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冯宗异破潼关

字数:1711

元朝末年,农民战争的烈火烧遍南北,大小军阀也乘机割地自雄,一时天下大乱。元至正十六至二十一年(1356—1361年)间,刘福通、韩林儿派遣的西征红巾军三次进攻陕西,“火飞华岳三关破,血浸秦川万马奔”,历经五年恶战之后,红巾军终被击败。然而元朝在陕西的统治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西征红巾军溃败后,在战争中兴起的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残元军阀立即操戈相向,互相攻伐,在陕西境内抢占地盘。元朝廷实际上已失去对陕西的控制,互不统属的西北军阀们也无一能够号令全陕。甚至一些军阀门下的偏裨将佐也不把主将放在眼里,而企图专制一邑,自为乱世英雄。如当时属军阀李思齐势力范围的西府一隅之地,李思齐本人也只能控制凤翔府城附近地区,他的“部将”李克彝据岐山,任从政据陇州,皆已成半独立状态。这些骄兵悍将把陕西弄成了一盘散沙,他们的混战更给陕西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连年战乱造成田野荒芜、水利失修,军旅的骚扰、悍将的暴敛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兼之天灾随人祸,这一时期的陕西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全陕旱蝗交加,从陕北到关中“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1]。八百里秦川再次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虽使人民饱尝乱世之苦,却也为“分久必合”创造了条件。彼此猜忌的军阀使残元在陕力量涣散,使新兴的明王朝减轻了进兵的阻力,得以一举略定三秦,统一西北。

红巾军与元朝在北方展开殊死搏斗的同时,南方的朱元璋不动声色地全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下,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兼并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群雄,统一了东南半壁。而这时北方的元朝朝中政变迭起,各省军阀混战,实力在内耗中严重衰落。于是朱元璋在称帝前夕,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以图扫灭元朝势力,完成统一大业。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凤阳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怀远(安徽今县)人,两人都是随朱元璋起兵的“从龙之臣”,朱明开国创业时期倚重的淮西军人集团的最重要人物。他们在朱元璋平定东南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是朱元璋在军事上倚重的左臂右膀。这次他们均以30多岁的盛年统率主力北上灭元,实行的是稳扎稳打的战略,即先取山东、河南,夺得中原重地,再进占潼关,封锁西北门户,使大都孤立无援。待集中主力攻下大都、倾覆元廷之后,再乘胜返旌西进,一举平定西北。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根据这一方针,徐达率军攻占山东全境。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正式建立了大明帝国,并改当年为洪武元年。旋即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右丞相,居武臣之首。诏书北传,北伐军军心大振,乘势移师河南。这时,元廷也下令以陕西行省左丞相图鲁总统张良弼、脱列伯、孔兴等各支军马,以李思齐为副总统,率诸将守御关中。并令调脱列伯、孔兴等陕西军出潼关,准备与明军在中原地区决战。然而李思齐等人把元廷的命令只当耳旁风,陕西元军只有李克彝一支出关进守汴梁。三月底,徐达率明军攻克汴梁,李克彝逃回陕西。明军一路西进,连克洛阳、陕州。四月下旬,明军冯宗异部发起了潼关战役。

冯宗异原名冯国胜,与常遇春同乡,早年与其兄冯国用投奔朱元璋,也是淮西军人集团的重要人物。当时,元军李思齐、张良弼合兵守潼关,冯宗异的明军兵力并不占优势,但他利用元将彼此猜忌不能齐心的弱点,设计火攻元军张良弼营。李思齐不仅不救援,反而移军退守葫芦滩,命他的部将张德钦等驻关断后,实际上已摆出了逃跑的阵势。结果张良弼一军首先大败,张良弼本人率残部北逃至鄜城(今洛川、黄龙两县间)。冯宗异乘火烧元营之势,一举攻破潼关。李思齐见势不妙,丢弃了全部辎重,狼狈西逃,一直逃到关中西端的凤翔老巢。一时包括奉元(今西安)在内的关中腹心地带,竟成不守之区。

冯宗异率明军随即进占华州,但却没有进一步向当时唾手可得的关中中部进军。因为这时朱元璋已亲自从南京赶来汴梁主持北伐事宜,他派人驰书谕令冯宗异按原定战略行事:“若克潼关,勿遽乘胜而西。今大将军方有事北方,宜选将守关,以遏其援兵。尔且率师回汴梁。”[2]冯宗异遵令回师,陕西元军于是又得到一次喘息之机。

五月下旬,朱元璋在汴梁召开军事会议,嘉奖了冯宗异的战功,任命他为征虏右副将军,成为灭元大军中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第三把手。汴梁会议后,徐、常率主力北取大都,冯宗异留守汴梁,潼关防务交给都督佥事郭兴率庆阳卫指挥于光、威武卫指挥金兴旺负责。郭兴所部兵力不多,但陕西元朝诸将已经失尽锐气,龟缩在凤翔一带不敢轻动。自此陕西的大门已向明朝打开,而陕西元朝诸军阀与朝廷联系的大门却已被堵住。残元在陕势力已成瓮中之鳖,只待收拾了。


第十章 徐达、常遇春平定三秦二 明军主力入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