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

字数:3098

【题解】

这是一篇讽刺科考不公正的寓言小说。讲述文章的好坏和等级评定的划定不是一件事情。文章好,不见得排列前等;文章不好,不见得居于末位。要凭运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卷的幕客水平参差不齐,“前世全无根气,大半饿鬼道中游魂,乞食于四方者也。曾在黑暗狱中八百年,损其目之精气,如人久在洞中,乍出,则天地异色,无正明也。中有一二为人身所化者,阅卷分曹,恐不能适相值耳”。

从这个意义上,本篇与卷九的《于去恶》篇攻击的方向相似,只是《于去恶》篇偏重对廉官的批评,强调公正的道路是应该对他们进行考试,“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而本篇偏重对于幕客群体的批评,“文宗公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一切置付幕客六七人,粟生、例监,都在其中”,“幕中多此辈客,无怪京都丑妇巷中,至夕无闲床也”。

小说虽然写了乩卜之事,写何仙“论文作诗”,“为人决疑难事”,但只是陪衬线索,叙述的话头。

【正文】

长山王公子瑞亭¹,能以乩卜²。乩神自称何仙,为纯阳弟子³,或谓是吕祖所跨鹤云。每降,辄与人论文作诗。李太史质君师事之⁴,丹黄课艺⁵,理绪明切。太史揣摩成⁶,赖何仙力居多焉,因之文学士多皈依之⁷。然为人决疑难事,多凭理,不甚言休咎。

【注释】

¹长山:旧县名。明清时代属济南府,今为山东邹平境东面的长山镇。

²乩(jī)卜:扶乩问卜。“扶乩”为旧时民间问卜的一种方术。由二人扶一丁字架,下设沙盘,谓神降临时木架可以划出字迹,为人决疑,预言祸福。

³纯阳:吕纯阳,即吕洞宾,唐末道士,名嵒,或名岩,以字行,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相传为“八仙”之一。

⁴李太史质君:李质君,名斯义,号静庵,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河南道监察御史,历任京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右左参议、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月十八日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一月初,出任福建巡抚,康熙四十六年(1707)卒于任所。生平详《山东通志》、《福建省志》。

⁵丹黄课艺:评改习作文章。丹黄,古时校点书籍时所用的两种颜色。点校时用朱笔书写,改错时则用雌黄涂抹。此处指评改八股文,圈赞用朱,删改用黄。课艺,研读八股文习作。

⁶揣摩成:指考中进士,入翰林。揣摩,研究琢磨。此处指科举。《战国策·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注:“揣,量。摩,研也。游说之术,或量其情或研切之。”

⁷皈(guī)依:本指佛教称身心归向佛、法,此指信仰、依赖何仙。

【译文】

长山的王瑞亭公子,能够扶乩占卜。那乩神自称为何仙,是吕洞宾的弟子,也有说是吕洞宾所骑的仙鹤。他每次降临人间,就和别人讨论文章,写作诗赋。李质君太史以他为师,诸如诗文之事,倒也论说得明明白白。李太史能够举业成功,依靠何仙的帮助实在不少,所以许多读书人都依附到他的门下。但何仙替别人解疑排难,大多根据事理推断,并不太讲吉凶祸福。

【正文】

辛未岁⁸,朱文宗案临济南⁹,试后,诸友请决等第¹⁰。何仙索试艺¹¹,悉月旦之¹²。座中有与乐陵李忭相善者¹³,李固好学深思之士,众属望之¹⁴,因出其文,代为之请。乩注云:“一等¹⁵。”少间,又书云:“适评李生,据文为断。然此生运数大晦¹⁶,应犯夏楚¹⁷。异哉!文与数适不相符,岂文宗不论文耶?诸公少待,试一往探之。”少顷,又书云:“我适至提学署中,见文宗公事旁午¹⁸,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一切置付幕客六七人,粟生、例监¹⁹,都在其中,前世全无根气²⁰,大半饿鬼道中游魂²¹,乞食于四方者也。曾在黑暗狱中八百年²²,损其目之精气,如人久在洞中,乍出,则天地异色,无正明也。中有一二为人身所化者,阅卷分曹²³,恐不能适相值耳。”众问挽回之术。书云:“其术至实,人所共晓,何必问?”众会其意,以告李。李惧,以文质孙太史子未²⁴,且诉以兆²⁵。太史赞其文,因解其惑。李以太史海内宗匠²⁶,心益壮,乩语不复置怀。

【注释】

⁸辛未岁: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691)。

⁹朱文宗:指朱雯,字复思,一字矞三,石门县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曾任江宁同知、松江知府,康熙三十年(1691)任山东省提学道(即学政),三十三年(1694)离职。见《山东通志·职官志》。文宗,文章宗匠。此指主考的提学使。案临:指进行岁考或科考。

¹⁰等第:指生员岁、科试的等第。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题准岁考生员有六等黜陟法,对参加考试的生员进行奖罚。

¹¹试艺:考试时所作八股文。据“朱文宗案临济南”一语,可知指岁试。清制,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

¹²月旦:品评。

¹³乐陵:县名。清属武定府,在山东与河北的交界处。今为山东德州下辖市。

¹⁴众属望之:众望所归。属望,钦佩向往。

¹⁵一等:依据清初岁考生员六等黜陟法,一等的标准为“文理平通者”。

¹⁶运数大晦:运气很坏。运数,命运,运气。晦,倒霉。

¹⁷夏(jiǎ)楚:皆木名。古代用作教育的惩戒刑具。夏,同“槚”,楸树。楚,荆条。《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是教师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效果的。按,清初岁考六等黜陟法,考四等者,除去廪生,增、附、青、社俱扑责,不许科考,乡试年只准录遗。所以“犯夏楚”指岁考四等。

¹⁸旁午:繁杂。

¹⁹粟生:即廪生,又称“廪膳生”,因其岁发廪饩银两或粮食而得名。例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明清时代,以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曰“例监”。

²⁰根气:犹根器、根基,指禀赋。

²¹饿鬼道: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六道”之一,凡在阳间挥霍浪费粮食、吝啬贪婪者死后会在地狱和饿鬼道接受恶报。

²²黑暗狱:民间传说中的地狱之一。

²³阅卷分曹:清制,负责考务的官员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头场考毕,其试卷由外帘封送内帘后,正、副主考按房签、卷签分送各房官案前,然后依例主考同考官校阅试卷,是谓“分曹”,房官取其当意者加以圈评,向主考推荐。

²⁴质:质询。孙太史子未:孙子未,名勷,字子未,号莪山,又号诚斋。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理寺少卿,终于通政司参议。著有《鹤侣斋集》。生平详《山东通志》。

²⁵兆:预兆。

²⁶宗匠:文宗巨匠。指学问文章为海内所宗仰的人。

【译文】

辛未年间,提学使朱雯到济南主持岁考,考试后,一帮生员请求何仙判定各人的等第。何仙便要来各人的试卷,一一加以评判。在座的有一位是乐陵人李忭的好朋友——李忭好学深思,大家都很推崇他——拿出李忭的文章,替他请何仙评判。何仙评道:“一等。”过了一会儿,又写道:“刚才所评的李生,是根据他的文章作的评判。但这个书生运气实在不好,命中注定要受到惩戒。真是奇怪啊!文章和运数正好不符,难道是朱雯不评判文章吗?诸位稍等片刻,我前往探看一番。”过了一会儿,何仙又写道:“我刚才到了提学署中,只见朱雯公事繁忙,他所焦虑的事情根本不在文章上。这一切事务全都交给六七个幕客处理,一些靠捐钱取得监生资格的人也在其中,这些人前世全无根基,大半是饿鬼道中的游魂,在四面八方讨食的乞丐。他们曾在黑暗狱中呆了八百年,眼睛里的精气已经损伤了,就好比人长时间在暗洞中,突然走出来,会觉得天地的颜色都变了,没有了正常的视力。他们中虽有一两个是人身转世,但评判试卷分别进行,恐怕不一定正好让他们评判李生的试卷。”众人询问可有挽回的办法。何仙写道:“这个办法太明白了,是大家都知道的,又何必问呢?”众人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事告诉了李忭。李忭很害怕,就拿着自己的文章请孙子未太史审阅,并且告诉他扶乩的内容。孙太史称赞他的文章,于是解除了他心中的疑惑。李忭认为孙太史是海内的文章大家,胆气也就更壮了,不再把扶乩的话放在心上了。

【正文】

后案发²⁷,竟居四等。太史大骇,取其文复阅之,殊无疵摘²⁸。评云:“石门公祖²⁹,素有文名,必不悠谬至此³⁰。是必幕中醉汉,不识句读者所为³¹。”于是众益服何仙之神,共焚香祝谢之。乩书曰:“李生勿以暂时之屈,遂怀惭怍³²。当多写试卷,益暴之³³,明岁可得优等。”李如其教。久之署中颇闻,悬牌特慰之。次岁果列前名,其灵应如此。

【注释】

²⁷案发:公布岁考判定的名次。

²⁸疵摘:缺点,可指责的地方。

²⁹公祖:明清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官员的尊称。清王渔洋《池北偶谈·谈异七》“曾祖父母”条:“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抚按司道府官曰公祖,沿明世之旧也。”“提学”为省级官员,因亦尊称为“公祖”。

³⁰悠谬:荒谬,荒诞无稽。

³¹句读(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文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因此需要“明句读”。不识句读,即连最基础的都不懂之意。唐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³²惭怍:惭愧,不好意思。

³³暴(pù):晒。这里是公示、亮相的意思。

【译文】

等到发榜时,李忭竟然只列在四等。孙太史大为惊骇,取来他的文章又读了一遍,确实挑不出一点儿毛病。他于是评论道:“石门公祖素来享有文名,一定不会谬误到如此地方。这一定是幕僚中的醉汉、不懂得文章的人干的好事。”于是众人更加佩服何仙的神明,一起焚香祷告致谢。何仙又写道:“李生不要因为暂时受的委屈,便惭愧起来。应当把试卷再多写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明年可得优等。”李忭遵从了他的说法。久而久之,学署也听到了这些议论,就挂牌特意安慰李忭。第二年,李忭果然名列优等。何仙的灵验就是如此。

【正文】

异史氏曰:幕中多此辈客³⁴,无怪京都丑妇巷中,至夕无闲床也。呜呼!

【注释】

³⁴幕中:即幕客中,指学署中的幕僚。

【译文】

异史氏说:提学署的幕僚中很多这样的人,难怪京城丑妇巷中,晚上没有空闲的床铺呢。唉!


彭二挣牛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