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以书中引证先后为序)
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与资源——社会学调查过程的一个反思》,《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李猛:《如何触及社会的实践生活?》,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赵树凯:《乡镇政府的应酬政治——10省(区)20乡镇调查》,《经济管理文摘》2006年第12期。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陈永正、陈家泽:《论中国乡级财政》,《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陈锡文、韩俊:《五大因素导致县乡财政危机》,《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16日。
邱泽奇:《在政府与厂商之间: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载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Andrew G.Walder,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pp.263-301.
Susan H.Whiting,Market Discipline and Rural Enterprise in China.(manuscript)in Reforming Asian Socialism:The Growth of Market Institute,edited by John McMillan and Barry Naughton(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刘世定:《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载潘乃谷、马戎主编,邱泽奇、王铭铭执行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8月号,香港中文大学,1997。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吴毅:《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读书》2004年第7期。
William Hinton,Fanshen: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NewYork:Vintage,1966).
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邓大才:《乡镇政府应该撤销》,《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3期。
徐勇:《变乡级政府为派出机构》,《决策咨询》2003年第5期。
于建嵘:《中国农村的政治危机:表现、根源和对策》,“北大在线”燕园评论,2002。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潘维:《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杨琳:《村级财务何时走出恶化深渊?——对湖北省村级财务状况的调查》,《调研世界》2001年第10期。
孙自铎:《乡村债务何时了?——对安徽省乡村债务的分析》,《调研世界》2001年第3期。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J.Scott,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吴毅:《“诱民致富”与“政府致负”》,《读书》2005年第1期。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吴毅、杨震林、王亚柯:《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海》2002年第1期。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苏力:《法律如何被信仰?》,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吴毅:《法的正义抑或情的入理》,《天涯》2004年第5期。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R.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克利福德·吉尔兹:《核心、王者和魅力:权力符号的反照》,王海龙译,载《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赵晓力:《关系/事件、行动策略和法律的叙事》,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米歇尔·福柯:《治理术》,赵晓力译,《社会理论论坛》第4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8。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王旭:《乡村中国的基层民主: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强》,《二十一世纪》1997年4月号。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
朱元鸿:《背叛、泄密、出卖:论民族志的冥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6期。
杨俊凯:《治理、摆平与抗争——湖北省陈村水事官司的故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又见吴毅主编《乡村中国评论》第1辑所刊杨俊凯同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仝志辉:《村委会选举中的乡村关系和乡村民主的治理化》,载《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荆门,2001。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刘金海:《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王平等:《地根政治:全面解剖中国土地制度》,《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楚镇水利站、司法所政治生态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又见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朱冬亮:《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方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甲午、曹颖:《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对策》,《农业经济》2005年第7期。
徐昕:《法律是否重要?——来自华南的一个民间收债案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吴毅:《无政治村庄》,《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Prasenjit Duara,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李强:《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该文是对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一文的评论),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吴毅:《催收与拖欠》,《天涯》2004年第5期。
刘健、林嵬:《县乡财政造假现象透视》,《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27期。
涂咏梅:《地方财政虚收问题及成因探析》,《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戴益民、张中彬:《财政收入“虚胖”问题透视》,《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年第2期。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赵树凯:《乡镇改革如何走出迷途?》,《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18期。
秦俊波:《乡镇撤并后农村工作有八难》,《乡镇论坛》2002年第2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
吴毅:《最后的征收》,《读书》2005年第5期。
叶长贵:《论新时期人民群众上访的特点》,《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谭用发:《群体上访人员的几种异常心理》,《决策咨询》2002年第6期。
杨明连:《从特征入手预防处置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2年第2期。
申静:《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证研究》,载郑也夫、沈原、潘绥铭编《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罗峰:《“追缴税费”与“确权确地”:土地二轮延包中的政策界线与民意冲突》,《调研世界》2005年第10期。
苏萍:《文化、经济与社会:多维度下的中国秘密社会》,《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郑卫东:《透视集体上访事件中的村民与乡村干部》,《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林僧:《上访,碰着了谁的神经?》,《乡镇论坛》2004年第10期。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载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璧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J.Van Maanen,The Moral Mix:On the Ethics of Fieldwork,in R.Emerson(ed),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3).
J.Van Maanen,Tales of the Field:On Writing Ethnograph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新:《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智识学术网,2005。
卢晖临:《迈向叙述的社会学》,《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卢晖临:《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Maurice Freedman,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63),14:1,pp.1-19.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吴毅:《农村政治研究:缘自何方,前路何在?》,《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董建辉:《政治人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李康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张厚安、徐勇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载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Table of Contents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再版说明
致谢
主要人物一览表
引子
一 迎检,迎检
中心工作与迎检
村里的“作业”
动员再动员:确保高分过关
二 不开发,政府怎么办?
林书记的规划
开发的政治学
洲头的纷争
三 要钱是孙子,无钱是羔羊
“这狗×的收税”
“税源不够,靠关系去协调”
“开的价高于亩平负担,地就得租”
四 播撒希望
重振豆乡
小藠头,大文章
谢张村也想卖地
五 周旋于商民之间
叶先生与洲头村的租地纠纷
合同也要随形势而变化
“没有硝烟的战斗”
六 媒
洲头的突破
石场风波起
临时占地中的生意经
七 “可嫌”的农民
“农民既可怜又可嫌”
种粮不如“种房”
“道上的伢们”
八 僵持
叶先生的回应
开工前的反复
断不清的土地案
九 基层的理性
“这是一种政治行为”
“诱民致富”
“扶强不扶弱”
十 又是一轮收钱时
当“讨要者”成为“被讨要者”
征收进入攻坚阶段
国、地两税提前过关
十一 了结难题
洲头纷争的补遗
叶桦事件的终结
藠头下种了
十二 利益交关
花小钱办大事
最后的征收
石场业主上京了
十三 新的年轮
突起的争地风潮
“伢们”也来凑热闹
“耗油”与“就范”
十四 未完的结局
藠头种植的喜与忧
陈同年的困窘
征地被冻结了
业主们欲罢又起
不收税干部做什么?
又到了迎检的时候
十五 幕落幕启
研究关怀与策略的自白
权力格局“错置”与官民行为“悖论”
非正式权力技术的凸显
政权建设抑或治理转型
注释
附录1 小镇调查笔记引用索引
附录2 小镇文献资料引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2、小镇文献资料引用目录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