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京,蒋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会
自广州“非常会议”成立后,宁粤双方都原拟在1931年10月10日(国庆日)召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 后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被迫推迟。根据上海和谈达成的协议,宁粤决定分别召开四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执、监委员,然后在南京合开统一的四届一中全会。
南京四全大会召开得比较顺利。
11月9日至1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首先召开中执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间秩序及预备会议日期案》,并先行推定蒋介石、戴季陶、于右任、林森、蔡元培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叶楚伧为大会秘书长。 [2]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65周年纪念日),南京四全大会在中央大学大礼堂召开,出席代表340余人,于右任致开幕词,并增选戴愧生、潘公展、恩克巴图、黄慕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3] 蒋介石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大会的两大使命是“团结内部,抵御外侮”。他同时特别强调:“我们认为团结的实现,当以不惜牺牲一切来促成,但不可违背党章和总理遗教,更不能违反四全大会的公意,否则如果仅仅达到团结目的之一部,而毁损了本党的精神和纪律,则于党于国都无益处。” [4] 蒋氏在致辞中只字不提政府改组和自己下野二事,却在总结今后“如何能救国救党”时,自负地写道:“是皆为余之责也,勿以环境险恶而灰心!” [5]
南京四全大会通过各类决议案共35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蒋介石代表主席团提议的《团结御侮办法案》。19日,蒋介石向大会代表报告此案精神,共三点:
(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的使命,就是要研究如何恢复国民对本党的信仰,来获得本党的生机;
(二)对于国家外侮要由本党负起责来,而且由国民政府主席亲自北上去救国;
(三)我自己愿意亲自北上保护国权,来表示本党救国的决心。 [6]
其实蒋介石讲话的真实意图就是:他要以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继续统率军队,如此才能“表示本党救国的决心”,“获得本党的生机”。蒋想以此制造借口,拒绝粤方提出修改政府组织法。当日,大会“一致通过蒋中正同志亲自北上,首赴国难”,并决定第四届中央执、监委员名额定为160人,包括原有第一、二、三届中央执监委员,除共产党员及邓演达、徐谦、杨希闵、刘震寰外,共112人。余额由宁粤双方各选24人。 [7]
大会通过的另一项重要决议案,就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提请追认恢复党籍案》,共追认恢复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陈公博、甘乃光、顾孟馀、程潜、黄绍竑、鹿钟麟、宋哲元、赵戴文、柏文蔚、方振武等314人党籍。 [8] 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很无奈地叹道:
自以数年奋斗,虽不能自以为党国有功,但可告无罪,不料时至今日,致为党国之罪人,而反以叛逆反动者为中央委员,书生政客之害国误人,千秋万世后,犹无人揭晓其阴险,不禁为古之贤豪与有同感也。 [9]
南京四全大会的最后一项要案,就是选举宁方增补的24名中央委员,包括中央执行委员周佛海、顾祝同等5人,候补执委龙云、钱大钧、朱绍良等13人,中央监察委员张学良、蒋作宾等4人,候补监委方声涛等2人。 [10]
南京四会大会执监委员合影
南京四全大会会场
11月23日,南京四全大会顺利结束。
但此时在蒋介石心中,也充满着无穷的忧虑。11月14日他出席四全大会,并担任主席。会后他感慨道:“于此老衰病中,幼稚病之会议,实令主席为难也。主席以今日为最费心力,体力亦稍觉疲倦矣。”在蒋看来此时能同他“共同牺牲,不顾一切,不辞劳瘁”的“真友”唯戴季陶一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