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 政治人物的大戏
在现实世界里,政治人物高居权力金字塔的塔尖,但也是舆论场中最强势的弱势群体。他们处理的是人们最关心的利益分配问题,属于冲突最大、争议最多的舆论主体。弱传播理论告诉我们,金字塔尖的政治人物必须用弱传播的方式才能得到底层的认同与呼应,必须与金字塔底的弱势群体相连接,才能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政治人物是舆论场的英雄,他们不仅要面对冲突,而且要处理冲突。他们天然要遭遇压力,对抗压力。他们不能停留在思想上,必须有行动,他们的行动充满悬念,而且评价系统不仅有好坏,而且分胜负。英雄、冲突、压力、行动、悬念、结局——集全了一部大戏的标配,所以政治人物的大戏不是悲剧,就是喜剧。
本节将政治化作一场戏剧,讨论政治人物作为舆论主体的传播方式,结构的关键点分别是:序幕、开场、花絮(花边)、高潮(风雨)及退场。
节点一:政治人物的序幕
—— 写好给未来的履历
一切既往,皆为序章!说的就是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玩的都是期票。无论是选举,还是推荐,政治人物的大戏都是从拿到信任“通行证”开始的。不管是民主选举,还是大佬钦定,有权利给政治人物投票的人,都是在做政治期货,在用智商赌未来。政治人物一旦拿到通行证,就拥有了排他的权力,可以改变格局甚至历史,包括影响千百万人生活的能力。而这种信任投票,没有彩排,亦不能反悔。
很多政治人物的毕生追求就是拿到、持有这样的通行证。从初选到终选,从这个层级到更高的层级,从这个任期到下一任期,所有行动都是为这样的通行证做准备。
要拿到这样的通行证,政治人物靠的是让历史告诉未来。政治人物要靠自己的过去,换取人们对他的信任。有远大理想的政治人物一早就在准备给未来的履历表,这是对未来的一种传播。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种面向未来的传播,今天可能看不见,明天就可以看得见!现在可能没有受众,未来的受众在等着你!
每一次选举或者重大人事变动,当事人无论是众望所归还是杀出黑马,人们都会跳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他?”
我的嗜好是读履历表,一份简单的履历表可以看出:他做过谁的部下?当过谁的副手?他和哪一类文化有交集?他曾与哪位要人邂逅?人们可以从履历表中读出小说,读出诗歌,读出连续剧。
2008年台湾“大选”,谁能够代表政党出征竞选大位?民进党有无数的选项,国民党却只有一张牌,那就是马英九。论资历、论辈分、论能力、论人脉,国民党人才济济,轮不到马英九,但马英九赢他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选票。在蓝营中,不喜欢、不情愿、不服气马英九的不计其数,但遍数国民党英雄谱,只有马英九一骑绝尘,有望帮国民党夺回“政权”,其他人连门都没有。
为什么非马英九莫属?
国民党要推出候选人,必须打破国民党的两个罩门:清廉和族群。这正是2000年台湾政权轮替时,民进党使出的撒手锏,一个“反黑金”,一个“爱台湾”,民进党高举这两面旗帜,一路战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国民党这才意识到过去的“执政”并非自己的优势,反而是历史的包袱。几十年下来,在腐败的酱缸文化中,国民党官员即便不同流合污,也难以拒绝随波逐流。大家混迹其中,即便是自己屁股干净,也被熏出一身臭气。极少数有良心的国民党人才,就算“廉”可以做到,“清”却是难于上青天。
时代需要“小清新”的领袖,国民党能够站出来的只有马英九!马英九的履历如此干净,让人不得不惊叹。
马英九有廉到极致的洁癖。一名官员坚持不贪财,或许还容易做到,但连特权也不顺水推舟享受,则实属凤毛麟角。2004年,民进党市议员炮轰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交通违规,并多次由市政府代缴罚单。马英九答询说:在6年市长任内确有16次违规,除一张罚单提出申诉成功外,其他15张罚单都及时认缴认罚,自掏腰包累计上缴台币22000元。民进党透过私下渠道查证,发现市长座车的违规记录比马所说的16件多了7件,举报马有匿报之嫌,结果一仔细查证,才发现多出的7件却是前市长陈水扁的违规记录,而且统统在2000年4月28日予以“免罚”销单。
民进党“开枪”打“马”,却打到了“扁”,闹了个大乌龙。两相对比,更让人对马英九的自律叹为观止。故事的精华之处在于马英九并不是简单地认罚,他还认认真真地去申诉了几次,还成功了一次,证明马英九并不是为了作秀,不仅守法,而且维权。
当然马英九的履历也是有缺憾的,最大的硬伤就是他并非在台湾出生。在台湾,族群问题是最敏感的政治。如果说“二二八事件”是国民党在台湾的原罪,那么,作为外省人的后代且出生又不在台湾,则是马英九的“原罪”。曾经,“二二八事件”是国民党的关节炎,一到选举民进党就拿它说事,而国民党不肯、不愿也不敢直面“二二八事件”。
在外省籍国民党人士中,马英九最清楚抚平“二二八事件”创伤对国民党的意义,不回应历史的叩问,就无法获得未来。每一年的2月28日,马英九都会慰问“二二八事件”的受难者家属,年年鞠躬道歉,十几年坚持下来,马英九用他最诚恳的笨办法跨过了历史的仇恨。每一次民进党借“二二八事件”挑起族群议题,对国民党可能有效,但对马英九则没有杀伤力。
政治人物每一次的横空出世,其实都是历史的久别重逢。政治人物的履历表是写给未来的,要成为杰出的政治家,至少要从二十多岁就开始积累。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在积累,但你未必能够积累成未来需要的那一款领袖,这需要坚持,更需要判断。在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台湾的官场文化就是靠背景、靠关系、靠站队、靠权术甚至靠政绩来一俊遮百丑。像马英九违章认罚、祭奠“二二八事件”这样的履历绝对是非主流的,但国民党最后还是靠了马英九这样微不足道的坚持,一战到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多少人皓首穷经,却对接不了未来的谱系。那些在给未来写履历的人们,既要脱胎于今天的政治文化,又要造就未来需要的领袖,煮酒论英雄,得失寸心知。你准备好了吗?
节点二:政治人物的出场方式
——“爸爸去哪儿”
序幕拉开,大戏开始。
政治人物第一次出场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内容,他的舞台、他的着装、他的台词、他的同台人物……绝不应是随便的选择。政治人物一旦登上高位,他的第一次讲话、第一次出行、第一个会议议题,都有着确定的舆论指向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回顾十年前、百年前政治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我们就会发现历史埋下的种种伏笔,意味无穷。
“爸爸去哪儿”—— 政治人物第一次出行将选择哪个地点,就是观察家与媒体的热点。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大多数媒体人士分析推测,他首个出访地应该是邻国加拿大或墨西哥。但没想到,特朗普却打破惯例,首先选择前往中东地区。
其实,早在2012年,奥巴马就已经不按美国的常理出牌了。当时观察人士就纷纷猜测奥巴马连任后首次出访的国家,欧洲的可能性最高,理由是首选国家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美国的盟友,二是与美国的关系十分重要。
让专家们大跌眼镜的是,奥巴马选择的首访国家分别是泰国、缅甸、柬埔寨。在世界各国中,怎么可以绕过铁杆盟友呢?连菲律宾媒体都愤愤不平,奥巴马此行抛弃了“在亚太地区的长期战略安全盟友菲律宾”,“这在马尼拉引发了敏感的民族主义情绪”。
奥巴马是对的!他是传播天才!果然,奥巴马亲吻昂山素季的照片成为全世界无数媒体的头条,它让无数的总统照片黯然失色。想一想它蕴含的信息吧:男人与女人,黑人与亚裔,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与缅甸“国父”之女,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大国领导人与被忽略小国的反对派领袖,到处推销美国价值观的世界警察与将牢底坐穿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强者与弱者用亲吻—— 最炽热的情感表达符号,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强者必须与弱势群体相连接—— 奥巴马的东亚之行是弱传播成功的舆论经典案例。它让媒体兴奋,也让政坛不解;它让一些小国惊喜,也让某些大国不安;它赚足了眼球,也留够了话题……
政治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可等闲视之。哪一部大片导演会忽视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呢?一部影片前十分钟的主角如何登场,决定了影片的镜头节奏与叙事美学,也决定了人们有没有兴趣继续待在电影院。
如果说奥巴马的出访缅甸,是大秀美国价值观的神来之笔,那么,特朗普出访中东,则传播出美国新总统的新导向—— 问题在哪里,“爸爸”就去哪里。
政治人物选择什么样的出场方式,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舆论方向、什么样的舆论武器。他种下的舆论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
节点三:政治人物的花絮花边
—— 移花接木法
政治人物作为政治大戏的主角,就免不了与花絮、花边打交道。
政治大戏不可能天天都上演庄严的会议、艰难的谈判、生死的对决等,它有无数的空当,等待上演花絮与花边。
舆论的轻规则告诉我们,花絮与花边是民众的所爱,也是舆论场的自然选择。政治人物要亲民,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也要留意他们的喜闻乐见。
在台湾,政治人物非常重视更亲民的传播方式。马英九、连战都参加过台湾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他们知道上这样的节目会很尴尬,但那里有自己必须争取的选票,而他们传统的传播渠道并不能把声音有效地传达给这一部分受众。
政治人物要注重花絮,并不是要认同花絮的价值观,而是要让自己的价值通过花絮传递到更多的终端,以争取更多的民意。无论是连战还是马英九,不仅要争取《联合报》的读者,也要争取《康熙来了》的粉丝。
花絮不仅是拉近民意的捷径,也是处理问题举重若轻的手段。比如,国家突然出现危难,安全系数无法确认时,不应该冒可能失去国家元首的风险,第一时间将第一把手投放到最危险的地带。这是保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措施。可是危难当头,一号人物如果只是签发命令、发表讲话,总不如一线总指挥在危难现场的表现吸引眼球、打动人心、塑造形象。这个时候,一号人物的“舆论主线行为”(亲临现场)被约束不能做,那么,善用花絮就可以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吃饭!
有一次国际危机,各种制约令美国总统不能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美国总统并没有简单地签发命令,而是第一时间飞到即将派往危险地带的美国部队所在的军事基地。美国总统与即将出征的美国士兵(记住,一定不是指挥官,因为要和弱势群体相连接)一起在基地食堂排队打菜一起吃饭。“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幕打动了无数的美国民众。
这个花絮的优点在于:虽然是吃饭的花絮,但关涉重大事件,展示了领导人的决心与对士兵的温情,并且提示了所有人,一号人物才是事件的总指挥与总推动者。总统与士兵一起吃饭,是推动剧情往前发展且清楚可见的动作,有着温情而悲壮的戏剧场面,不像签发命令那样没有画面感与戏剧感。这时花絮的吃饭,就成了壮行的核心事件,是总统在第一时间内去到第一地点,做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把画面再改变一下:指挥官把士兵集合起来,领导人在列队的士兵面前做出征前的动员。这样的画面可能更加壮观,但却把领导人与士兵隔离开了,甚至“对立”起来。一个发令,一个出征,舆论传播中他们不是一路人,而领导人与士兵们一起吃饭,他就“混”在了士兵中间,他们变成了一样的人,一起吃饭所传递的情感力量,远超过在士兵面前的誓师动员。
可见花絮并不是坏事,用得好比主线传播更有力量!
政治人物的一生需要花絮,却不需要花边。不过,花絮与花边往往如影随形。政治人物一旦成为政治大戏的主角,就像歌星影星球星,很难与花边完全绝缘。
马英九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花边,他什么都没有做,就莫名卷进了一个绯闻。
2004年,刘德华的前女友喻可欣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不想结婚,却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孩。记者追问如何拥有,她说可以借精生子啊。当记者再次追问要谁的精子时,喻可欣一枪射中三个男人:“我觉得像台北市长马英九、很有学问的蔡康永,还有律师帅哥谢震武,‘品种’都很不错啊。”
三个男人数马英九最为尴尬。马英九的前新闻发言人游梓翔告诉我,当时马先生十分委屈,他坐在办公室什么都没有干,却要面对一个从天而降的花边新闻。马先生还不能公开表达内心的真实独白,不能斥责媒体无聊或者艺人口无遮拦,因为台湾是“选举”政治,喻可欣、喻可欣的粉丝及无数爱读花边新闻的人都是马英九不能忽视的选票。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三个“品种”不错的男人如何回应。
谢震武接到记者电话,听到自己被相中为“捐精”对象,他尴尬地笑了几声说:“我可不可以不要回答这个问题?”
蔡康永刚听到这个问题,愣了几秒钟,不疾不徐地说:“应该愿意,只是我要把配套措施想好再行动,包括小孩的抚养方法及应得的酬劳。”
而马英九透过新闻发言人这样回应:马英九是台北市长,喻可欣是台北市民,市民当然有权利向市长提出任何服务要求,马市长也应该尽力呼应市民的各种要求,但非常抱歉的是,台北市长承诺的为市民服务的项目中,不包括提供精子这项内容,马市长愿意改进服务,更好地服务市民……
一个无聊的花边被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当事人被尊重,媒体得到满足,围观者感到开心,而马英九的形象更加亲民而富有魅力……
游梓翔告诉我,他不能贪天之功,这个绝妙的回答是老板马先生自己的创意。
政治人物要记住,无论是花絮还是花边,都是花,用得好就可以花开富贵。怎样才能用得好?中国的古老传统给我们智慧,那就是舆论的“移花接木模式”。“花”是花絮和花边,“木”是自己的根本,也就是自己的职责、使命。比如,马英九市长把“借精”这个花边,嫁接到市长的职责—— 为市民服务,市长的使命—— 为市民排忧解难,市长的主题—— 为市民服务的项目。这样的移花接木,就让“山重水复”变成了“柳暗花明”。
这里不妨记住一首打油诗:
路边一枯树,
树上两个杈。
春来苔为叶,
冬至雪当花。
这首打油诗,前面两句属于腐朽,后面两句化腐朽为神奇。正如一个枯树可以通过青苔与雪花,变得生机盎然、美丽动人。
花絮与花边就是青苔与雪花,就看政治人物懂不懂得用了。
节点四:政治人物的高潮
—— 风雨是英雄最好的背景
政治大戏需要将政治人物塑造成英雄,而英雄最好的背景就是风雨。
贵人出行多风雨,政治生涯风雨多。没有在风雨中历练的政治人物,是没有大出息的。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1999年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当时几组“选战”候选人当中,只有时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连战能进入灾区施救。连战视察灾区时,一位农妇突然向他下跪,连战一下反应不过来,倒退了两步。这匪夷所思的倒退两步,被电视播放了出去,却使连战的选情不知“倒退”了多少个百分点。
如果为这个事件起一个评论标题,可以有三个:
《连战离台湾地区领导人,就差这两步!》
《跪下,站起来就是台湾地区领导人!》
《老妇一跪,历史改变!》
标题耸人听闻,却不无道理。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不断有人犯错。
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当时连战见到农妇突然下跪,也一把抓住农妇的手,跪在泥水里,也许整个台湾历史都会改写!
如何避免前赴后继地重蹈覆辙?政治人物要记住的是:在这场政治大戏里,表演位置与戏剧角色决定着你的剧目是悲剧还是喜剧!
● 表演位置
政治人物的位置很重要!—— 没错,我说的就是“位置”,而不是“位子”,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位子”可能更重要。
政治人物的位置,同样不可小觑,他出现的地方,就像电影主角出现的场景,有着不同的指向意义。比如《007》《碟中谍》,如果导演不安排主角到雪域、沙漠、丛林去走一走,如何凸显其英雄本色?
危难时刻,政治人物的位置尤其引人注目。一场大风暴,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超过1800人丧生。当时正在休假的小布什两天后才回到白宫,7天后才到灾区视察。飓风对美国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了800亿美元,但给反应迟钝的小布什带来的政治灾难,却难以用数字评估。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致橡树》中别具一格地表达了这样的“位置爱情观”。同样,“位置舆论学”也告诉我们,政治人物要赢得人们的拥戴和爱,请首先选择好脚下的位置。
政治人物的位置,就是政治人物的表演区。灾难来临,你还在度假,那你的表演区就是度假区。民众在灾区的表演区看不到他们想看到的人物,脑海里就不断在灾区的表演区和度假区的表演区来回切换,切换的过程就是对政治人物的舆论凌迟。
● 戏剧角色
2012年美国大选前一周,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支持率仍然不相上下,“桑迪”飓风最终把他们拉开了差距。
选战,可以有两个男主角;但抗灾,却只能有一个男一号。当飓风袭击美国东北部时,尽管互相抹黑的选举广告一直未曾停歇,但吸引人们眼球的只有一个“连续剧”—— 铺天盖地的飓风新闻。在抗灾这个剧目中,在野的罗姆尼几乎没有表演的场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奥巴马在灾难面前扮演钢铁般领袖的角色。为了不沦为毫无权威的旁观者,罗姆尼在俄亥俄州举办了一场赈灾活动,却仍被诟病有竞选集会之嫌,因为在整场活动中,现场反复出现的是他的竞选主题音乐。
风雨中的舆论舞台,最重要的不是谁在表演,而是如何表演。2005年,美国人的记忆是这样一幅画面:当全世界都意识到美国遭遇了毁灭性的灾害后,小布什才抱着他的多迪猎犬,一脸沮丧地回到华盛顿,草草发表了一个干巴巴的声明。2012年,美国人记住的是这样一张照片:在灾区,奥巴马紧紧地搂着一位妇女,它和那张奥巴马冒着大雨、表情凝重地大步穿过草坪紧急赶往白宫指挥的照片一起,经媒体扩散,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
风雨中的舆论场,激荡的是民意的风雨。“谁能恢复供电,就把票投给谁”——中年女教师特蕾莎的表白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奥巴马在回答一名记者提问时表示:“我现在不担心选举,我是担心飓风会给美国家庭、交通和经济等带来怎样的影响。”
是的,他真的不用担心,当政治人物真的担忧民众的疾苦时,他无须担心自己的前程,他已经把所有的担心留给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2012年大选,奥巴马赢在一场风雨。奥巴马赢的不是风雨,而是民意。
英雄最好的背景是风雨,诚哉斯言!
节点五:政治人物的退场
—— 背影比亮相有戏
戏剧拉开大幕,最终还是要谢幕。
政治人物意气风发登场,就一定要准备好退场。
2012年的大选,奥巴马承认准备了败选讲演稿:“你总是要做两篇讲演稿的准备,因为你不能把所有事情想当然。”人们永远也不知道奥巴马准备的败选演讲稿会说什么;同样,我们也不知道罗姆尼当选了会说什么。
投票前,自信满满的罗姆尼自称,他只准备了一个版本的演讲稿,那就是长达1118个字的获选演讲稿,但命运只给予了他发表败选演说的机会。他在演说中祝贺奥巴马总统、第一夫人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后,一一感谢了自己的竞选伙伴、太太(他称之为一生的爱人,并认为若有机会,她会是一位很棒的第一夫人)、儿子和自己的竞选团队,最后他热泪盈眶地对选民说:“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实现你们的理想,带领这个国家朝着一个不同的方向前进,但这个国家选择了另外一位领导人。所以,我与你们大家一起真诚地为他和这个伟大的国家祈祷。”
假如选举可以重来,听完两位候选人最后的演说之后,选举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如果胜选者与落选者的演讲稿只能收藏一篇,我会毫不犹豫放弃胜选者的演讲稿。这不是因为我有妇人之仁。男人不懂女人,成功的男人更不懂女人,男人总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事业上成功地打败情敌,就可以俘获美人心。但是,君不见李清照就是最好的典范,她才不稀罕刘邦那得势的帝王,让她泪流不止的只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真正吸引我的是政治人物的背影。政治人物的出场只能看出未来的指向与可能性,而他的退场才能真正看出英雄本色和缺陷。“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刘邦的出场,而“虞兮虞兮奈若何”才是项羽让千古豪杰唏嘘不已的英雄末路。
政治人物的背影,最能昭示政治人物的格局。2012年,蔡英文“竞选”落败。在败选演说上,蔡英文一句“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泄气”,让蔡英文的粉丝泪奔,但遗憾的是,蔡英文没有从一党之私的格局中超越出来。她仍然只是对着支持者喊话,她的主语仍然是“我们”:“挑战现任者本来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们没有执政的优势,我们的资源也相对困乏,尤其是在中北部,我们在基层的根源还不够,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在诉求、策略、组织、文宣等工作上,还有很多地方我们都需要加强……有一天,我们会再回来,我们不会放弃。”
蔡英文的背影虽然维持了一个政治人物应有的尊严和气度,但是她的格局与4年前同样败选的谢长廷相比,却立判高下。谢长廷的败选感言中,主语突出的不是“一党之私”的“我们”,而是台湾:“我除了会兑现对败选的一切承诺外,也将持续守护民主、守护台湾,我的生命属于台湾,舍此无处可去,这是我个人的挫折,是民主的结果,不是民主的失败。”3月22日那一晚,在支持者们痛哭失声时,谢长廷—— 这位想改变却又被历史限定,想超越却又无法和历史切割的政治人物,没有流下眼泪,甚至眼角都没有泪花闪动,“今夜,请别为我哭泣”!
谢长廷用他令人肃然的风度,为历史留下回味无穷的背影。
背影永远比亮相有戏!谁是打不死的小强?谁是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每一次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给退场的人留下无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