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与政治任务
因为各项考核之间的分值差距太小,项目之间拉不开距离,丢掉一项无法在另一项上找补,就使得每一项都很重要,都不能轻易丢分。加之,许多项目很难量化,考核时主观色彩较浓,乡镇也就必须重视每个部门的项目、分值。一个部门只要有1分出现在综合考核中,这个部门对乡镇的工作就有指挥棒,就可以指挥、督导、检查、考核乡镇。
为什么乡镇要重视所有部门的所有工作
在县乡调研,乡镇班子成员都很忙,忙着推动中心工作、分管工作,忙着应付各种督导检查、赶各种会议的场子。A县B镇党委书记说,乡镇每天要接待两三拨督查,每拨都不能怠慢,他要亲自接待,有两天接待了三拨县纪委不同工作的督导检查。部门的工作会议越来越多,不同科室还不协调一块开;每项工作都说很重要,都希望主要领导出席,至少要分管领导参加,主管中层赴会被视为不重视工作,有的还通报批评乡镇。
在乡镇领导口中,他们要重视上级部门下达的所有工作任务,每项工作都不能敷衍、应付了事,都要尽心干好。哪项工作没干好,不仅会影响部门对乡镇的印象和考核打分,还会影响县级综合考核排名。乡镇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有明确的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没有哪项工作不重要,没有哪项工作可以掉以轻心。乡镇干部称,不是所有工作都是政治任务,但对待所有工作都要像对待政治任务一样重视。结果是,乡镇干部身体累,乡镇领导则身心皆累,进而在精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许多工作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
调查也发现,并不是所有部门的工作,或部门的所有工作都被纳入了县级综合考核。一些过去认为不重要、边缘化的部门的工作,乡镇也都同样认真对待起来。
那么,为什么乡镇要重视所有部门的所有工作,进而乡镇工作不再分轻重缓急?从县级考核机制的变化可窥见一斑。
考核分值设置:项目越少,越可凸显重点
县级考核有综合考核和部门考核两大类。综合考核的主体是党委政府,考核内容是党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的完成情况,属于政治考核。部门考核的主体是县直部门,考核内容是对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属于业务考核。每个部门只对自己的业务进行考核。
综合考核事项是某些重要部门的重要事务,从部门抽离出来专门由党委政府组织考核,因此数量较部门考核事项要少。县级一般有专门的考核办,设在县两办或发改委、组织部。一般情况下,年初考核办很难布置详细的目标任务,到年底或年中时才会下达考核细则(考核表、考核办法、考核方案),新的一年乡镇只能按照上一年的考核项目抓工作。年中县里会有新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下到各乡镇,这些工作会成为年底综合考核的新增项目。
考核细则一般包括考核原则、考核范围、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依据、指标体系及权重等。最重要的当然是考核内容,指标体系及权重是考核内容的具体细化。考核内容就是考核的类别,有大项、子项和小项之分,有的小项之后还列了细项。从调查来看,考核内容从少到多发生了巨大量变,引起了乡镇工作的质变。
在十八大之前,考核内容较少。就某县来说,在2011年的时候,该县对乡镇的综合考核共有9大项、42子项、31小项。基本分100分,9大项及分值是经济建设45分、社会建设14分、生态文明建设15分、党的组织建设2分、宣传文化建设2分、党风廉政建设2分、特色工作10分、专项督查5分、现场观摩5分。
其中,经济建设占比最高,有14个子项,仅第三子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率”(8分)下就又有3个小项。其次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分别是15分和14分。社会建设有子项12项,只有安全事故死亡率和上访率分值分别是2分,其余项目分值都在1.5分及以下;生态文明建设有7个子项,其中节能降耗工作3分、环境保护工作5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3分、林木病虫防治2分,其余工作都在2分以下。单列大项,党的组织建设、宣传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各2分,但没有子项,说得较为笼统,一般不会丢分。特色工作10分,属于创新性工作。专项督查5分,虽然有26个需要专项督查的项目,但是每个项目算下来,分值也不高。现场观摩5分,县领导评议和县直部门负责人评议分别占6成和4成。
从上述内容看,该县主要的工作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工作,共84分,其余内容分值共16分。那么,根据综合考核的分值分布,乡镇工作可以分为重要工作、一般工作和不重要工作三类。重要工作就是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特色工作的工作,一般工作就是党建、宣传及26项督查项。不重要的工作包括工会、妇联、人大、政协、农业、水利等部门没有被列入考核的项目。那么,在工作中,乡镇就会有轻重缓急的做法:重要的工作重点抓,次要的工作常规抓,不重要的工作应付即可。
乡镇工作之所以可以“抓大放小”,是因为四大项重要工作占比84%,比重足够大。乡镇之间的竞争差距就体现在这四大项中:
一是因为综合考核项目较少,各项的分数设置就可以按照领导的意图和事情的重要程度来设置,真正重要的可以设高分值,不重要但必须被纳入考核的设低分值,分数相差就可以特别大。比如,四大项之外的项目占比小,即便丢了分也不会太影响乡镇的总分。如宣传文化项2分,全丢也只占2%。
二是四大项之外的项目都是容易得分或送分的项目,比如大党建的党组织建设、宣传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只要乡镇没有出主要官员腐败问题,基本可得满分。又如专项督查,都由相关部门进行,即便检查出问题也可以有解释、沟通的渠道,一般可以得分。
三是四大项工作的子项和小项较少,那么每个子项所占分数就较高,特别是经济建设项中,有2个子项是8分,1个子项是6分,3个子项是3分,6个项是2分,2个子项是1分,分值都比较高,那么得分与丢分之间的差距就相对比较大,这样乡镇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分值较重的工作上面,而较少关注分值只有零点几分的其他子项目。
四是四大项工作中,前三项中大部分子项都是可以量化的硬指标,操作空间很小,做好了就得分,没达到指标就不得分或被扣分。特色工作有10分,乡镇只要抓1项或几项特色工作,就可以得分,乡镇自然会重点打造特色工作。
这样一来,能拉开乡镇之间考核分数差距的主要在四大项84分之中,而只要拉开了差距,就会是相对较大的差距。因为只要在这四大项中,有1项的子项被扣分,就会扣掉较多的分,四大项之外的分值较少,相互之间的差距较小,填补不进来,那么扣分与不扣分之间差距就较大:有数分的差距,也有十数分的巨大差距,而不仅仅是零点几分。相反,如果扣的是四大项之外的分,因为分值较少,还可以从四大项中找补回来。在四大项内部也一样,有的子项目分数太低,相对于高分子项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高的分数特别高,低的分数特别低,就使得低的分数不存在区分的意义,有无都无所谓。所以,考核中较低分值的项目也就都得分了。
也就是说,当综合考核的项目较少时,百分制下的分数设置就比较合理,在大项中分值就可以呈梯度设置,最重要的大项设置最高分,次之次高分,其余低分。在最重要的大项内部也如此,最重要的子项设置高分,不太重要的则设置低分,相互之间不构成比例,比如8分对比1分、2分对比0.5分。这样,在乡镇全部工作中,乡镇会重视被纳入综合考核的工作;在综合考核项目中,乡镇会重视分值较重的工作;在分值较重的大项中,乡镇会重视分值高的子项。
基于这样的分值设置机制,乡镇对工作才会有主次之别、轻重之分,有的真重视,有的应付过去。
乡镇只能将四大项工作、某些专项督查、现场观摩的工作当作政治任务,重视起来,投入较多的资源和领导注意力,而对于其他工作,则基于常规治理、底线要求。也因为综合考核可以凸显差距,彰显乡镇对待县级重点、中心工作的差异,县级党委政府就可以依据综合考核结果来考察乡镇工作、乡镇主要领导政绩,综合考核发挥的作用就大。
纳入考核:每分必争
综合考核是指挥棒,指挥棒往哪里指,乡镇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被纳入综合考核的部门工作成为乡镇的工作重点,乡镇在这方面花的力气就大,工作完成的效果就好。这对于部门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自己的工作推动力度大、效果好,自己就有工作成绩;二是部门从之前动用资源亲自推动工作,效果还不太好,变成指挥考核乡镇工作,效果还好,何乐而不为?
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的综合考核,这样它们就有了推动乡镇工作的指挥棒,自己从具体的工作落实部门变成督查部门。一项工作只要“被纳入考核”,就会成为乡镇的重要工作,乡镇就会重视起来,予以“重金打造”。在某地某区HS镇调研时,该区正在搞“一带一盔”行动。该工作被纳入政法系统的综治工作,年底由政法牵头、交警对属地进行考核。于是,全镇都被动员了起来,从乡镇分管领导到包社区干部、社区干部等都定时到街头做宣传、发动、劝解工作。
十八大之后,部门工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纳入县级对乡镇的综合考核范畴。2020年的某县综合考核项分为4个大项、31个子项、109个小项和371个细项。由于分得更细了,2020年的子项、小项就相当于2011年的大项、子项,而2011年大项、子项分别是9项、42项。
具体来说,比如,2011年大党建包括组织、宣传、廉政3项工作,共6分,而2020年党委系统工作除这3项外,还包括政法综治工作、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大和政协工作、人统工青妇工作等4个子项,共计40分。乡镇重点工作中,2011年没有、2020年则有林业工作、水利工作、扶贫工作、农机工作、中小企业工作、畜牧兽医工作、文广工作、统计工作、民政工作等。而信访工作方面,2011年赴省进京访2分,到2020年则变成了单独的大项,分6个子项、24个小项,共计10分。2020年还增加了政务工作大项,分3个子项、14个小项,共计10分。这些工作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县级大部分委办局的工作,除档案馆、编办、体育局等之外,大多数部门的工作都有涉及。
2020年多出22个大项、68个子项、340个小项,这么多工作都得在100分内分担分值,即便是平均下来,每个大项的分值也只有3.2分,每个子项的分值为0.92分,每个小项的分值为0.27分。结果是,工作项目越来越多,分值越来越小,这会给考核带来以下影响:
一是考核分值一定,项目增多,分值设置空间就被压缩,设置起来就不那么从容。不可能再像2011年那样,一些工作分值设得非常高,一些工作分值非常低。因为项目太多,如果高的设置为数十分,就挤占了其他项目的分数,其他项目可能只有零点零几分的分值,再往下细分就不好分。于是在分值设置中,就必须相对均衡,这样就会拉低之前被认为是重要工作的分值。再加上能够进综合考核的,都认为自己的工作重要,不希望自己的分数太低,还会游说考核办。小项之间多数分值是在0.05~0.3分,只有个别在1分左右。如此一来,大项之间的分数就拉不开距离,小项之间、细项之间也是如此,分数就被平均化。
二是既然各项目之间的分值相差不大,项目又多,在100分之内,平均下来,大项目的分值为一两分,小项、细项的分值为零点几分,甚至零点零几分。那么,各乡镇之间的分数差距就会非常小,一般在零点几分的样子。由此,乡镇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小项、细项之间的竞争,也就是0.5分左右的竞争。因此,乡镇就必须重视每个小项的分值,争取把每个小项的分值都拿了,至少不丢(丢1个小项,名次就排后面了)。在2011年,竞争的是分值大的大项,比如经济发展,大项搞好了,分值小的就不重要。
三是许多工作可量化的少,做台账的多,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如果部门对乡镇的印象不好,就可能打低分。只要一个部门的项目打了低分,就会影响总分。
综上,因为各项考核之间的分值差距太小,项目之间拉不开距离,丢掉一项无法在另一项上找补,就使得每一项都很重要,都不能轻易丢分。加之,许多项目很难量化,考核时主观色彩较浓,乡镇也就必须重视每个部门的项目、分值。一个部门只要有1分在综合考核中,这个部门对乡镇的工作就有指挥棒,就可以指挥、督导、检查、考核乡镇。
细化考核:不能应付
2020年与2011年相比,除了增加了部门工作外,还有一个变化是每个项目都变细了。2020年的小项有109项、细项有371项。
比如,2011年的宣传工作考核,只列了大项说明,没有子项、小项,共2分。2020年的宣传工作在大项外,还有4个子项、15个小项,分别是:构建学习型机关(1.25分),含4个小项;舆论宣传(1.25分),含4个小项;文明创建(1.25分),含3个小项;文化繁荣(1.25分),含4个小项。
在综治项中,2011年的考核只有4项:(1)实有人口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1分)。按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指标值从低到高排序,第一名得1分,其后依次递减0.05分,计算得分。(2)实有人口万人命案发案率(1分)。按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指标值从低到高排序,第一名得1分,其后依次递减0.05分,计算得分。(3)实有人口万人治安案件发案率(1分)。按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指标值从低到高排序,第一名得1分,其后依次递减0.05分,计算得分。(4)基层单位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到位率(1分)。
那么,在2011年,综治项只要抓好了这三项案发率,就能得分,乡镇的综治工作就抓好了。综治其他方面出了小问题或没做到位,不影响该项工作的评分。
但是,到2020年细化评分项之后,不仅列入了7项相关工作,增加了考核项,还对每项进行了细化,并确定细化考核分值:
(四)政法综治工作(5分)
……
2.重点治乱工作(0.5分)
(1)出台重点治乱工作方案。(0.1分)
(2)形成排查机制,每季建立规范的排查台账,有专项报告。(0.15分)
(3)对排查出的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定期整治,并有记录。(0.15分)
(4)对整治的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检查验收,并有规范的验收情况报告。(0.1分)
……
在2011年的时候,乡镇在综治工作上可以说是“一俊遮百丑”或“一好百好”。而到了2020年,乡镇就要针对每一项的细化项目对标完成工作,只要每一小项或细项没做好就会被扣分,一小项或细项扣分了就会影响综治的整体工作,综治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用。这是一项不好就会影响全局的“百好才好”的逻辑。
其他工作也是如此,要么考核中有总体量化指标,要么对该项的考核说得较为笼统,一般都没有列出细化指标。比如党建工作,只要该年度做出了亮点,其他方面如材料、档案、记录等没有做到位则不影响整体得分,亮点工作就可以得高分或全得分。
指标越细化,一方面说明要做的工作越多,乡镇要付出的精力越多;另一方面将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数量是多少,非常明确,没有模糊空间,必须刚性执行。
这样,乡镇对待纳入考核的部门工作就不能只是集中做好某一项工作,总体上达到要求,笼统地做其他工作,而是必须“面面俱到”、对标完成。
在没有细化指标、总体上达标的时候,乡镇可以有自主空间,自己可以决定怎么完成综合考核项的工作内容,对工作也有自己的解释权。打造工作“亮点”就是自主性和自主表达、阐发的体现。而当工作细化后,不仅工作内容已经明确,而且如何开展工作也明确了,乡镇的自主性就较弱,必须亦步亦趋地按照上面的规定来办,否则就拿不到分值。
其他工作:未敢马虎
县域各部门都有很多工作,虽然到2020年综合考核项已经“事满为患”了,但是相对于部门要做的事情来说,还是属于少数,大量的治理事务并未被纳入综合考核之中。比如,某部门某科室的一项工作被纳入了考核,该科室的其他工作、其他科室的工作没有被纳入考核,那么,乡镇可不可以不重视没有被纳入考核的工作,或者应付未被纳入考核的工作?不能。
乡镇对待综合考核之外的工作态度仍“未敢马虎”,原因如下:
一是只要一项工作被纳入考核,就有指挥棒在手。只要有一项工作被纳入了综合考核范畴,部门就有了考核乡镇的权力,就能指挥乡镇干活。它不仅要求乡镇干好被纳入考核的这一项工作,还附带要求乡镇干好部门其他的工作,否则它就会找个理由,给被纳入考核的工作项打低分,使乡镇总分受影响。乡镇为了给部门留下好印象,让它们在考核分数上给高分、不扣分甚至加分,就必须将部门的其他工作也一并干好。
二是只要进入考核组,就有宝剑握在手。有些部门没有一项工作被纳入综合考核,但是部门业务与其他部门被纳入综合考核的工作相近,该部门也一并进入相关工作考核小组,成为考核小组成员。比如,工会的工作没有被纳入综合考核,但是工会有困难农民工帮扶工作,因此也被纳入了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帮扶考核小组;又如,农业农村局的某项工作新进了综合考核,在下文前该项工作曾征求过县妇联的意见,后来妇联也被纳入该工作考核小组,妇联主席喜上眉梢,对农业农村局局长非常感激。对于工会或妇联来说,虽然被考核的不是本部门的工作,但是它们作为考核组成员拥有对乡镇的考核权力,可以影响乡镇在被考核工作项上的分值,于是就可以给乡镇提要求,“希望”乡镇重视自己的工作。乡镇也就不敢像以前那样怠慢,对没有被纳入综合考核的部门的工作也重视起来。
三是常委部门的工作不能掉以轻心。常委部门的工作也不一定被纳入综合考核,如统战、武装等部门的工作,但是,常委们对乡镇的评价权比较大;在分管副职、乡镇主要领导的升迁中,常委们也说得上话。所以,乡镇不得不重视常委部门的工作。常委部门自己举行的年终业务总结表彰大会,不仅分管领导要参加,乡镇党委书记也会参加。名次排前面、获奖的乡镇,党委书记上台做经验交流;排名靠后、点名批评的乡镇,党委书记上台做表态发言。党委书记做表态发言,不仅令党委书记在常委心中的印象不好,而且使其在同僚面前丢脸,遭到戏谑。
四是只要分管工作排名倒数几次,书记就不提名推荐分管该工作的领导。部门的工作都由乡镇副职分管,副职工作是否得力,会影响分管工作好坏。副职分管的工作虽然没有被纳入综合考核,但他也不能让自己的工作多次排名倒数。否则,不仅每次都要上台做表态发言,而且乡镇党委书记在提拔重用干部时也不会提名推荐他。分管副职要想获得提拔重用,就得做好分管的工作。
在2011年的时候,乡镇确实可以对未被纳入综合考核的工作给予常规化治理,乃至应付某些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被纳入综合考核的工作较少,真正重要的工作才被纳入综合考核并占据较重分值,这就使得有“指挥棒”的部门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综合考核项较少,凸显了其重要性,全县领导干部就都有认知。除这些工作之外,其他工作都“不重要”,进入考核小组的单位也只会考核相关工作,不会以此为“要挟”,要求乡镇重视其他工作。乡镇副职的主要工作不是分管工作,而是乡镇中心工作。
通报排名:技术施压
“通报排名”是推动工作的利器。部门的某项工作推动,如市里妇联的某个App,要求村里的妇女都下载,这项工作到乡镇由乡镇妇联主任负责。该项工作没有被纳入县里对乡镇的综合考核范畴。县级妇联为了推动该项工作,每个星期在微信工作群里公布全县乡镇下载排名。该微信群里不仅有各乡镇妇联主任、分管妇联的副书记、县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有县级分管(联系)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微信工作群的在场性、互动性、及时性、多频率性,会给通报排名带来以下效应:
一是各乡镇妇联之间排名,激发横向竞争。各乡镇谁都不想工作落后,丢脸面。
二是乡镇党委书记在群里,排名靠后丢的是书记的脸,乡镇分管副职、妇联主任有压力,会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三是县委分管领导在群里,排名靠后会令县级分管领导印象不好,乡镇党委书记压力大,便会给乡镇分管副职施压,要求将工作搞上去。
四是通报排名的频率越高,给乡镇的工作压力就越大。时间紧,短期内提升工作表现强度大;排名次数多,一次两次排名靠后还说得过去,多次排名靠后就成了态度问题。为了不使自己排名靠后,就得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乡镇妇联主任感受到了压力,就会依葫芦画瓢给下面各村通报排名进度,给驻村干部、村负责人施压,驻村干部、村负责人就亲自到农民家里给妇女下载App。
J镇人大主席称,他分管了十几项工作,进了部门的数十个工作群,其中有上十个群乡镇党委书记在群里。只要是乡镇党委书记在工作群里的工作,党委书记就会敦促他重视。这样,他所分管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就不再有主次轻重之分了,所有的工作都成了重要工作,他都要用十分的力气去应对。其他分管领导分管的工作也是如此。
乡镇中心工作、非中心工作的推动都广泛应用了微信工作群“通报排名”的模式,效率高、效果好。该工作模式给基层治理技术赋能,提高基层干部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综上,乡镇各项工作都成为重要的工作,使得乡镇工作泛政治任务化,其基本逻辑如下:
首先,越来越多的工作被纳入综合考核,成为县级党委政府评价乡镇的指标,各项工作的分值差距较小,乡镇之间的竞争拉不开距离,使得每一分都变得很重要,乡镇要重视被纳入考核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考核项目的细化,一方面变相地增加了考核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得乡镇不能总体性地解决问题,需要重视每项细化指标,对标完成。
再次,未被纳入综合考核的工作,与被纳入考核的工作都有“比邻关系”,要么是考核工作所在部门的工作,要么是考核小组成员所在部门的工作,这些部门都是乡镇得罪不起的主。
最后,各项工作通过现代技术频繁通报进度排名,给乡镇带来持续性的竞争、脸面问题、政治压力,乡镇岂敢不重视。
综合考核成为推动全面工作的政策工具,而难以彰显乡镇之间的差距,县委书记无法用考核结果来评判干部。如此,在业务考核、综合考核之外,又新添了单项考核,一县一年有四到八项单项考核。单项考核是综合考核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考核是因为它极其重要,其结果可用于评判干部。单项考核分值高,一般来说综合考核分值也高。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