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火飞华岳三关破”——红巾军入陕

字数:2178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杜遵道等率白莲教徒数千起兵于颍州(安徽阜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军头扎红巾,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提出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黑暗现实,把贫富的对立与南北(汉蒙)的民族矛盾结合起来,号召人民奋起抗元。并打出复宋的旗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7],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亳州建立了“大宋”政权。以白莲教主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帝,称其为宋徽宗九世嫡孙,并按白莲教教义号为“小明王”,建元龙凤。当时群雄并立,光是以白莲教为基础的政权就好几个,但一开始就提出要“直抵幽燕”、北伐灭元的,只有大宋政权,因此它很自然地成了全国反元大起义中的主角。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大宋政权为了打破元军的围攻,发动外线作战,派遣大军分三路大举北伐。其中西路军分两个梯队直指陕西,在此后的五年间,多次向元朝在西北的统治发起了英勇的冲击。

这年秋,西征红巾军第一梯队在李武、崔德的统帅下自安丰长驱西进,穿过河南,于八月间从豫西攻入商州。元丰元路判官王渊等率地主武装反扑,红巾军退入河南,再向潼关发起猛烈进攻。九月三日,红巾军攻占关城,杀死元军主将参知政事述律杰。义军乘胜入华阴,同州元守弃城而逃。“红巾一二马,邀数千人驱而前。……有司官挈家而走,殊不见为国为民者。”当时人作诗云:“九月潼关有‘贼’兵,渭南、渭北震惊腾。愚民走马弄弓箭,野老临渊怀战兢。”[8]

次日,元军由豫王阿剌忒纳失里与同知枢密院事定住率兵反扑,经激烈战斗后于五日夺回潼关。但红巾军退出关外稍作休整后又发动猛攻,到十九日再次攻克潼关。元河南行省平章伯家奴溃不成军。然而农民军在两次攻坚中损失也很大。两天以后,河南元军察罕帖木耳从关外增援陕西,阿剌忒纳失里也从关内再次反扑,红巾军在夹击之下被迫退走。这次潼关战役,二十天内关门四次易手,打得非常激烈。“十月三日天地昏,将军拒战死辕门。火飞华岳三关破,血浸秦川万马奔。”[9]元末文人张翥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这次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役的结果,元朝集中所有中央政府在西北的驻军拼命堵御,于损兵折将之后,总算暂时保住了关中。

李武、崔德总结了强攻潼关不克的教训,在河南境内重整旗鼓后,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再次率红巾军进攻陕西。这次他们绕过潼关,从南面攻占商州,突入武关、七盘关,进据蓝田。元军大败。红巾军直逼奉元路城长安,屯兵灞上,并分兵围攻同州与华州。一时三辅震恐,陕西省、台向朝廷告急。关中东部各地官僚不是逃走,就是被杀。陕西行省军连遭重创之后,眼见得正无法守住关中了。

这时,陕西省、台及军将在安西故宫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行台侍御史王思诚提出请河南军阀察罕帖木儿进驻陕西,但与会者都很不情愿。因为元朝的行省集权制发展到这时,已形成各省自专军政的半割据状态,陕、豫两省军自元中叶以来更曾几度交战。而察罕帖木儿又不同于一般行省军,他原是河南沈丘县土豪,在元朝旧有军队在农民军打击下趋于瓦解的情况下自行招募了一支地主武装,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具有部曲私兵的色彩,其军阀性质更比一般政府军为明显。在元政府军日渐不支之际,他屡胜红巾军而崛起为一方之雄,此前虽在潼关战役中支援过陕军,但只是从关外与陕军作夹攻之势,未曾进驻过陕西。如今在陕军溃败的形势下让他进来,只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哪!于是在安西故宫会议上“戍将嫉客兵轧己,论久不决”。然而王思诚指出:“吾兵弱,旦夕失守,咎将安归?”到了这种地步,也就顾不得许多了。这样会议终于决定向察罕帖木儿求援。早就想扩充地盘的察罕帖木儿得书大喜道:“吾宁负越境擅发之罪”[10],于是便提兵入潼关。

这时红巾军已兵临奉元城下,城中官僚纷纷“潜送妻子过渭北”,“欲图苟免”。然而,入据关中东部的红巾军却未能抓住战机,消灭奉元的敌军,结果在察罕帖木儿入关后便处于潼关的察罕军与长安城里的阿剌忒纳失里军的东西夹攻之中。红巾军苦战累月,终于不支,退入了秦岭山区。九月,他们与西征红巾军第二梯队白不信等部在陕南会师。

原来,正当李武、崔德在关中失利时,大宋政权派出的第二梯队西征军已在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下于这年秋沿汉江谷地攻入陕南。在汇合了由关中撤下来的李武、崔德部后军声大振,于十月间攻占陕南首邑兴元府。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出大散关第三次攻入关中,包围凤翔;一路继续西进,连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宁夏、灵武等地,一时间农民战争的风暴有席卷大西北之势。

这时候,元朝政府军已经捉襟见肘,无法阻止农民军的攻势,但汉族以及汉化的蒙古土豪组织的地方军阀武装面对农民军的威胁,却纷纷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政府军合作,围攻西征红巾军。敌人的力量加强了,而红巾军却未能巩固地占领一块地区作为根据地,长期无后方作战,实力损耗严重,战局于是逐渐向不利于红巾军的方向逆转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底,西征红巾军东路白不信部大举围攻凤翔,环城立营“厚凡数十重”。察罕帖木儿亲率精锐骑兵一日夜驰200里赴援,分军为左右翼包围红巾军。城内守军也开门出击,内外夹攻。红巾军遭到惨重失败,伏尸百余里,余部退回陕南。

红巾军入陕路线图(张慎亮绘)

次年四月,进军宁夏的西征红巾军西路李喜喜部还军巩昌,元政府军定住、拜帖木耳与军阀李思齐、张良弼、郭择善、汪长生奴以及察罕帖木儿等西北元军几乎所有部队都会兵巩昌,围攻李喜喜,红巾军寡不敌众,战败突围,也辗转退入陕南。元军追踪而至,红巾军无法立足,只好放弃陕南,再分为李武、崔德和白不信、李喜喜两支部队,分别退入大巴山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李武、崔德向元军投降,被军阀李思齐收编。白不信等退入四川,其中一部分人投奔了明玉珍的夏政权,其余自行溃散。西征红巾军最后失败了。

红巾军虽然未能占有陕西,但他们的数年苦战,消灭或牵制了元军大批有生力量。潼关、武关、大散关等雄关险隘与陕南、关中的大批城市先后被攻占,元朝在西北的统治受到致命的打击。红巾军失败后,元朝廷实际上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陕西为战争中兴起的军阀们所割据了。


一 接二连三的寺僧起事三 军阀混战与元朝在陕西统治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