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安全生产治理:管理比执法更重要
基层安全生产管理中,管理比执法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安全生产的属地管理有合理性。虽然基层一再宣称自己在安全生产上有责无权,管理无手段,责任难落实,但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在管理中逐步改变安全生产环境,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能够使安全生产从量变向质变转变。管理是中间环节。
安全生产在管理不在执法
在HS镇调查时,镇村的生产管理人员称,他们管理安全生产就像带小孩一样,这说那说,跟和尚念经一样,天天念个不停,虽然很累,但是应该。说多了,念多了,生产者总会听进去一些,也就会加以改正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既要执法,也要管理。
执法有计划、有次数,通过下整改通知书、移交、处罚等,震慑生产者,促进安全生产制度健全完善。管理者则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隔三岔五到车间转悠,发现问题就提醒整改,不间断地宣传、教育、提醒、警示等,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基层安全生产管理中,管理比执法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安全生产的属地管理有合理性。虽然基层一再宣称自己在安全生产上有责无权,管理无手段,责任难落实,但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在管理中逐步改变安全生产环境,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能够使安全生产从量变向质变转变。管理是中间环节。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层情境
管理在安全生产中之所以很重要,与一线生产的六个情境有关。
一是小微生产者情境。HS镇钢贸市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钢贸市场之一,三四千家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工作人员普遍只有十几到二十几个人,产值不高,利润低,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难以标准化。小微企业资金、人员有限,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时间、经费用于培训,管理就不到位,应急处置更不到位——按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工厂也不可能让所有特殊岗位的人员持证上岗,因为考证需要花钱、花时间,工人自己不会出钱,需要工厂出,但工厂不愿出,就满足不了持证上岗要求。只有老板能够持证上岗,包括持有安全员证。更何况,工人有证之后成为技工,就要加工资,加不了就跳槽,老板就更不愿送工人去培训。请个高工,工厂每年要支付几十万元。如果一下子完全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做到位,这些小微企业就只能关闭。而基层通过管理,既可以像牛虻一样盯着它们,让它们“一点一点地做,一点一点地改善”,又不会让它们关门谢客。
二是发展过程情境。小微企业都是从作坊起步的,没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只能是一点一点地逐步扩大经营。某钢贸企业有19个人的规模,旁边50米远的地方就是村子,原来有几十亩的场地,刚刚又扩大了十几亩。扩大的过程中,生产场地不可能规整,就达不到安全生产的要求;许多设施按照安全生产要求配备齐全,但很快因为扩张而被废弃,造成浪费,索性就等待扩张完毕再完善,但扩张又没完没了,安全生产要求就被搁置。扩张中流动资金是稀缺的,老板会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张场地、购买新设备,而不舍得用于安全生产投入。
三是人员素质低情境。小微企业的工人大多是中年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对安全生产的知识了解不多。许多工人不习惯戴安全帽进工地;戴了安全帽也懒得系扣带,头一低帽子就掉下来了。工人们在农村大大咧咧生活习惯了,对工地的安全生产细节不注意,生产用具与生活用具混用,宿舍乱搭电线、乱设插座。要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加上工厂没有专门的安全员,只有老板能够提醒他们,但老板有老板的事忙,提醒不过来。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有权威,出现次数频繁,经常到工厂检查、督导、提醒,对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有较大助益。
四是基层熟人社会情境。乡镇安全管理人员有执法证,可授权执法。但是,他们并不轻易执法。要执法,也是有计划、有告知。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巡察。虽然街道范围内有三四千家企业,但是打交道多了,也就相熟了。各企业老板多是当地人,与社区、乡镇及区级都有关系。熟人熟事,大家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通过管理,基层可以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输入给企业,企业也予以积极配合。执法则比较刚性,对象只能是屡教不改者。
五是安全生产动态情境。安全生产不是静止的,不是达到了安全生产的要求就可以一劳永逸。安全生产的动态性决定了安全生产要重管理,要经常性地检查、自查,发现新的问题、不足,再整改。执法则是静止的,或阶段性的,只对某阶段的安全生产状态做出判断和裁决,而难以动态跟踪。比如,这一阶段安全生产达到了要求,过段时间安全生产工作一松懈,许多地方不达标,或者生产设备老化,这些动态问题就需要通过不间断的管理来解决。
六是地方经济发展情境。安全生产管理完全依靠执法,就会让多数企业关门,地方经济发展就受影响,农民工就业无着落,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安全生产管理的辩证法
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就要讲究辩证法,既要管,又不能管死。措施如下:
一是执法处罚不能太严。罚得太多,要么企业要关闭,要么企业主会疏通区市关系说情,也会带来麻烦。因为每个能开厂、开厂较长时间的人,至少在区直机关都有人脉、资源。罚款罚在适中的程度,既能罚痛他,又不至于他跳墙到处找人,还能震慑其他企业主。
二是以督促企业自查为主。无论是执法还是巡查,到企业检查出问题来,下整改通知书,一定期限后再回头看,看企业是否整改完成。没有整改、仍有问题的,要移交相关部门、要处罚。一个单位这样一往一返,要来三四次。检查的内容越多、要求整改的问题越多,管理人员的责任就越大,他们在一个企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一个乡镇三千多家企业,如果都尽量详尽地做工作,镇村两级力量进去也应付不过来。所以,在短时期内,只能检查大的方面,出大问题整改通知书,以减少检查的内容。这样,大量的内容、问题就让企业自查自纠。HS镇的安监办主任说:“我天天跑(企业),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跟他们说‘不要搞得要罚你的款’。”
三是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起来。辖区内每个企业都安装了摄像头,搭建云监管平台,通过摄像头可以发现较大的安全隐患。云监管平台有发布告警消息、实时截图、轮巡信息和日志上报等功能。人防则主要是加大巡查、宣教力度。
四是加大巡查力度。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企业,街村两级负监管责任(只要它们履职到位了,就可以“尽职免责”)。巡查有台账、有记录,既可以作为自证证明,也起到督查宣教的作用。社区有安全专干,每年上面会培训一次,五年考一次。专干带网格员巡查辖区内的企业。巡查内容主要是看制度是否执行、自查是否整改、有没有月检台账等,以及一些基本、表面的生产问题(如不戴头盔、电线乱搭裸露)。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宣教。除了上述基本事项外,镇街的工作人员的宣教内容,主要是较大的安全生产问题。
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比如CS市着力推动的“班前会”,班组长每天早上上班前半个小时召开班组会议,每天3~5分钟,主要查看员工的精神面貌,看员工是否饮酒、是否迷糊等。班前会要有台账、照片和问题记录。又如HS镇在每个工业园区设立安全生产站,由企业出人出资来监管园区内的安全生产,既加强了企业自身的管理责任,又节省了管理成本。
六是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落实。企业负责人既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人,又是企业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上有办法。企业无法为每个员工进行培训、配证,但至少企业负责人要有相应的证件:既要有安全员证,还要有各类生产上岗证。
安全生产管理要害在细节
就基层安全生产管理而言,只要出了问题,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有苗头。出了问题,表明工作没有做到位。而且安全生产的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
笔者跟着HS镇安监办主任走访了一家企业,随便一走就发现不少细节问题:液化气混用,开关没盖,电线接线混乱,电线与氧气瓶太近,职工宿舍电线外露、接了外插座,没有防风装置,安全帽没戴,安全帽没系扣,叉车驾驶员没持证上岗,气罐防倾倒装置没有,电箱破损,电箱没上锁,无警示标识,等等。
乡镇管理人员说,这些细节老板都知道,就是不整改。细节的管理需要工人注意、老板重视,要加强相关意识培养、管理和投入。而这些问题,又要经常有人在一旁提醒、宣教,基层安全管理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基层安全管理面临特殊的情境,使得管理变得特别重要。安全管理,除了安全知识、技术外,重要的是多往生产地跑,多磨企业主的耳朵。
这就是为什么安全隐患多的地方,安全管理常规化,安全事故往往少,而安全隐患少的地方,安全管理偶然化,反而容易出安全事故。
2021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