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地域观念淡出党内权力斗争

字数:1079

国民党北伐胜利统一全国后的数年间,党内武装对峙不断。由于汪精卫、胡汉民二人分立,总有一人支持蒋介石,从而使蒋一直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稳坐南京中央。但当蒋介石企图将汪、胡二人一起抛开时,立即引起党内粤派势力的大团结,并最终逼蒋一度下野。不可否认,地域观念是构成1931年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粤方的力量毕竟无法同已经多年掌握全国政权的蒋介石相比,全国的财政、经济中心仍在江浙而不在广东。这种局面终究是无法维持长久的。

桂系领袖李宗仁晚年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国民党自有史以来,粤籍要员最具畛域之见,其原因或者是由于方言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平时虽互相猜忌,然一有事变,则又尽释前嫌,作坚固的团结。” [52] 李氏所提出的方言因素,其实只是广东籍国民党人团结的外在条件之一。隐藏在地域观念之后另一重要因素,正是粤籍国民党人内在的革命正统意识。

当然,地域观念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并非是决定性的,这其中更主要的因素,还是出于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和不同的政治理念。同时,粤籍领袖之间也并非意志一致,各派系彼此间同样是矛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党发迹于广东,也造就了一批粤籍党国领袖。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短短的数年时间里,迅速由广东一省统一了全国。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粤籍党国领袖的革命正统意识和地位。因此,当党内“新进”蒋介石欲以军事力量控制整个国民党时,自然引起元老们的强烈“不满”和“不服”。这是最终酿成宁汉分裂和宁粤对峙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两度逼迫蒋介石下野。尤其是后一次的宁粤对峙,广东人浓厚的地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粤方最初的大团结。而当孙科内阁垮台,蒋介石重返中枢后,一时仍无法建立一个无广东人参加的中央政权,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统治地位,只有再度同长期以来的政治对手汪精卫合作。这一局面大致维持到抗日战争的爆发。

粤籍党员在国民党内的特殊地位,是孙中山在领导革命期间长期信任一批粤籍领袖的历史形成的,自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嬗变。他们拥有的这种坚固不破的“党统”意识,随着国民党由广东一省迈向全国、南京政府的不断巩固和开放,加之蒋介石不断提拔重用浙江人,而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当然,为了笼络粤籍人士的感情,蒋介石在此后的统治期间仍任用一些二流粤籍人物。时任国民党中常会秘书的王子壮在宁粤对峙后的日记中记道:“现中央以浙江人为中心,对于海外同志,不得已则以二等之广东人物如萧吉珊、谢作民等以羁縻之。但此辈均无远大眼光,且一己又乏才智,以故不能用人才,彼等但知拉票,海外有服从一己者豢养之而已,不知人才耗损尽矣。” [53] 王的观察颇能道出蒋介石对粤籍人士的心态。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粤籍党员的地域观念,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影响逐步弱化。

此后,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主要表现为在蒋介石独断控制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地域观念逐渐淡出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


三 党内粤籍领袖正统意识的总爆发五 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