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陕南、陕北的克复
明洪武二年四月二日(1369年5月8日),徐达在凤翔召集军事会议,研究关中克复、常遇春调离后的军事形势及以关中为基地平定西北的方略。当时西北残元军队以临洮的李思齐、庆阳(甘肃今县)的张良弼为两大主力,其余如孔兴、脱列伯盘踞陕北,蔡琳退守陕南,兵力都比较弱。明军诸将以常遇春部离陕后己方实力下降,而元军方面张良弼的兵力也不如李思齐,因此多主张先攻庆阳,吃掉张良弼后再来对付李思齐。徐达却力排众议,他认为庆阳城险,张良弼兵力虽不强却十分顽固,攻之未必能速胜。而李思齐兵虽众却缺乏斗志,消灭该军,其余元军自然胆寒而瓦解,并且临洮地连吐蕃,北邻河湟农业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物产可供军需,必须先取之。最后他的意见被肯定。于是明军依计而出动。
洪武二年四月丁卯日(1369年5月9日),徐达留汤和在西府守卫辎重,自率大军出陇州,一路西进,三天后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擒元将吕德、张义,16日入宁远(今甘肃武山),17日进占陇右重镇巩昌路(今甘肃陇西),元平章梁子中以城降。徐达令郭兴守巩昌,分遣冯宗异攻取临洮,顾时、戴德攻取兰州。19日洮、兰二城同时为明军占领。逞威一时的西北元军诸将盟主李思齐从潼关一路溃退至此,已成惊弓之鸟,在明军兵临临洮时以10万之众不战而降,后来被送至南京。朱元璋任他为江西行省左丞,却不许赴任,只让他在京食禄。
洮、兰既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静宁州(甘肃今县)[8]及陇右州县相继归附。至此,明军仅用11天便长驱1500余里,平均每日进军140里之远,堪称摧枯拉朽,凯歌行进,顺利完成了平定陇右一路,消灭西北元军最强大的李思齐集团的战略任务。
洮、兰之役后,徐达回师巩昌稍事休整,于1369年5月底由巩昌进军陕甘宁一带。5月28日,明军翻越六盘山,占领开成州[9](今宁夏固原)。这里是自蒙古征金以来西北元军野战主力的驻牧地和自忽必烈至历代安西王的宫帐所在,也是“安西王国”的“上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战略价值。安西王国被废除后,这里仍为元宗室豫王的宫帐与军事基地,镇压关中红巾军的豫王阿剌忒纳失里部就以这里为巢穴。在明军的攻击下,阿剌忒纳失里逃到西安州(今宁夏海原)[10],徐达遣部将薛显袭之,豫王溃逃边外,部落辎重尽为明军所得。
6月8日,明军进越萧关(今宁夏隆德县东)攻占平凉。徐达在此分派指挥朱明率所部进军陕北,朱明顺利攻克延安,并收取陕北诸县。这时陕北元军尚有孔兴、脱列伯两部,其兵力远在朱明之上。但当时逃窜漠北的故元朝廷企图乘常遇春病逝之机卷土重来,遂把脱、孔二部调过黄河攻扰山西边关。而朱元璋又恰于同一时间下令李文忠(继常遇春之后统其部)自北平西进,与徐达会攻庆阳。于是西进援陕的明军与自陕北东进的元军遭遇于山西大同。李文忠当机立断,放弃援陕计划而集中力量向孔兴、脱列伯发起进攻,于1369年9月5日在大同城外将陕北元军大部歼灭,俘斩万余人,脱列伯被生擒。孔兴狼狈逃回陕北绥德老巢,其部将诱斩之,以城降明。陕北的一些地方土豪如米脂高庆等也被朱明所平定,全境遂尽归于明。
至此,残元陕西军阀只剩下张良弼一支。当徐达于五月间进军庆阳时,张良弼逃到宁夏,驻守该地的元将王保保前不久在军阀混战中是他的死对头,此时遂乘机将他逮捕。他的弟弟张良臣闻讯,以庆阳降明。但不久见明军兵力不多,又据城复叛。王保保也派部将韩札儿南下增援张良臣。张良臣气焰更炽,据守庆阳外,还派部下贺宗哲反攻关中。自破潼关以来一直是长驱行进、没有打过什么恶仗的明军料想不到这一旅残元孤军还会作这样的困兽之斗,一时连吃了几个败仗。原州(今甘肃镇原)、泾州(今甘肃泾川)相继被韩札儿攻陷,明军指挥陈寿败死,余部退守灵台县。韩札儿又扑向宜禄(今长武县西)、邠州(今彬县),闯进了关中的西大门。贺宗哲部元军更打到凤翔城下,向留守凤翔的明军金兴旺部发动猛攻,“或隧地,或突至瓮城,凡十五日”[11]。这座西府重镇一度陷入危险之中。
但明军很快从这一意外挫折中清醒过来,当年七月间,徐达调兵把庆阳团团包围:俞通源攻城西,顾时攻城北,傅友德攻城东,陈德攻城南,四面环击,攻城战持续两个多月,张良臣几度突围失败,王保保的援军亦被击退,城中粮尽,杀人而食。至八月二十一日,城中部将开门迎降,张良臣自杀未遂,被明军擒斩。西北元军最后一个硬钉子就这样被拔掉了。此前,冯宗异率军击败韩札儿,收复泾、原二州。围攻凤翔的元军贺宗哲部得知庆阳已被明军攻陷,慌忙撤围,越六盘山西逃。明军傅友德、冯宗异追击之,贺宗哲、韩札儿都逃出边塞,王保保不久也弃宁夏而远走漠北。至此元朝在西北的势力全被铲除。
这时今陕西省境只有陕南一隅尚待攻取。但盘踞那里的主要已不是残元,而是在四川立国的夏主明升。当元末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夏主明玉珍趁元朝诸将在关中内讧方殷,派猛将万胜攻取兴元(今汉中)。明军入陕后,夏采取保境通好政策,向明朝派遣贡使,而明军当时忙于扫灭残元,还无暇顾及陕南。洪武二年(1369年)冬,朱元璋派使臣劝明升降附,遭到拒绝,遂于次年派徐达再次领兵入陕,在打击王保保等北元遗孽的同时顺便解决陕南问题。当年五月,徐达派傅友德为前锋,自徽州(今甘肃徽县)南下,经一百八渡(今甘肃徽县与陕西略阳间)攻占略阳(今县),生擒了盘踞在那里的故元平章蔡琳,从而消灭了今陕西境内最后一个残元据点。不久,傅友德一军经由沔州(今勉县)东进,金兴旺一军自凤翔经连云栈(今川陕公路)南下,三路会攻明夏政权控制下的兴元府。夏兴元守将刘思忠、知院金庆祥知不可守,于洪武三年五月一日,以城迎降。徐达留金兴旺、张龙守兴元,自率大军还师西安。
明夏政权不甘心丢掉陕南,于当年七月派大将吴友仁率军3万反攻兴元府。这时守城明军金兴旺部只有3000余人,被迫坚守不出。夏军围城,“决濠填堑,攻益急”[12]。金兴旺亲自上城督战,面中流矢,拔矢再战,斩首数百。但夏军志在必得,仍猛攻不退。这时徐达在西安闻报,遂率军来援。他设指挥部于宝鸡益门镇,派傅友德进攻夏军侧翼,连夺木槽关、斗山砦等据点,夏军大败,退回四川。明军又乘势收取了城固(今县)、洋州(今洋县),基本控制了陕南地区。只有金州(今安康)一城尚为夏守。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明军大举伐夏。金州孤城献降,明夏在陕最后一个据点被拔除。傅友德率部由陕南攻入四川。当年夏国败降,陕南面临的威胁也彻底消除了。
这样,从洪武元年四月潼关之役,到洪武四年明夏金州守将俞思忠投降,新兴的明王朝在徐达等杰出统帅的指挥下,经过近三年的奋斗,终于北逐残元,南击明夏,使今陕西全境统一在明王朝的版图中。元末陕西战乱不已的局面终告结束,新的发展进程开始了。
[1]《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五二一《西安府部·纪事》。
[2]《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
[3]《国榷》作夏德润。按朱元璋有部将夏德润,已于至正二十一年草坪镇之役战死。《明史纪事本末》卷九作夏德,是。
[4](乾隆)《西安府志》卷五三《大事志》。
[5](乾隆)《三水县志·山川》。
[6]《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九五《西安府部·汇考五》。
[7]《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书皆作关家洞,今依方志改之。“官家”即指桑哥失里。
[8]《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及《明太祖实录》等皆作靖宁州,今据元、明二史《地理志》改。
[9]诸书皆作开城,今据元、明二史《地理志》改。
[10]《明史》卷二《太祖纪》作西宁,《明太祖实录》作西安州。睽诸情理,应从后者。
[11]《明史纪事本末》卷九《略定秦晋》。
[12]《明史纪事本末》卷一一《太祖平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