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丁亥之变与蒙军假道陕南

字数:2022

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初,秦岭以南的宋朝军民第一次看到矫健的蒙古战马在栈道上驰过。正在围攻凤翔的蒙古国王木华黎,派部将“顺便”翻越秦岭牛岭关,闯进凤州城里大掠一番而去。人们当时还没想到,一个比女真人更严重的威胁,已经在秦岭上出现了。

不久,成吉思汗率军灭夏,又从宋夏交界处逼近了“四川”。当时蒙军绕经黄河上游,攻陷西夏河外的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县西),并由此沿南宋边境入金界。这次“破西夏,逾积石,践蜀地”[12]之举,曾引起当时任南宋参知政事的蜀人李鸣复的警觉。

不久,蒙古军的入侵便开始了。1227年(宝庆元年),二月八日,一支蒙古骑兵借口“取金夏”[13],越过铎龙桥进入宋境,攻陷阶州(今甘肃武都),包围西和州;另一支仅50余骑的蒙古兵则南攻文州(今甘肃文县)石靴关,城内军民皆“空城而出”。这就是所谓的“丁亥之变”。

边报传到设在沔州(今略阳县)的南宋四川制置司,官员们竟然不知来犯者究竟是谁家的人马,“或云女真诈,颇讶叠州族”。后来打听出一些眉目了,又皆传“蒙古不可与战,以此官军望风不出”。西和被围困一月之久,制置司也不派兵援救。待阶州蒙军稍有退意,宋将程信即“以捷音报”,南宋陕南最高大员四川安抚制置使郑损闻报大喜,即下令所部由沔州前进至七方关(今略阳以北与甘肃徽县交界处),但刚走到石门(略阳县西)便听到败报:蒙古军回师一击,大败程信于阶州东部的皋兰城,南宋“西边良将”麻仲、马翼、王平俱败死。郑损闻讯大惊,失措之中竟下令放弃五州,退保三关。所谓五州,当时是指南宋秦岭外围防线的阶、成、西和、凤四州与天水军(州级行政区),三关是兴元府武休关(今留坝县南)、沔州仙人关与七方关,为五州之后南宋重兵屯守的第二道防线,也是和尚原、大散关等地不守之后陕南最主要的屏障。郑损之令一下,关外五州宋军全部撤退,地方上则下令“坚壁清野”,焚城毁寨,徙民入关。甚至远离蒙骑300里外的凤州、河池,也因退保武休、仙人两关而“遂委焚荡,为祸最惨”。五州之民流离关前,“怨声盈路”。而武休关守将李大亨、仙人关守将程信和七方关守将吴桂,在接到封锁三关之命后也竞相“闭原”“护谷”“对垒”,置关外人民于不顾。郑损本人更自陕南逃到川北,三月十八日,制置司机构、眷属都由沔州南迁至利州(四川广元),一路大摆威风,“大帅行司随帐以一万人计,旌旗鼓吹,蜀人前所未见”[14]。利州之民惊恐四散,一时“十室空五六”。[15]

于是,这场在蒙古灭金过程中由于一小股游骑阑入宋境而造成的“丁亥之变”,竟然几乎使得陕南大局不可收拾。这与秦岭以北,正在与成十万的蒙古大军艰苦抗争、死守凤翔的金朝形成了对比。同是濒临末世的腐朽王朝,南宋的衰朽程度实甚于金。只是由于成吉思汗于当年七月死于清水,蒙军自撤,才未造成更大的灾难。

成吉思汗临终前,曾对诸将提出了“假道于宋”以灭金的方略:“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敝,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16]于是他死后,其继承人便一面加紧攻取关中,一面逼宋“假道”。

蒙宋间几次通使,“假道”计划确定后,蒙古更以“四川”为主要和议对象,一再遣使入蜀。1230年(绍定三年)十月,蒙使至凤州,“遣嫚书城下”,书中提出了“借师”“贷粮”“假道”的要求。次年正月,蒙使速不罕、裴回兴与赵原再至,“往武休议和,事甚秘”。“又出嫚书索粮二十万斛”。[17]

与速不罕到武休关“议和”的同时,蒙军“别大赤辈已纵骑焚掠,出没自如”[18]。就在凤翔的战火还未熄灭之际,蒙古军已于1231年(绍定四年)三月十三日乘宋军无备入兴元府境。宋将田燧战死。蒙军肆无忌惮,四月二十七日陷凤州,五月六日破武休关,进逼兴元,宋利州东路安抚使、知兴元府郭正孙战死。又一路蒙军则在元帅按竺迩率领下由凤翔攻陷西和州,活捉守将强俊,宋军败退仇池(今甘肃成县西)。

对蒙古“假道”的要求,南宋朝廷并无拒意,只是一来公文旅行,程序繁复,二来宋廷仍坚持其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外交,州郡可弃,字句必争,以为蒙使来书中的“讲和”一词不好,“欲正其名曰‘通好’”[19]。于是协议一时尚未达成。但是继郑损而任四川制帅的桂如渊早已知道宋廷之意,因而一切“惧拂虏意”。他拒绝了郭正孙提出的“饬将练兵,以备不虞”的意见,下令“诸将毋得擅出兵沮和好”,并在协议未成的情况下就再次撤回关外宋军“入保七方”,还“督汉中趣办牛羊酒”,[20]提前为引狼入室作好准备。

蒙古人已不耐烦于公文旅行,于这年八月由拖雷率3万骑兵从宝鸡越大散关,强行假道汉中,十四日破西和,杀知州陈寅。到月底,武休、仙人、七方三关全部被攻破,蒙军首次进入了陕南及全川的战时首府兴元府。

三关既破,蒙古人再次派速不罕到陕南,正式向南宋提出“假道,且约合兵”的要求[21]。南宋军民对蒙军一再入境焚掠早已恨之入骨,于是不顾当局的禁令,在十月十七日诱杀蒙使速不罕于青野原。

拖雷闻讯大怒,指控南宋“食言背盟”,挥军猛攻,于是局势急转直下,蒙古大军涌进陕南,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川北。宋军望风崩溃,沔州、大安军(今宁强县)失守。蒙古兵沿嘉陵江而下,川北利(四川广元)、阆(今四川阆中)、果(今四川南充)三州140余处城寨相继破陷。连云危栈,剑门天险,都被蒙古铁骑“长驱深入,若蹂无人之境”[22]。

不久蒙使向宋要粮,元帅按竺迩面见桂如渊,强硬地声称:“我欲假南郑道”,“师压君境,势不徒还,谓君不得不吾假也”。[23]桂如渊只有唯唯诺诺,一口应承“输刍粮”饷军,并“使百人导之”,使蒙古大军得以穿过陕南而出现在金人南面腹背的豫南地区,与西、北、东三面的蒙军一起,聚歼金军,会师汴京,实现了假道伐金的战略计划。

而南宋的川陕封疆大吏桂如渊,比他的前任郑损跑得更快,这时早已由陕南入四川,由嘉陵入长江,“浮家之巨舰,先下三峡”[24]了。直到蒙军越境远去,他才又溜了回来,而陕南经此浩劫,已是满目疮痍,不可收拾了。


三 凤翔失守与关中沦陷五 陕南易主,全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