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广州,胡汉民调停下的四全大会
11月18日,广州四全大会正式开幕,到会代表520人,列席112人。“非常会议”推定胡汉民、汪精卫、孙科、萧佛成、邓泽如、李宗仁、经亨颐七人,选举李扬敬、黄旭初、关素人、姚禔昌四人组成主席团。 [59] 孙科致开幕词。他首先回顾了上海和会的经过,次述大会对今后所负的使命,同时也无奈地表示:“至于四届第一次中央执监委员会议能否开会成功,与蒋氏能否下野,现在尚不能预料。最要的还待于蒋氏有无彻底决心,毅然下野,然后本党才能团结一致,才能有力对外。” [60]
孙科的无奈,也正是胡派人物对上海议和的不满。对此,杨永泰密电蒋介石报告道:“两广实力派认为长期割据为便利,已一致内定推翻和议。胡、古派之粤军总、特党部巧(18日)电及近日陈、李、白演词甚露骨。俟汪、胡返即正式表示,纵不返亦欲断……哲生曾抗辩甚烈。闻胡已允返,但必欲挈汪同行。粤四全谅无好果。” [61]
11月23日,萧佛成、邓泽如等领衔提出《对沪和会等七次会议决案分别采用或修正案》,连署者海外代表108人(在国民党内胡汉民海外影响最大)、广东省党部18人,陈济棠所辖第一集团军37人。据称署名者大都系受萧佛成收买,而亲孙科的海、空军将领均未署名。 [62] 该提案完全否决了上海和谈的协议,经多数代表通过,决议:
(一)对沪和会决定中央政制改革案,大体采纳,但仍须审查;
(二)沪和会决定一、二、三届中委为四届中委一项,根本否决,四届中委由大会自由选举之;
(三)开除蒋介石、张学良之党籍。蒋如不发通电下野,则仍在粤组织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 [63]
是日,汪、孙两派代表极力反对,并声明退出大会。24日晨,孙科、陈友仁、李文范和汪、孙两派代表一百余人离开广州转赴香港。孙科等人到港后发表《致四全大会书》,公开指责粤方“诸同志推翻和议原案之举,竟若急不及待,唯恐其稍纵即逝”,“党国大事等于儿戏,真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也”。 [64] 孙科还表示:“若必凭党章,则西山会议、宁汉合作、扩大会议亦无根据,四全会立场何在?希牺牲成见,服从汪、胡指导,推翻前议。” [65] 同时,“孙派的陈策、张惠长调动海、空军分别在虎门和唐家湾集中,向陈济棠实行武装示威,一度造成军事上紧张局势。” [66] 而刚刚恢复自由和党籍的李济深,原拟经香港返穗,“遭陈济棠反对”。面对自己部下的无情,李济深甚为愤怒,于是绕道回桂,“乘机谋倒陈,桂系附李,海、空军亦不与同情”。 [67]
汪、孙两派代表离粤后,广州四全大会完全由实力派陈济棠和胡派元老萧佛成、邓泽如控制。据《民国日报》11月24日香港电:“萧佛成、邓泽如等决以列席者补足人数,定二十六日晨开三次会,如不足数,决以非常手段解决。闻提案有另组中央党部及改组国府各案。” [68]
眼看粤方分裂在即,远在上海遥控的胡汉民,被迫由幕后走向台前,亲自南下协调内部矛盾。“胡此行系决于敬(24日)晚汪、胡等之集议。当时以粤全会破裂,决推伍(朝枢)回粤解释,俾得续会,但恐伍力不足,决请胡同去。胡声明只到港不赴广州,苟两派代表不能一致,本人不返沪,即赴欧养病。” [69]
汪精卫此时曾有一电致阎锡山,对粤方分裂真相分析道:“此次忽起波澜,其原因有三(甲)一部分人坚持倒蒋;(乙)一部分人欲不和不战,长期割据;(丙)一部分人欲推翻一、二、三届中委连任之决议,多得中委名额,以便竞选。除甲种尚有相当理由外,乙、丙两种动机均不纯粹。弟现设法补救。约数日后可见分晓。” [70] 汪的“补救方法”就是加紧脱离粤方阵营。为此,汪主动向陈铭枢表示,胡等仍设词欺逼他回粤,他“决令在粤代表如推翻和约,即退出大会。若大会能开成,闭幕后即召集自己同志赴京”。汪还“示哲生本日密电,如大会破裂即来沪”。 [71] 在汪精卫的暗中布置下,汪派代表纷纷北上赴沪。对于粤方内部分化,陈铭枢及时向蒋介石报告。其中一则电报称:
仲鸣电汪云:粤大会破裂原系胡主使……哲生因此破面,陈策、惠长准备实力决裂。故胡不得不求转圜,陈济棠等亦软化。枢得密电亦云:陈、张等准备惊人举动,随哲生行动云。又任潮积极谋倒济棠;李宗仁昨致汪电大意:介石果辞职,当服从先生指导到底等语。综观上情形,粤军事解决亦有急转直下之势。 [72]
11月27日,胡汉民由沪抵港,立即同粤方要员会商解决党务纠纷办法。据杨永泰报告:“胡、伍抵港,顷与省方来人开会,夜或上省。伍谈话力诋中央,谓:非践诺下野,不能统一;谓:总座只宜任国防会长。闻胡另有新案……如不下野释兵,仍退回,自组党府。惟此案确否,尚待证明。孙昨在乡语其亲信:今日当过港晤胡,但决不回省与陈再合云云。” [73]
当日夜,胡汉民即同孙科等人开会协商,达成初步协议。 [74] 会后孙科特致电汪精卫,谓:“与展、梯诸人会商补救办法,劝告邓、萧、陈、李等维持和会议决案,惟中有附加必须践言下野之条件。”其间,胡汉民极力劝说孙科返粤,被孙拒绝,最后决定“展、梯与科暂留港,非得切实答复决不入省”。 [75] 为了说服粤方众人接受调停,胡汉民只好借参加古应芬葬礼为由,亲自赴广州协调各派冲突。 [76] 29日,胡即返港,并留函四全大会,解释上海和谈委曲求全之经过,提出解决办法三项:
(甲)第一、二、三届中央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除共产及反动分子外,一百十二人由主席团列名,分别提出四全大会为第四届中央执、监委员及候补执、监委员,大会全部通过之。如认为必要时,并可声明此为求和平统一不得已之举。
谨按:一,大会所反对者以第一、二、三届委员为四届当然委员耳。然和会并无此议决案。关于此点,和会十一月七日之议决为“双方协商中央执监候选人产生方法”。和会代表谈话时之商定办法为:“中央执监委员总数一百六十人,一、二、三届中委及候补委员,除共产党外一律当选。惟不必用一、二、三届中委名义,计共一百十二人。其余四十八人,双方自由选举二十四人,并互相承认选举。”故始终并无所谓当然委员之议;二,一、二、三届中委一百十二人,拟由主席团提出大会通过者,一方为尊重大会之选举权,一方为求本党之大团结,其间或不免有为代表所不满意之人,然求本党重复团结之苦衷,当为全党同志所共见共谅。若更作声明则此苦衷尤为明显矣。
(乙)除上述一百十二人外,大会选举二十四人。至宁方所选二十四人,大会议决于四届中执会第一次全会开会时,得由该会三分二之决议承认之。
谨按:宁方所选二十四人,固未尝不可由大会决议承认,然大会前日通过议案:“必须蒋氏践言下野并解除兵柄。如蒋不下野即在粤组织中央党部”云云。是以蒋氏不下野而大会承认宁方所选之二十四人,徒助蒋耳。故不如由大会授权四届中执委会承认之,似较妥当。且对于大会选举中委之权,亦无损碍。必须该会三分二之决议者,免宁方中委之片面承认也。
(丙)在议决之日以前,所有因政治关系被大会或中央执委会开除党籍之党员,除共产党分子外,概予恢复党籍。
谨按:既求本党之大团结,则所有因政治关系而开除党籍之党员,宜恢复党籍。宁方已有此举,我大会表示宽大,未可后人。且此点与一、二、三届中委之选举亦不无关系。
以上私拟办法三项,无非本于……两点:一以求全国之和平统一,一以求同志之精诚团结。尚维采择是幸。 [77]
12月1日,广州四全大会最终表示接受胡汉民的三项办法,由秘书处电胡报告结果。同时为了显示团结,“大会派李宗仁,粤国府派马超俊,萧佛成、邓泽如派陈融,陈济棠派林翼中,一日午赴港迎胡汉民、孙科等”。 [78] 2日上午,各派人物又“团结一致”,乘专车返省。此时,晋系留港代表17人也一同返粤。晋方并提出贾景德、杨爱源为中央委员候选人。 [79]
12月3日,粤方四全大会继续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选举中委,并临时“变更选法为总联选,候选人全由邓、萧、陈、李支配,少数票绝无岨巍”。胡汉民为了拉住汪精卫,曾电汪表示:“弟决不提一人,惟将兄所提出之人向邓等交涉加入。”而晋方代表赵丕廉则忧心忡忡地电告阎锡山:“粤会已成为恶劣之大集团。煜如(贾景德)、星如能否当选全看邓、萧、陈、李主张如何。” [80]
会议期间还上演了一场全武行,因“焦易堂反对主席团介绍候选人及行复选制,各方纷起辩论,言语冲突,焦及李海云被殴伤,陈策由后门逃去,秩序大乱,历时廿余分”。后由香翰屏电召保安队到场弹压,才得以继续选举。 [81] 当天大会选出中央执、监委员8人,陈济棠实力派占了半数,三位军长香翰屏、余汉谋、李扬敬和陈的亲信林翼中当选,当选的还有孙派的张惠长、桂系白崇禧、汪派张发奎和超然派的唐绍仪。第二天,续选举黄旭初、梁寒操等16人为候补执、监委员,并否决了汪派代表3日在上海召开的四全大会选举结果。 [82] 广州四全大会所产生的24名新科中委,“粤人居廿四分之十九,北方无一人当选者”。 [83]
刚刚落成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广东四全大会会址
在此期间,广州四全大会还通过一系列提案,其中重要提案两项。一是胡汉民、孙科、伍朝枢、李宗仁四人共同提案,主要内容是:“(一)于若干省政府之上设政务委员会;(二)在中执委会指导下,设执行部于重要地点,分别监督各省市党部;(三)于军委会指导下,必要时设军事分会。” [84]
另一重要提案是由主席团提出,包括两项内容:“(一)全国一切军官,均须受行政院指挥监督;(二)废除总司令制,改设军事委员会。” [85]
自蒋、胡分裂后,胡汉民深感自己无望重返南京中枢,他也自知无力有效阻止蒋介石重掌军权。而统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即将在南京召开,届时“非常会议”和广州国府势必取消。为此,胡汉民以四全大会决议形式通过前案,无非是希望继续保持两广对中央政府的半独立状态。奇怪的是该提案主要由胡派和桂系提出,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并未列名。这也预示着半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党、政、军三个新机构,不仅得不到南京中央的支持,还将受到实力派陈济棠或多或少的牵制,由此也显示出两广内部的新矛盾。而后一提案的主要意图,是仍想从体制上限制蒋今后可能取得的军权,但又缺乏可操作性,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12月5日,广州四全大会在胡汉民的闭幕词中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