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

字数:1012

曾经读过一篇名为《漆彩》的小说,里边有一段对“绿帽子”的解说:

绿头?是指戴绿帽子的头吧?在欧洲,戴绿帽子的人是指妻子和别人睡觉,而他本人还蒙在鼓里的冤大头丈夫。

查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八“绿头巾”条:“明制,乐人例用碧绿巾裹头,故吴人以妻之有淫行者,谓其夫为绿头巾,事见《七修类稿》。又《知新录》云:明制,伶人服绿色衣……然则伶人不惟裹绿巾,兼着绿衣。”前人考证如此,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伶人和纵妇卖淫者毕竟不能画等号,而且伶人不仅帽子是绿的,连袍子也是绿的。

《陔余丛考》同卷又引宋庄绰《鸡肋编》“浙人以鸭为讳”。《鸡肋编》原文如下:“浙人以鸭儿为大讳。北人但知鸭羹虽甚热亦无气,后至南方,乃知鸭若只一雄,则虽合而无卵,须二三始有子。其以为讳者,盖为是耳,不在于无气也。”按公鸭的头上的毛是绿的,“绿帽子”的来源可能在此而不在彼。但原文“鸭儿”二字可以有两解,或指父鸭,或指子鸭,都说得通。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郓哥道:“我前日要籴些麦稃,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武大道:“我屋里又不养鹅鸭,哪里有这麦稃?”郓哥道:“你说没麦稃,怎地栈得肥䐛䐛地,便颠倒提起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郓哥道:“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这一段书证明:一,《鸡肋编》的“鸭儿”指的是父鸭:二,讳鸭之俗到明朝还存在;三,煮而无气与多雄共子并不矛盾,都是鸭犯忌的理由。

不管绿帽子的来源究竟如何,其为中国土产大概是没有疑问的,“在欧洲”云云不免中冠西戴,乃是一种误传。相当于中国早先的鸭或后来的乌龟的字眼,在英语里叫做cuckold,即cuckoo(斑鸠)。为什么跟斑鸠发生瓜葛,其说不一。约翰逊博士在他的词典里说是起源于有好心而又好事的朋友看见“第三者”走来的时候,就发出“咕咕!咕咕!”之声,本意是给丈夫以警告,说是“鸠”要来占你“鹊”的巢了。后来却弄颠倒了,称不幸的丈夫为“鸠”,并且可以用做动词,就是让某人当王八的意思。至于不幸的丈夫头上的标记,那就不是绿帽子而是犄角(horns),当然,跟绿帽子并不真的戴在头上一样,犄角也是看不见的。它的来源据说是出于一种古老的风俗,在阉割小公鸡的时候,同时把它的鸡距割下来嫁接在冠子上,后来长成两只小犄角,借以辨认阉鸡,而阉鸡常被认为是有妇不贞者的象征。

cuckold和horn现代英语里是难得遇见了,但在莎士比亚时代乃至十八世纪喜剧里并不罕见。例如莎士比亚《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三幕末了,福斯塔夫说:“再见,白罗克大爷,您一定可以得到她;白罗克大爷,您一定可以叫福德做一个大王八。”这里的原文就是“.... you shall cuckold Ford”接下去是福德发觉此事,发狠要把奸夫捉住,“王八虽然已经做定了,可是我不能就此甘心呀;我要叫他们看看,王八也不是好欺负的。”原文是“.... if I have horns to make me mad... I'll de horn-mad.”(译文见朱生豪译本,“王八”原作“忘八”,“欺负”原作“欺侮”。)

[后记]

孟心史先生在《跋〈聊斋志异·颠道人〉》里对绿头巾有考证,可参看。见《心史丛刊(外一种)》,岳麓书社,1986。


背景知识文学和语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