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 舆论的脱困术:江湖恩怨法
新热点出现,新视频流出,证明舆论的转换、转移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舆论脱困术。但新的事件或事实链接点并不是你想有就有,它们的出现,毕竟要靠运气。当一个负面舆论缠身的当事人,既没有别的热点事件可以转换议题,也没有新的证据自证清白,除了束手就擒以外,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舆论实战工具“江湖恩怨法”或许能破解这种舆论困局:如果条件限制,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事件”或“新的事实”链接点,能否通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链接点,同样可以让舆论运动转弯呢?
下面我们对三个案例进行舆论复盘,分别涉及政治圈、商业圈与娱乐圈。
政治圈:台湾“王金平关说案”
2013年9月,时任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的王金平被曝为民进党党鞭柯建铭向司法部门关说,陷入舆论风暴,政治生涯岌岌可危,史称“王金平关说案”。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这就是一个是非问题。舆论质问王金平:你这样做对吗?在是非问题上,王金平无话可说。假如在美国,众议院或参议院议长就具体的案件私下打电话给司法部门,不管他说了什么,查出来就要下台。因为这就是关说司法,连暗示都不行。
是非问题的舆论战,无过错的那一方应该怎么打?很简单,用机构来打!
一个人违纪违法,应由纪检监察进行调查,司法机构组织破案,审判机关宣布判决,监狱实施惩罚。除了机构以外,任何人都不行。不仅领导不行,就是受害人也不行。一个被强奸的女孩,如果罪犯让她来判决或执行,就算该犯罪有应得,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正义。
只有机构出面,正义才有基础。对于无过错方,是非的舆论战不仅要避免当事人介入,而且应该避免所有的个人介入。具体到“王金平关说案”,马英九就算对王金平有一千个不满,一万个看不惯,都要强忍住怒火,让“有司”去处理。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黑白问题,可马英九偏偏要自己跳出来兴师问罪,大声质问:这不是“关说”,那什么是“关说”?很明显,这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马英九的本能反应,如果马英九懂得权力斗争和政治算计,他应该躲在后面,把别人当枪使。换了李登辉、陈水扁,他们的做法一定是悄悄把相关证据透露给有心人爆料。这样既打击了对手,又不至于引火烧身。
当马英九迫不及待跳出来后,“王金平关说案”顺理成章地就换了一个舆论主语,叫“马王之争”。“王金平关说案事件”的主体是嫌疑人与有关机构,舆论战是嫌疑人与机构的战争。换成“马王之争”,事件的主体就换成马英九与王金平,舆论战变成两个人的战争!
与马英九的傻乎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王金平的老辣。王放低身段,采取“尊马拥党”的策略,他始终不打马,矛头只对准特侦组,缩小打击范围。有名嘴曾经放话,说王金平会发动万人罢免马英九。但他如果采取这种硬碰硬的做法,本来有案底在身,如何打得过马英九?
王金平的“低”其实就是舆论战战法的高,他摆出无辜的姿态,将“关说”置换为“关心”,用江湖义气模糊司法议题,对马英九以德报怨,把自己的受难解读为特侦组的滥权。尽管“国民党党部”要对他开铡,但他坚称是国民党永久的党员,决不退党,从而广泛地争取党内的同情与民意的谅解。
王金平懂弱传播!
据台湾《联合报》的民调显示:67%的民众认为撤销王金平党籍的处分过重,仅有19%认为该处分恰当;虽有33%的民众认为王金平意在“关说”,但认为他只是“关心”的却占41%;马英九虽然一再强调挥泪斩王是为了捍卫司法正义,但高达66%的民众认为这是国民党党内的政治斗争,仅有19%认同马英九。王金平的舆论战术果然四两拨千斤。
台湾舆论这是怎么了?犹记一年前,台湾的民调还把“贿选”“请托关说”及“送红包”列为民众最诟病的腐败行为。为什么面对这只涉嫌请托关说的“王老虎”,马英九的棒子刚高高举起,民意却想轻轻放下?
王金平的弱传播策略巧妙地将舆论关注的链接点从是非转到恩怨,舆论开始转弯。但为什么法律的是非问题,一变成江湖的恩怨,马英九就占下风了呢?
在台湾人人皆知,王金平没有敌人,而马英九没有朋友。讲恩怨,没有朋友的马英九哪能打得赢没有敌人的王金平呢?那些得过王金平好处的人,那些被马英九“不粘锅”吃了闭门羹的人,这个时候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台湾舆论场纷纷耳语:人家王金平在马英九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出钱出力,等到马英九当选了,却被恩将仇报,惨遭落井下石!
这场舆论战的结局是:正义在握的马英九遍体鳞伤,民调下滑,把柄在身的王金平却转危为安,笑傲江湖!
商业圈:“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
2013年,农夫山泉被指产品有害物质的限量甚至宽松于自来水标准。水的质量问题,本来是一个黑白问题。尽管质疑农夫山泉的媒体不止一家,但农夫山泉最后却只单挑了《京华时报》,指其连续27天、用67个版面批评自己,“开辟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随后有爆料称,《京华时报》与某公司合作经营桶装水的销售业务。黑白问题最后演变成一家企业和一家媒体的恩恩怨怨。
无独有偶,2015年商场舆论战第一枪,打法也是“江湖恩怨法”。
2015年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剑指淘宝。四天后,淘宝官微转发“淘宝小二”的一条微博:“我们接受神一样的存在,但我们看不懂的是,屡次抽检和报告中,不同的标准和神一样的逻辑。”并点名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司长,直言“避免黑哨对市场无比重要”。
28日上午,总局披露针对阿里巴巴的“白皮书”,指出其存在五大突出问题,告诫阿里系主要高管要克服傲慢情绪。
28日下午,淘宝在官微上发表官方声明,“针对(工商总局网监司)刘××司长在监管过程中的程序失当、情绪执法的行为”,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整个事件令人吊诡的是,对淘宝发难的并非个人,而是机构。为什么淘宝要避开总局网监司这个机构,而单挑司长一个人呢?
当淘宝杠上工商总局一个司长,大戏拉开的是江湖的恩怨,还有多少人会去认真关注事件本身的是非呢?
娱乐圈:艺人文章出轨案
2014年3月28日晚20点16分,《南都娱乐周刊》主编谢晓发布了一篇微博:“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并称“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暗示周一将会有重磅消息发布。
艺人文章出轨案引发围观,众多网友纷纷在文章和姚笛的微博留言:“周一见”(《南都》为每周一出刊)。“周一见”由此成为网络热词。
艺人文章首先应对:“自己咎由自取,愿日后再不负人。”之后再@陈朝华@谢晓两位领导:“我错了,全是我一个人的错!你们都为人父母,请问何时可以结束?要玩跟我玩,别涉及任何人,我陪你!我贱命一条,陪你们到底!”情绪激动,但舆论效果一般!
厉害的是马伊琍与其父亲先后发声,其舆论脱困术堪称经典。
先说马伊琍,一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给对方留了面子,让自己形象不俗,对过去有个说法,对未来有了想象。赢得满堂喝彩!“且行且珍惜”也立即成为网络红词。
马伊琍的舆论打法叫“伤害降解法”,它出自“伤害相对论理论”。舆论的危机,往往根源于伤害,而伤害一定有受害方。舆论的降解法,首先可以做的就是降解伤害,尤其是降解最直接受害方的伤害。
外遇是有伤害的,但它最主要的是对家庭的伤害。外遇属于私生活范畴,不是公共事件。如果是公共利益事件,比如“青岛天价虾事件”,伤害的就不只是当事人,而是全体消费者,因为它挑衅了整个社会。艺人文章出轨,受伤害最大的就是马伊琍。但马伊琍宽容丈夫,寄望未来,直接把事件的伤害度大幅度下降。这一波舆论降解,至关重要。
艺人文章出轨,第二受伤的就是马伊琍的父母。欺负了女儿,老父亲是可以报复的,但马父随后发声:女婿已经认错,全家已经原谅,不想事情扩大。马父的表态,把文章外遇的伤害度降到最低限度。
可圈可点的不是马父的发声,而是他发声的方式。
马父可以向女儿发声,也可以向女婿发声,还可以向公众发声,但他选择的是向《南都娱乐周刊》两位领导—— 陈朝华和谢晓发声:“你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是要逼他们夫妇离婚,还是要为民除害吗?”“大凡中国家庭发生这种事,只要夫妻感情在,都会用息事宁人、包容的方法处理。”“我们老夫妻俩,最后请求你们放过我们家,放过我们的孩子。”
马父的这个舆论战打法非常妙,把自己与陈朝华、谢晓当成事件主角,轻松把文章、马伊琍、姚笛边缘化。更重要的是,婚外情本来也是一个黑白问题,经过马父对陈、谢二人“想干什么”的追问,是非问题变成马家和陈、谢之间的恩怨。一边是不顾当事人家庭已经谅解、宁愿往伤口撒盐也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领导,另一边是忍辱负重、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家庭幸福的老父亲。舆论支持谁?显而易见!
在是非问题上,对真相穷追不舍的媒体人,占据正义的舆论制高点。但在恩怨问题上,一个为了发行量不顾当事人家庭感受的媒体就可能被指冷血,而一下子丧失正义高地。
马家父女应对舆论战策略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事实有对错,恩怨无是非。三个案例,从政战到商战,再到娱乐圈,舆论的注意力毫不犹豫放弃了黑白,选择了恩怨。
快意恩仇是舆论江湖的主题歌。是非属于道理,道理谁不懂,谁要听你说?可是恩怨有故事,故事谁不爱听呢?
骨子里对江湖的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为什么金庸红遍整个华人圈,在欧美却不太红?欧美人很难理解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他们大多杀人如麻,按照法治社会,枪毙他们数次都没问题。这些好汉大多“是非不分”,不管是正教还是魔教,只要你救过我,就是好人,我就可以帮你杀人。这些在法律上的杀人犯,因为有情有义,成为男人的偶像、女人的最爱。
舆论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非常相似,快意恩仇往往超过是非分明。法律严格禁止动用私刑,一个坏蛋杀了某人父亲,即使他是法官,也要回避,即使他是法警,也不能让他执行死刑,这就是法律的正义。但在《基督山伯爵》中,英雄最大的理想就是向仇人复仇,给恩人报恩。无论是中国功夫还是美国大片,电影的高潮,往往就是复仇者与大坏蛋的生死对决。如果换成复仇者文质彬彬地对恶棍说:“根据当事人回避原则,我请我的同事将你绳之以法。”这样弱爆了的电影,谁看呀?
舆论的江湖规则讲的是情义,而不是黑白。当你陷入舆论漩涡的时候,将是非变成恩怨,是一种可行的舆论脱困方法;反过来,如果对方无理,试图用“是非”变成“恩怨”来脱困,你就不能傻乎乎跟到“恩怨”里,而要想办法回到“是非”上来解决。舆论这种不问是非、只爱恩仇的逻辑,很容易被人为操作,这就是舆论的特性,你没法指责它,你只能适应它、运用它,从而改变它。
也许读者会问,你这不是让我们对舆论绝望吗?不!舆论重恩仇轻是非的逻辑,并不是没有条件,没有底线。回到“成都别车事件”中,女司机的违章变道,固然让男司机修理女司机有了恩怨的理由,但男司机如果将女司机直接打死,抑或是捅刀子、脱裤子、泼硫酸,你看一看舆论又会往哪边倒。
舆论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近,有时候却很远,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远,有时候却很近,甚至它本身就是正义!
特别要强调的是,舆论的参与者必须对正义心存敬畏,读懂舆论的脱困术与江湖恩怨法并不能为所欲为,如果一意孤行不惜玩火,甚至居心叵测、不怀好意,搬起石头的结果就是砸自己的脚!
同时,善良的人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洞察舆论背后的真相与手段,不被舆论的障眼法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