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军阀混战与元朝在陕西统治的崩溃
正如1357年安西故宫会议上许多陕西官员所担心的那样,察罕帖木儿入陕后很快反客为主,凭借自己在镇压红巾军过程中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成了西北的土皇帝,元朝在陕西的军政势力不久就沦为他的附庸了。李武、崔德败走陕南后不久,元朝廷便承认了察罕帖木儿“越境擅发”造成的既成事实,命察罕帖木儿专守关陕,仍令便宜行事。察罕成了陕西最有势力的人。
不久,元廷正式任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左丞,他的部将李思齐为四川行省左丞。两人分屯奉元与凤翔,把关中牢牢置于自己控制之下。1358年巩昌之役西征红巾军最后一支主力李喜喜被打垮后,元廷又加任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在陕西行省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由一个人兼任行省与行台两个机构的首脑,而且还加上他对河南的控制以及因之而来的行枢密院衔,于是他便成了元朝第一个同时掌握行中书省、行御史台与行枢密院的“三行”重臣,把陕西的政权、军权与监察权都控制在手中。
不过这个时候,察罕的一些部将也已经在战争中丰满了自己的羽翼,而元朝廷和陕西的一些官僚也有意扶植他们与察罕帖木儿平起平坐,以分散察罕的权势。1357年同时任命李思齐与察罕分任川、陕二行省左丞的举动就反映了元廷的这种意图。因此在察罕帖木儿形式上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对自己原来部将的控制能力却在趋于减弱。与此同时,陕西行省、行台或其他机构的一些官员眼见天下正分崩离析,也就不安于仅仅食王禄任王事,充当中央政权在陕西的代表,而也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走上了军阀化的道路。因此在察罕帖木儿集“三行”权力于一身之时,陕西实际上的地盘与权力划分格局反而复杂化了。
巩昌之役后,察罕帖木儿驻兵清湫,李思齐驻兵斜坡,察罕原部将、宣慰使张良弼驻兵秦州,郎中郭择善驻崇信,宣慰同知拜帖木儿驻通渭,陕西行省平章定住驻临洮,总帅汪长生奴驻巩昌,各自除路府州县官,征纳军需,已经成了土围子林立的局面。在红巾军的威胁消失后,他们立即开始了彼此间的兼并战争。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李思齐、张良弼合兵袭杀拜帖木儿,瓜分了其军队;五月,李思齐又杀同佥枢密院事郭择善,兼并其部。不久,元廷调察罕帖木儿出潼关镇压河南、山东等地的红巾军,又把他的权力扩大到守御关、陕、晋、冀,镇抚汉、沔、荆、襄。察罕既不专管陕西,他的部将和其他拥兵者更是据地自雄了。
这时,元朝北方逐渐形成了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耳两大军阀势力,两家势同水火。而陕西各将基本上依附于察罕,陕北的绥德等地则为土豪高庆所据有。至正二十年(1360年)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耳在山西火并,察罕从陕西延安等地调兵入晋攻孛罗,又调张良弼出南山义谷,驻蓝田,随时听察罕节制。而张良弼却私下与陕西行省平章定住、行省丞相帖里木儿拉关系,并接受后者的调令移驻渭北的鹿台。察罕于是对张良弼心生憎恶,唆使李思齐进攻张良弼,从此李、张交恶。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山东被红巾军降将所刺杀,元廷以其外甥、义子王保保(蒙名扩廓帖木耳)继承他的地位,而关中诸将自恃与其父同起兵,不愿听命于他,于是据地自雄、互相攻伐、不听调遣的混乱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了。这年三月,李思齐再次向张良弼进攻,被张良弼在武功设伏打得大败。李思齐转而围攻兴平,遂据周至。
这时,王保保继察罕帖木儿之后继续与孛罗帖木耳在整个北方的土地上争雄。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陕西行省右丞答失帖木耳与行台诸官交恶,双方各依孛罗与王保保为援。这年五月,王保保的部将歹驴驻兵蓝田、七盘关,答失帖木耳害怕王保保的势力控制陕西,遂密邀孛罗帖木耳入陕。孛罗派其部将竹贞于六月进占奉元城,劫夺了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监察御史张可遵等的官印,并将二人拘留。元廷诏完者帖木儿入京,竹贞却不放人。于是王保保便以此为理由,遣其部将貊高与李思齐合兵攻奉元城。竹贞兵败,转而叛孛罗降于王保保。于是整个陕西落到王保保手里。元廷又承认既成事实,命王保保总制关陕诸道军事,陟黜予夺悉听便宜而行。[11]王保保于是把行省变成了他的办事处,“分省以自随,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12]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王保保与孛罗帖木耳在中原大战。王下令调貊高、竹贞出陕攻孛罗,陕西便落入李思齐等的手里。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孛罗帖木耳被杀,元廷令王保保“总天下兵”去征讨南方的朱元璋等反元势力。王保保调李思齐等出陕,李思齐等得到调令,大为恼火,说我们与你父是朋友辈,你晚辈小子怎敢向我们长辈发号施令?于是李思齐下令部下一戈一甲不得出武关,张良弼则倡议反王保保,并主动派子弟为质于李思齐,与李思齐和解。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王保保派部将关保入陕进攻张良弼,李思齐则站在张良弼一边参战。双方大战于鹿台(今泾、渭会合处附近)。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又在长安含元殿盟会,推李思齐为盟主,共同对王保保作战。军阀混战进一步扩大了。
元廷原来就对察罕、王保保父子的势力不放心,现在见王保保号令不灵,乘机于这年十月削夺王保保兵权,并令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讨伐王保保。王保保部下的貊高、关保也倒戈反攻王军。于是战火又蔓延到中原地区。而这时李思齐、张良弼之间又各怀异志,冲突不断。中央的权威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
到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陕西诸将与王保保的战争相持经年,数百战未解决。李思齐为保存实力,退出战争,貊高、关保为王保保所杀。这时,李思齐与张良弼分据关中西部与东部,孔兴与脱列伯分据陕北,元廷也与王保保和解,再次任命他统率天下兵马与朱元璋作战。但这时朱元璋已大举北伐,一盘散沙式的军阀们纷纷被各个击破。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遣的北伐大军徐达、常遇春部在攻占大都、覆灭元廷后移师西北,从四月到九月,仅半年时间就略定三秦,李思齐投降,脱列伯被俘,孔兴被杀,张良弼被王保保火并,而王保保战败之后远遁漠北。至此,元朝陕西诸将的割据势力与元王朝一样,土崩瓦解了。
元末陕西军阀混战十年(1358—1368年),给陕西及北方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却使元朝统治力量在内耗中衰竭,极大地减轻了朱元璋北伐的阻力,使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实现,而陕西也就告别了在战争风云中艰难发展的宋元时代,迈入了停滞中有所前进的明清时期。
[1]元明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载苏天爵:《元文类》卷24,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01页。
[2]苏天爵:《元文类》卷41《招捕》,第590页。
[3]《元史》卷27《英宗本纪一》。
[4]宋褧:《燕石集》卷10《奉元路总管致仕文公神道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史》卷27《英宗本纪一》。
[6]《元史》卷27《英宗本纪二》。
[7]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中华书局,1959年,第342页。
[8]刘尚质:《吉州诗》,载胡聘之编:《山右石刻丛编》卷39,山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9]张翥:《张蜕庵诗集》卷4《潼关失守哭参政述律杰存道》,四部丛刊本续编景明本。
[10]《元史》卷183《王思诚传》。
[11]《元史》卷47《顺帝本纪九》。
[12]《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