,聚落外围则流行宽环壕。“窄环壕实际上是聚落内部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之间的界限,因此并不需要沿袭龙山时代城墙和宽壕的组合作为防御设施……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或许是二里头时代居民多选择开挖环壕而少筑造城墙的原因”[186]。而这一阶段少量的城址,一般出现于军事前沿地区,如地处二里头文化东部边缘地带的荥阳大师姑城址、郑州东赵城址、新郑望京楼城址和地处南部边缘地带的平顶山蒲城店城址[187]。

中原龙山时期城址及相关重要遗址分布示意(《考古学研究(十)》,戴向明文)

可知,进入二里头时代,聚落内部社会层级间的区隔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对外防御设施则相对弱化。从聚落形态的角度看,二里头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的典范。究其原因,不能不考虑到都邑内的居民。二里头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其人口由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所组成[188],这种特征又与其后的殷墟和西周时代的都邑颇为相近,已如前述。而广域王权国家则是从二里头时代至西周时代社会结构上的共性。以“大都无城”为主要特征的都邑聚落形态与早期王朝阶段社会结构上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1955~1960年洛阳涧滨考古发掘资料)》第113、12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2]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3]周永珍:《关于洛阳周城》,《洛阳考古四十年》,科学出版社,1996年。

[4]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洛阳东周王城东城墙遗址2004年度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8期。徐昭峰:《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考古》2011年第5期。

[5]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27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瞿家屯发掘报告》第214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8]徐昭峰:《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考古》2011年第5期。

[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第518-519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10]顾铁符:《晋南——文物的宝库》,《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新田晋都古城》,《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1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新绛柳泉墓地调查、发掘报告》,《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这些发现,可参阅下列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北坞古城勘探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晋国遗址牛村古城的试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呈王古城》,《文物》1988年第3期。

[1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第1-2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王金平:《侯马市北郭马古城》,《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02年。

[19]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242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20]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

[2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牛村古城晋国祭祀建筑遗址》,《考古》1988年第10期。

[2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2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排葬墓发掘报告》,《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25]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第154-156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6]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28]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

[29]俞伟超:《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30]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第174-179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31]田亚岐:《秦都雍城布局研究》,《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

[32]田亚岐:《秦雍城城址东区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201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

[3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尚志儒等:《〈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补正》,《文博》1986年第1期。

[34]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徐杨杰:《马家庄秦宗庙遗址的文献学意义》,《文博》1990年第5期。滕铭予:《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遗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

[35]凤翔县文化馆等:《凤翔先秦宫殿试掘及其铜质建筑构件》,《考古》1976年第2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3期。

[36]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文物》1987年第5期。田亚岐等:《雍城秦公陵园2009年考古勘探新发现》,《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0年。

[37]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作家出版社,2010年。

[38]史念海:《周原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76年第3期。

[39]徐天进:《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周原——周原考古综述》,《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40]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可参阅下列论著。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朱凤瀚:《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曹玮:《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1]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8年。

[42]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全方等:《周原》,文物出版社,2007年。

[43]徐天进:《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周原——周原考古综述》,《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4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调查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2期。雷兴山等:《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新识》,《大宗维翰:周原青铜器特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

[45]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6]周原考古队:《周原遗址凤雏三号基址2014年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7期。曹大志等:《凤雏三号基址初步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7期。

[4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调查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2期。

[48]马赛:《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群构成情况研究——以墓葬材料为中心》,《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49]雷兴山:《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居与葬——兼谈特殊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50]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可参阅下列简报和论著。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期。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丁乙:《周原的建筑遗存与铜器窖藏》,《考古》1982年第4期。徐良高等:《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刘瑞:《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郭明:《周原凤雏甲组建筑“宗庙说”质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1期。

[51]彭曦:《西周都城无城郭?——西周考古中的一个未解之谜》,《考古与文物》增刊·先秦考古,2002年。

[52]徐炳昶等:《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4卷6期,1933年。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8年。

[5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胡谦盈:《三代都址考古纪实——丰、镐周都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丰镐考古八十年》,科学出版社,2016年。

[55]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区西周遗存的重要考古发现》,《考古》2013年第11期。

[5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8期。

[5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9]卢连成:《西周丰镐两京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

[60]李民:《说洛邑、成周与王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1期。陈公柔:《西周金文中的新邑、成周与王城》,《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王人聪:《令彝铭文释读与王城问题》,《文物》1997年第6期。梁云:《成周与王城考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61]张剑:《洛阳两周考古概述》,《洛阳考古四十年》,科学出版社,1996年。[日]饭岛武次:《洛阳西周时代的遗址与成周、王城》,《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62]张剑:《洛阳两周考古概述》,《洛阳考古四十年》,科学出版社,1996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8期。

[63]叶万松等:《西周洛邑城址考》,《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

[64]刘富良:《洛阳西周陶器墓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刘富良等:《西周早期的成周与王城》,《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6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67]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68]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第149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69]刘富良等:《西周早期的成周与王城》,《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70]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71]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第150-151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72]俞伟超:《东周都城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10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73]许宏:《曲阜鲁国故城之再研究》,《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附录,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7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故城》第214-216页,图一六七、一六八,第538-539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

[75]许宏:《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06年。

[76]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Li Chi,Anyang,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7.中文版见李济著,苏秀菊等译:《安阳——殷商古都发现、发掘、复原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杨锡璋等:《1980年以来殷墟发掘的主要收获》,《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23、32-33、40-41、47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80]许宏:《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06年。

[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第4期。

[82]郑振香:《论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32-33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83]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32-36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84]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85]何毓灵等:《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唐际根:《安阳殷墟宫庙区简论》,《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

[88]成家彻郎:《商代史における洹北商城の位置付け》,《東方》(东京)第288期,2005年。

[89]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59年。

[90]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张光直:《殷礼中的二分现象》,《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唐际根:《洹北商城的发现及其对商代考古研究的影响》,《中国考古学》第四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福冈),2004年。

[91]郑振香:《安阳殷墟布局及其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92]岳洪彬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94]袁广阔等:《从城墙夯筑技术看早商诸城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文物》2007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95]岳洪彬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9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40-48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97]杨锡璋:《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的分期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彭金章等:《殷墟为武丁以来殷之旧都说》,《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98]杨锡璋等:《盘庚迁殷地点蠡测》,《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99]文雨:《洹北花园庄遗址与河亶甲居相》,《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25日。

[100]唐际根等:《洹北花园庄遗址与盘庚迁殷问题》,《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14日。

[101]孟宪武:《安阳殷墟边缘区考古概述》,《安阳殷墟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孟宪武等:《殷墟都城遗址中国家掌控下的手工业作坊》,《殷都学刊》2014年第4期。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40-48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岳洪彬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3]何毓灵等:《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

[104]郑若葵:《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105]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73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06]孙华:《商代前期的国家政体——从二里岗文化城址和宫室建筑基址的角度》,《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7]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8]秦小丽:《中国初期王朝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地域关系——二里头、二里岗时代陶器动态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109]Robert Bagley.“Chapter3:Shang Archaeology”.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Wang Haicheng. “China's first empire?Interpreting the material record of the Erligang expansion”. 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 Tang Center for East Asian art,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4.

[11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1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113]河南省博物馆等:《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年。

[11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代城内宫殿遗址区第一次发掘报告》,《文物》1983年第4期。宋国定:《1985~1992年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综述》,《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宋国定:《1985~1992年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综述》,《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外夯土墙基的调查与试掘》,《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调查与试掘》,《考古》2004年第3期。刘彦锋等:《郑州商城布局及外廓城墙走向新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3期,2010年。

[117]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年第7期。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第8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第13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刘莉:《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2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9]秦文生等:《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评》,《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15年。

[120]李维明:《郑州商代(城)遗址分布范围与“二十五平方公里”数值检讨》,《中国文物报》2012年5月11日。

[12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12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23]这些学者的学术观点,可参阅下列论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袁广阔等:《论郑州商城内城和外郭城的关系》,《考古》2004年第3期。

[124]学者们对于郑州商城性质的推断,可参阅下列论著。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

[12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年。

[126]宋国定:《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朱书》,《文物》2003年第5期。

[127]陈旭:《商代隞都探寻》,《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28]张国硕:《小双桥商代遗址的性质》,《殷都学刊》1992年第4期。裴明相:《论郑州市小双桥商代前期祭祀遗址》,《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杨育彬等:《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发掘及相关问题》,《殷都学刊》1998年第2期。

[129]赵芝荃等:《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全国商史学会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130]王学荣:《河南偃师“尸乡沟”小议》,《中国文物报》1996年9月22日。

[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杜金鹏等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西城墙2007与2008年勘探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

[132]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3]王学荣:《偃师商城“宫城”之新认识》,《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34]王学荣:《偃师商城布局的探索和思考》,《考古》1999年第2期。

[135]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7]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11期。

[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9]张雪莲等:《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

[14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62-73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41]赵芝荃等:《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安金槐等:《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考古》1998年第6期。

[142]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陈旭:《关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年代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4期。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年第6期。

[143]张文军等:《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144]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45]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4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148]Li Liu and Xingcan Chen,2003,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Gerald Duckworth and Co. Ltd.,London,p. 10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第76-7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9]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初步勘探和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

[150]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东一城门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9期。

[15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东一城门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9期。

[152]吴倩等:《望京楼夏商城址考古新发现》,《华夏都城之源》,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15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

[154]杨贵金等:《焦作市府城古城遗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袁广阔等:《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155]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佟伟华:《垣曲商城兴衰始末》,《考古学研究》(十),科学出版社,2012年。

[156]佟伟华:《商代前期垣曲盆地的统治中心——垣曲商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期。

[1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58]杭侃:《夏县东下冯的圆形建筑浅析》,《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日。程平山等:《东下冯商城内圆形建筑基址性质略析》,《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

[159]刘莉等:《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160]赵春燕:《东下冯遗址圆形建筑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考古学集刊》第18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

[161]刘莉等:《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16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63]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物》1976年第2期。

[164]刘森淼:《盘龙城外缘带状夯土遗迹的初步认识》,《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

[165]蒋刚:《湖北盘龙城遗址群商代墓葬再探讨》,《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李丽娜:《试析湖北盘龙城遗址第一至第三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和性质》,《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考古》2011年第10期。

[16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第448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33-2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8]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12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9]盛伟:《盘龙城遗址废弃的年代下限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170]蒋刚:《盘龙城遗址群出土商代遗存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171]刘莉等:《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172]岡村秀典:《中国文明:農業と禮制の考古学》第207页,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8年。

[173]孙华:《商代前期的国家政体——从二里岗文化城址和宫室建筑基址的角度》,《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4]刘莉:《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5]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176]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177]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考古》1962年第9期。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178]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杜金鹏等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180]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182]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83]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184]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2期。赵春青:《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2009年第2期。

[185]有关环壕的发现,可参阅下列报告和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2005年第6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5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登封南洼——2004~2006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86]李宏飞:《二里头文化设防聚落的环壕传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6期。

[18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顾万发等:《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二里头祭祀坑和商代大型建筑遗址》,《中国文物报》2015年2月27日。张松林等:《新郑望京楼发现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11年1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5期。

[188]许宏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


二里头余论:晚出的大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