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龙

字数:1327

【题解】

本篇可以与卷九的《红毛毡》、《安期岛》合读。《红毛毡》反映的是当时人闭关自守的心态;《安期岛》反映的是“海上有仙山”的憧憬;《疲龙》反映的是对于远海航行的危险的担忧。其中无论是关于“天上行雨之疲龙”,还是海波深黑处怕蛆的龙,都仍然是千百年以来古老的中国关于龙的传闻。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清初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态势,即使是像蒲松龄这样的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知识分子也未能摆脱传统的惯性。

【正文】

胶州王侍御¹,出使琉球²。舟行海中,忽自云际堕一巨龙³,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⁴,睛半含,嗒然若丧⁵。阖舟大恐,停桡不敢少动⁶。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龙也⁷。”王悬敕于上⁸,焚香共祝之。移时,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备白米,戒曰⁹:“去清水潭不远矣。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¹⁰,寂无哗。”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¹¹,历历可数。众神魂俱丧,闭息含眸,不惟不敢窥,并不能动。惟舟人握米自撒。久之见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问掷米之故,答曰:“龙畏蛆,恐入其甲。白米类蛆,故龙见辄伏,舟行其上,可无害也。”

【注释】

¹胶州:位于山东省的东部,现属青岛管辖县。王侍御:指王垓。字汉京,文照子。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行人,康熙二年(1663)值琉球请封,同官多避就,王垓慨然前往。海水天风,几历危险,入境宣布朝廷威德,馈遗一无所受,异域耸服。著有《使琉球记》一卷。事见道光《胶州志》。

²琉球:古国名。在我国台湾省东北方向,今称琉球群岛。清末为日本侵占,改为冲绳县。

³云际堕一巨龙:遇龙之事,同王侍御一起出使琉球的张学礼在其《使琉球记》中有如下记载:“(康熙)元年十月,忽奉上传张学礼、王垓仍差册封琉球。……十九日将近伊蓝埠,有二龙悬挂,尾鬣俱见,风云四起飃播,荡风摇曳,大桅决,铁箍已失二三,舟中人怖绝,恍惚晦暝,似有天吴海童奔逸左右者。守备王祚昌、魏文耀告曰:皇灵远降绝域,百神来集,速出免朝牌示之。牌悬如故也。倾之乃悟,易墨以朱,一悬鹢首,一投于海中,天渐开,云渐散,风仍大作,土人称此是龙潭,不可泊,转至山南。”(《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传记类存目》)本篇所写疲龙之事,大概是蒲松龄依据传闻加上自己的想象而写成。

⁴颔:下巴,颈上方、下颌下方的柔软处。

⁵嗒(tà)然若丧:茫然自失。此处形容极度疲惫之状。《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⁶桡:船桨。

⁷疲龙:疲惫之龙。

⁸敕:皇帝的诏书,即圣旨。

⁹戒:告诫,警告。

¹⁰糁(sǎn)米于水:把米撒入水中。糁,纷散,撒。

¹¹鬣(liè):颈上的长毛。此处指背鳍。

【译文】

胶州有位王侍御,奉旨出使琉球国。船正行进在海上,忽然从云间掉下一条巨龙,将海水激起几丈高。龙的身子一半浮在水面上,一半沉在水里,昂着脑袋,把下巴搁在船上,眼睛半睁半闭,疲惫之态好像要死了一样。全船的人都大为惊恐,停止了划桨,一动也不敢动。船夫说:“这是一条在天上行雨的疲龙。”王侍御便将圣旨悬挂在船上,点上香,与众人一起祈祷。过了一阵子,那龙便悠然消失了。船刚刚行进,又有一条龙掉了下来,情况和先前一模一样。一天里竟发生了三四次这种情况。又过了一天,船夫让大家多多准备白米,并且告诫说:“这里离清水潭已经不远了。如果看到些什么,只管把米撒到水中,千万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不一会儿,船来到一处地方,海水清澈见底。只见水下有一群龙,五颜六色,有的像盆一样粗,有的则像瓮一样粗,一条条都蜷伏着。有的龙蜿蜒曲折,身上的鳞、鬣、爪、牙,都看得清清楚楚。大家吓得魂飞魄散,屏住呼吸,闭上眼睛,不只是不敢偷看,连动也不敢动。只有船夫抓起白米向水中抛撒。过了很久,见到海水变成深黑色了,才有人敢哼出声来。于是便问船夫为什么要往水中撒米,船夫回答道:“龙害怕蛆,唯恐蛆爬进它的鳞甲。白米的形状像蛆,所以,龙一见就会趴伏在那里,船在上面行进,就可以不受伤害了。”


王货郎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