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1520

“我们关上过去的大门,不是为了遗忘,而是不让过去奴役我们的心灵。”当写下这一某部影片的后记时,我的脑海中不断出现2002年写硕士论文后记的情景。当时,考博未果,前途渺茫,整个人沉浸在陈寅恪著作所构筑的悲怆中。一晃8年过去了,这其中,所有的光荣与梦想,痛苦与耻辱,都如同烽火扬州路,散了,淡了,溶了。现在,博士学习就要结束,未来方向也基本明确,过去的大门,那些刻骨铭心的苦痛与困厄,需要关上了:生命需要以亮丽作底色。

此时此刻,唯有感激。

感谢北京大学。从2005年进入北大攻读博士至今,我不仅实现了从历史学向社会学的转型,从而得以沉入于所喜欢的学术领域中,而且结婚、有女、入党和挂职,很多人生大事,都在北大一一实现。感念在北大的岁月,而且愈临近毕业,感受愈是强烈:只要你努力,北大就会给你提供舞台。

感谢中县和中县的干部们。中县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对于我这个从事研究的异乡人,相待甚厚。我在中县也注意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交了很多朋友。如果不是学术研究,我实在应该唱一曲中县的赞歌。因为学术研究的惯例,我无法在此写上中县干部们的名字,他们已和本研究融为一体。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的研究:我罪我言,是存明哲。

感谢导师郑也夫教授。郑老师在学界特立独行,对学生亦严亦苛。本论文大至思想观点、谋篇布局,小至段落表格、词语标点,郑老师均一一斧正,大删大砍,直至从当初的30万字砍到现在的20多万字,历经3遍,始成定稿。20多万字,郑老师几天就看完,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遍布其间。试问今日之学界,有几如此负责之良师?跟着郑老师读书,是脱胎换骨的再造之旅,是学术训练的荆棘之路,幸乎?痛乎?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沦肌浃髓,没齿难忘。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刘新成教授和王勤榕师母。2003
年非典,是国之难,也是家之难。非典还未结束,我的母亲就查出了食道癌。当时,我本来已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北成教授的博士生。母亲不菲的医疗费用,意味着我必须放弃学习的机会,去挣钱借钱。这时,刘老师和王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期。那一段的经历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坚韧,而坚韧意味着未来——“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此后在我的考博、挂职乃至最近的求职中,刘老师和王老师都给与了指导、支持和帮助。可以说8年来,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关口,都有刘老师和王老师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大恩无疆,大爱无边,此恩此情,永远铭记:

“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吴宝科教授和系主任谢立中教授,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建研究室张洪峰主任,以及北山市和中县的领导,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我才能到中县挂职锻炼,也才有了本论文的完成。

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世定教授、张静教授、杨善华教授、刘爱玉教授、卢晖临副教授、刘能副教授等,他们都给我以学业的帮助;感谢匡国鑫、于小萍、郑怡洁等老师和张翔、赵联飞、王列军、马红光、李勇刚、刘阳、李伟东、储卉娟、王晴锋、王文亭、刘万顺、焦长权、汤宁等同学和师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也都给我不少帮助。

感谢我的父亲冯治安和母亲节雪梅。父亲年轻时在天津当兵,1969年从部队复员后担任河南老家的村干部,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父亲是我的政治启蒙老师,正直廉洁,深受毛主义的思想熏陶,本论文的很多主题都和父亲讨论过。母亲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劳动,抚养我们四个长大,身体疾病,完全是劳累所致。2003年母亲患病,我最痛心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感谢上苍的是,母亲手术后身体一直健康,并和父亲一起照看我的女儿,这是现在最温暖的事情了。

感谢我的妻子鲍红。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相知多年,感情甚笃。我下去挂职的两年,她承担了养家和抚养孩子的重任,个中辛苦,可想而知。在她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本论文的修改和校对,她都着力甚多。好在我就要毕业,曙光初现,她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读博期间,最对不住的就是我的女儿冯云舒了。2008年我下去挂职的时候,她才7个月,中间回来的几次,分别的时候,她逐渐从哭到会说“ByeBye”。在我挂职结束回来的几天里,有一天早上,她醒来后突然看着我,满带惊喜和惊奇,指着我对她妈妈说:妈妈,爸爸?爸爸!

2010年6月11日


附录 本研究重要访谈人物一览表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