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晚出的大中轴线

字数:816

二里头至西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实际布局则是以“大都无城”为主流。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不是城郭兼备而且内城外郭,则全城中轴线基本上无从谈起。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都邑“手工业区(工城)、宫殿区(宫城)、祭祀区,南北一线构成遗址的主体文化带”,属于“中轴线现象”[1],可备一说。在符合城郭兼备、内城外郭条件的商王朝二里岗期和春秋时期,扩建前的偃师城和春秋鲁都,可能略具全城中轴规划的意匠。但由于考古发现的局限,宫城与郭城城门是否大致对应,还难以廓清,所以类似的例子,只能看作中轴线规划的雏形而已。

如果论单体建筑之中轴,可以认为仰韶时代既已萌芽,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房址F901,已略具中轴对称的格局,被称为“原始殿堂”[2];宫室建筑群之中轴,迄今可以确认的例子是二里头宫城的两组大型建筑基址;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城中轴线的出现,已如前述,则要晚到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了。

另外,这类“类中轴线布局”也并未成为当时都邑布局的主流。商王朝二里岗期不必说,东周时期的主体建筑虽已多有按中轴线布置的意向,但大多还是着眼于宫殿区局部,如邯郸赵王城以龙台为核心的宫殿区中轴线布局、燕下都以武阳台为中心的宫殿中轴规划等,对于宫殿区以外的建筑并无严格的规划和安排。秦汉都城仍沿袭东周以来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也未形成如后世那样具有明确中轴线的、方正规整的布局模式。如前所述,秦咸阳总体布局不清,长安城城垣筑于长乐、未央二宫建成之后,缺乏事先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东汉洛阳城的规划性稍强,南垣的平城门与南宫相连,已成为全城最重要的城门。但新建之北宫与南宫占据城内大部,位置略有参差,就全城而言,中轴线的规划思想也并不鲜明。

邯郸城宫城的中轴线——赵王城全景(《赵都邯郸城研究》)

要之,全城大中轴线,只能是“后大都无城”时代的产物。与此相应的是,旨在强化对都市居民统一管理的严格意义上的里坊制,也大体与城郭兼备、内城外郭、具有全城大中轴线的都邑格局同步出现。


[1]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都邑制度研究》,《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文物出版社,2006年。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第2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从围垣到环壕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