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次序
(一)
语句的先后词序往往影响整体的意义或作用。流传下来的例子,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虽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和“虽查无实据,而事出有因”,“法无可恕而情实可悯”和“情实可悯而法无可恕”,都为大家所熟悉。下面举几个现代的例子,虽然没有上面所说那些例子的严重,可是确实有一个较好和较差的问题。
(1)有一种卫生纸的包装纸上印着四行十六个字:“经济适用,吸水力强,质地柔软,欢迎选购。”这就不如“质地柔软,吸水力强,经济适用,欢迎选购”。先说质地,次说功能,然后说经济适用,这样的次序较为合理。
(2)“大凡拍马屁的,又总有其目的,或者想保住些什么,或者想获得些什么,因而也不是对谁都顺从、迎合、奉承献媚的。”这里的两个“或者……”倒转过来较好,“获得”在先,“保住”在后,虽然不一定指同一个人,也是顺着这个次序说比较合乎事理。
(3)“增产粮食是对咱们全国、全省、全公社头等重要的事。”这一句把“全国、全省、全公社”改成“全公社、全省、全国”较好。从较不重要的说到较重要的,这是一般的原则,在修辞学上叫做“渐增法”(climax)。原句的次序则是“反渐增法”(anticlimax),只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才用得着。
(二)
下面这几个句子里的词序是值得考虑的。
就其含义来说,朴素唯物论者米列斯基对水的理解与2000年以后圣乔治依据大量科学实验事实所做的结论有着天渊之别 。(《百科知识》1981年9期48页)
说“天渊之别”则前面所引事例应该是相当于“天”的在前,相当于“渊”的在后,否则会在读者的认识上引起混乱。
据市气象台预报,[十月]一至二日天气以晴为主,三日多云间阴,有零星小雨或小雨 。(《北京晚报》1981年9月30日)
气象台预报有它自己的习惯,总是从小到大,比如“有小雨到中雨”。但是这里把同一名词的有修饰语的放在前面,把没有修饰语的放在后面,却正好跟一般人的习惯相反,“小雨或零星小雨”听起来更顺当。可以比较“够用或基本够用”,“获得丰收或大丰收”。
是站在八十年代 的思想高度,用发展 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呢,还是站在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的思想水平,以凝固 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呢?(《小说选刊》1981年10月号72页)
应用两歧设问的句法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把意在肯定的一方说在后头,这里是倒过来了。
(三)
下面是新华社的一则电讯(1982年1月16日):
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注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这一句的末了三个分句的次序最好能调整一下,这样:
……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科学界人士非常重视,广大读者也非常注视。
“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是比较抽象的总的说一句,然后具体落实到科学界人士,再附带提到一般读者。决不能把“也”字放在“科学界人士”之后,好像以一般读者为主而科学界人士倒是陪衬。
除次序外还有两个小问题:(1)“引起”的主语是什么?我们在上面假定它是“……的消息”,但是也可能是“科学界人士”(按“引起”的新兴用法)。如果是后者,最好换一个动词,免得产生歧义。(2)“注视”的意思比较具体,有点“拭目以待”的味道,对于“广大读者”,似乎用“注意”较为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