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应该零容忍
马未都:英国这个男孩比毕某某小一岁,他23岁,她24岁。所以,按照玫瑾老师说的,他心智都不成熟。按理说我们二十三四岁时都干多少事了,不可能心智不成熟,像我从16岁就比他成熟。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英国这对情侣的经济悬殊太大。你在英国谈恋爱,给人花一百英镑都是大钱了,你这呼呼就给人买车什么的,这一下就买得对方没有退路了。对方接受了你这么大的礼物,你要知道在国外接受一辆车是很大的礼物,那他就退不出这个局了。我认为这个男孩并不喜欢这个女孩,或者说他喜欢的瞬间都是趋于生理上的,不是发自内心。如果他从内心喜欢她,无论如何是不能下这么大狠手的。打死可跟勒死是两回事啊,虽然勒死也是很狠的,但毕某某被打得很惨,她所有的软组织和骨骼都受伤了,肋骨也被打折了,下巴也不知道被怎么着了。这个男孩如果不是从内心很厌恶她,是下不了这么重的手的。
李玫瑾:我倒是觉得英国这个男孩和上海那个男孩不太一样。上海那个就是因为摆脱不掉妻子,所以杀她,而英国这个属于他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男人。
窦文涛:有暴力倾向。
李玫瑾:对,他就是一个暴力者。要是正规地分类的话,毕某某是死于家庭暴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庭”,同居也算。英国那个男孩属于暴力型,他本身就是练武的。
窦文涛:这种暴力倾向是不是算一种危险人格?
李玫瑾:非常危险。我们知道家庭暴力这个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提出“零容忍”。家庭暴力早期并没有被视为一个事情,尤其是法律根本不把它当个事情,比如有一个人被丈夫打了,到法官那儿去,法官叫丈夫回去好好亲吻她几下就行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事就是家里的事,不用管。后来因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男的追一个女的,这个女的一直摆脱不掉他,然后多次报警,但是警察认为他没有实施危害行为,只是威胁嘛,就没有管,最后这个女的被那个男的杀了。后来这个女孩的母亲就控告,说我的女儿那么求助过,当她生命遇到危险时没有人管。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当男女之间一发生性关系之后,有一种男人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当它又带有暴力性的时候,女方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后来很多国家就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立法来制止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保护令,女方一旦说这个男的有暴力,她只要申请了,就可以要求这个男的不能靠近她多少米。
窦文涛:禁止令。
加拿大有一个调查:在杀人案中,60%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而认识的人当中又以家庭暴力为主(有性关系的,或者是夫妻的、离婚的、离婚之后还在纠缠的)。后来的调查显示,如果把家庭暴力这个问题处理好,凶杀案件的数量就会下降。
从警方的角度,我们现在已经要求“110”出警。当然,这做得还远远不够。国外做得很细。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有规定,家庭暴力的出警要定期回访。因为这种案件具有频发性、重复性,毕竟两个人在同一个场所生活,而且第一次报警后丈夫很可能要惩罚妻子,所以警察离开时会明确告诉丈夫,明天这个时候他们还会过来。如果在24小时之内丈夫继续有暴力行为,警方就会采取措施。24小时回访一次,一周再回访一次,这一切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夫妻双方存在什么矛盾不重要,但丈夫绝不能打妻子,只要妻子身上有伤,丈夫就要被拘留。
在很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发起了一个运动,就是男士戴上一条黄丝带,拒绝做家庭暴力者,绝对不打人,不打老婆。公众也开始关注这个运动,哪怕是家务事,不管谁有理,只要属于暴力行为就会被禁止,因为它侵犯的是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和身体权。曾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也参加了这个运动,称为“家庭暴力零容忍”。
我国妇联一直呼吁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大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家丑不可外扬”,况且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是“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
——摘编自李玫瑾随笔《关注女性,善待女性—一位警官眼中的家庭暴力》
李玫瑾:我看英国这个男的就有这个特点,但是这个女孩因为无知,没有及早采取一些措施。
马未都:她挨过好几回打了,不是头一回挨打。
窦文涛:听说这个女孩还是某个集团老总的女儿,家境挺好。
马未都:家境非常好,坏就坏在这儿。她钱太多了,给他钱的时候又不吝惜,因为她喜欢他。那个男的比她高很多,如果他练过空手道,那他随便一出手都特别重。我年轻的时候跟摔跤的人一上手就害怕,因为他的手跟我们的手不一样,所以他随便一击,还不是那种置你于死地的击打,你都够呛。如果你不能引起警觉,就像玫瑾老师所说的无知,你就不知道后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钱的女孩会发生这个问题,是因为她认为可以“用土地换和平”,就是我给你多花钱,我替你还信用卡。在她心目中,你花那点钱叫啥钱,我把钱给你,你不就对我好了吗?但恰恰是这个害了她。那个男孩会觉得,我花了你的钱,我就离不开你,可我又不喜欢你,这事就很烦;或者是我特喜欢你,我想控制你,但我发现你又跟别人有事,那也不成。
窦文涛:英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6日开庭,她的男友在法庭上承认了他的罪行,但他不后悔。警方抓住他之后,他说毕某某就是欠打。他说他暴打女友的原因是他看到女友的手机上有另一个男人的信息。检控官说这种殴打是极具恶意的,且持续一段时间了。被告承认是误杀,但否认是谋杀。据说是毕某某在酒吧里碰见了这个帅哥,他是个空手道黑带选手。毕某某早就发现这个人有暴力倾向,而且多次让她旷课陪他,给他交房租、水电费,还买车给他。但是,这个男朋友还经常辱骂她,把她贬得一文不值,有时候还有极强的控制欲。
马未都:控制欲是因为她是“钱包”,谁不控制钱包啊?你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就是我控制你是因为你给我花钱。
窦文涛:还是说他是一个容易嫉妒的男人?
马未都:我没法评判。从他的行为,我没有能力评判,因为我不是学这个的。
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有力量,那么他就会显得比较文雅。什么叫心理力量呢?比如一个教授跟他的学生说话,几句话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让学生非常佩服,这就是一种心理控制力量。
同样,伴侣间如果男方举止优雅、思想深刻,女方就会很崇拜。男方说的话,女方就认可,很愿意听。
然而,很多人在心理上缺乏这种力量——智慧、幽默以及对人的了解。我们知道中年男人对年轻女性特别有吸引力,为什么呢?因为中年男人的生活阅历足够丰富,他对女性已经非常了解,很容易吸引少女的注意。但很多年轻的男孩不知道怎样去向异性展示魅力,恋爱就显得很困难。
人在缺少心理力量的时候,很容易倾向于使用暴力。一个男人要追求一个女人,起初可能采取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比如大献殷勤,但当他得到这个女人后,很难再有任何控制力。面对女方的挑剔和不满,男人只剩下使用暴力这一招了。
有时候,我对身边的女性讲:“找对象一定要慎重,结婚不要太早,更不要过早地生孩子。”当然,这个慎重有几种方法,比如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一般地,男人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教,就不会有暴力倾向。如果这个人外表不错,智力水平也不错,但他很神经质,某些行为举止让人费解,你最好不要找他做伴侣。就算跟他结婚了,你也不要过早有孩子。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生活在恐惧当中,她的孩子也会恐惧,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当中,有一部分源于生理,有一部分源于环境,剩下一部分则源于家庭。人格的扭曲很多在于后天,纯生理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有些人很有教养,但就是会打人,可能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认为家庭暴力还有一个后续性。当然,还可能是他曾经有过情感伤害,这种伤害影响了他在情绪上的表达。人们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往往有三种途径,首先是表情,其次是语言,最后才是动作。一个男人如果习惯了用家庭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证明他在情绪表达方式上存在缺陷。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男人动了手的话,那一定会成为习惯。与其这样,如果没有什么感情,不如尽早与他分手。
有些时候,女性想分手,但却分不了。濒临离婚时,男方可能纠缠你,下跪、磕头、送东西,可是向你忏悔后没过几天,他又要重蹈覆辙。这更证明了择偶时了解对方的重要性。
——摘编自李玫瑾随笔《关注女性,善待女性—一位警官眼中的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