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叫政学系

字数:2431

“政学系”这一名称,完全是因杨永泰(畅卿)个人经历而得名。

民国初年,李根源在北京创办了一个政治团体,称之为“政学会”。其成员大多是国会议员,杨永泰也是其中一员。1918年广东军政府时期,李、杨等政学会要角联络旧桂系,逼孙中山辞去“大元帅”,改为七总裁制,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李根源、杨永泰等人由此与国民党交恶。此后,杨永泰一直游走于南北政府之间。蒋介石日记第一次提到杨永泰,就是在孙中山离开广州的1918年7月,蒋对杨的态度完全是负面的:“今日见岑春煊通电,知其已于二日到粤,将就总裁职,呜呼,此老不死,国亡无日矣,粤省自杨永泰为财政厅长,钮永建为兵工厂监督,李根源为边防督办,李烈钧为边防总司令,大权皆落于岑派之手,作恶更甚。” [3] 然而,这样一个为蒋所不齿的杨永泰又是如何在日后成为蒋的心腹?这离不开一个人,即蒋介石的盟兄——黄郛。

1924年底,黄郛协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出任摄政内阁总理,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告终。不久,段祺瑞、孙中山分别入京共商国是。可惜孙中山于1925年3月去世,段祺瑞成立临时执政府,任命梁士诒为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长,黄郛、杨永泰为副委员长。 [4] 杨永泰开始与黄郛共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经黄郛介绍,杨永泰结识蒋介石。这年7月5日,蒋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往访(钱)新之、膺白,会杨君永泰。” [5] 此时的杨永泰在蒋介石眼中不再是九年前“作恶更甚”的“帮凶”,而称其为“君”了。但杨主要还是协助黄郛工作。1928年黄郛因济南事件辞职引退后,杨永泰正式为蒋介石服务。

在投靠蒋介石最初的几年,杨永泰并没有获得具体的实权。他一度想在立法院谋个“委员”的职位,时任立法院院长的胡汉民坚决拒绝,并公开表示:“杨某昔曾反对孙总理及陷害同志,吾焉能用之?” [6] 因此,杨根本无法进入南京的“党国”中枢,他主要的工作是给蒋介石当谋士,协助蒋收买各地反蒋实力派。例如,1929年蒋桂战争中,杨替蒋收买桂系俞作柏;1931年宁粤对峙期间,杨“奉命赴香港秘密工作,对西南加以分化运动”。 [7]

1932年初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再次复出后,原本坚决反对杨永泰的党国大佬胡汉民一时脱离南京中央,为杨永泰提供了新的机会。他随蒋介石赴汉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军事。针对“剿共”问题,杨永泰提出一套系统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理论,得到蒋的认可,遂被任命为三省“剿共”司令部秘书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剿共区域”的政治事务,包括人事任免。据CC系领袖陈立夫回忆:

要知道杨永泰是怎样一个人,从政学系的领袖李根源对杨的批评可以见之。李在苏州作寓公时对人家说:“杨永泰好比我们云南的烟土,吸了它觉得很舒服,上了瘾就不容易摆脱它了,吸久了就会中毒。”杨是一位道地的政客,他见蒋先生时,常对于重要问题,携带了正面和反面两种方案,他先探探蒋先生的意思,如果蒋先生偏向正面的,他就呈上正面的方案;反之则呈上反面的方案,以迎合蒋先生之意旨。 [8]

1935年底国民党五全大会后,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长。鉴于杨永泰出色的行政能力,蒋介石任命他为湖北省政府主席。

以杨永泰的经历与资历来看,在国民党内既没有历史渊源,又没有战功,投蒋之后短短数年,便得到信任且升任封疆大吏,这自然引起跟随蒋介石一起打天下的CC系势力的排斥。他们原本自视为“蒋家天下陈家党”,怎能任由杨永泰随意干涉地方干部的任免。据黄埔干将康泽回忆:杨永泰“这套办法,旨在增强各级行政力量,用以镇压共产党的活动,是他的意图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在削弱CC系的作用和力量。陈立夫对此曾大为不满,有一次他和我在由九江到南京的轮船上,向我讲了许多批评政学系,攻击杨永泰的话。” [9] 陈立夫对此也不讳言,并公开表示:“其实在他(指杨永泰——引者注)来之前,蒋先生用的都是年龄较轻的人,他来了之后就开始用老年人,也开始用非国民党籍的人。” [10]

此后,凡是同杨永泰接近、包括与杨并不熟悉但与国民党缺乏历史渊源而获得较高政治权势的人,都被党内各派势力(无论是反蒋派还是拥蒋派)视为竞争对手和共同的敌人。而反对他们的最佳理由,就是借口杨永泰在历史上曾反对过总理孙中山,且冠以“政学系”的名义加以打击。

除杨永泰外,最无可争议的政学系领袖人物就是与杨关系密切的张群(岳军)和熊式辉(天翼)两人。但他们始终都不承认“政学系”的名号。1946年8月,张群在美国同康泽谈到党内派系问题时曾说道:“人家都说我们是政学系,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组织,我们只有一批朋友,这批朋友多少有些能力和经验。” [11] 对张群的这种解释,陈立夫也承认:“事实上政学系是没有正式组织,但他们的组成分子都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做低层工作。他们将力量集中在高层,尽力研究蒋先生、研究汪先生,想尽办法来逢迎领袖及他身边重要的人,这一做法目的是赢取信任和好感,然后再运用这些权势去实现他们的计划和他们的目标——取得重要而正式的官位及发财。” [12] “据国民党的传统说法,政学系的成员没有‘简任’以下的小官。所以它是个‘有将无兵’的团体。他们只与高级的政敌,决胜于千里之外;而不在大学的学生宿舍,或小职员的公共食堂内,对人家横眉竖眼地表示特殊惹人讨厌。所以政学系给予一般人的印象便是这一团体是一大批做大官、享厚禄的‘治世能臣’的组织。” [13]

对上述评论,熊式辉的自白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

“政学系”之一名词,乃由“政学会”强牵出来的。“政学会”原是民国初年北京国会议员李根源等所创立,杨永泰当时亦确是其中一分子,民国二十年间,杨任南昌行营秘书长,余为参谋长,朝夕相处,外间乃将余牵扯及,亦指为旧政学会中人。张群与杨素相善,更指为政学会重要分子,此外凡未有其他派别彩色,而常与余等稍多接触者,如吴铁城、陈仪、王世杰、翁文灏、张嘉璈、何廉等等,亦莫不加政学系之头衔。究竟“政学系”三字是由何处产生?是自何人呼出?至今尤未分明,或疑为乃共产党所制造,用以分化政府方面各干部。 [14]

熊式辉提到的这些人大都被视为政学系的要角,这大体是无误的。但将“政学系”这一称呼归罪于共产党,明显与事实不符。

“政学系”这一名称,最早来自国民党内。1931年宁粤对峙前后,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内反蒋势力在广州公开发表通电,历数蒋氏四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起用“政学会”的杨永泰。 [15] 当杨还没有位居高位时,他仅仅被视为历史上的政学会的一员。自从他出任南昌行营秘书长后,就被黄埔、CC系等称为“政学系”了。1936年11月,杨永泰遇刺身亡后,蒋介石一度想调熊式辉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当时随蒋介石在前线“剿共”的黄埔将领陈诚,在一封家书中就直接将杨永泰、熊式辉称为“政学系”,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委座拟以天翼调鄂,一因畅卿所用者均政学系,如他人主鄂,人事易起纠纷;二以日本外交比较,以亲日派系容易应付。委座之用心可谓苦矣。惟以非有组织不能有地位,及非亲日不能为主席,实可考虑。又畅卿抚恤金,委座已批拾万元,以国家经费及过去有功者之比较,似不无失当之处。” [16]


第十二章 蒋介石与政学系二 蒋介石为什么要用政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