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沈佺期

字数:1105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独不见:此为古乐府名,属杂曲歌辞,郭茂倩《乐府解题》解释说:“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也有题名为《古意》或《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的。乔补阙即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曾任右补阙,本诗或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典出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涂壁的屋子,别本作“郁金香”。

白狼河:即今天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长安有丹凤门,故名。

谁为:别本作“谁谓”。

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古乐府《相逢行》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句,这里是指用此种丝绸织就的帷帐。

语译

那卢家少妇啊,居住在郁金香涂壁的华美房屋中,海燕飞来,双双栖息在装饰着玳瑁的房梁上。正当九月,寒冷的砧声似乎在催促树叶飘落,已经十年,她思念着远征辽阳的夫君。夫君在白狼河北啊,如今书信不通,她住在长安城南啊,只觉秋夜是如此漫长。究竟是为了什么难以相见,如此惆怅啊,是谁叫那明月映照在她的帐幔上?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写长安妇人独守空闺,思念远戍的丈夫。类似题材,在唐诗中非常普遍,但这首诗结构精巧、连缀绵密,吸收了民间歌谣特色,遣词造句亦多有可观之处,是其中的佳作,所以清人姚鼐赞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首联先写闺中情境,所居“郁金堂”,所用“玳瑁梁”,家本富贵,这是为了反衬思妇内心的哀怨——富贵人家,衣食不愁,本来没有什么可惆怅、哀伤的,而此妇独愁,唯因丈夫远戍无音信也。“玳瑁梁”上有“海燕双栖”,就此引出下文,为思妇见海燕成双,从而对照自己的孤独无靠,乃起思夫之念。

颔联写明相思,时正九月,天气渐寒,秋之可悲也,就此怀念已前赴东北边地征戍整整十年的丈夫。起句为倒装,本应“木叶堕而催寒砧”,诗人却偏要倒过来,说是捣衣声声,催促得树叶落下,秋之深矣,将重点放在“寒砧”上。九月天寒,人们开始为远行的亲人制作寒衣,因而捣衣,思妇闻捣衣声而倍思亲人,逻辑性非常清晰。

颈联更深写其悲,丈夫已经断绝了音信,他此刻境况究竟如何呢?甚至于他究竟是生是死呢?后方全都得不到消息,因此少妇的相思惆怅更浓,为此睡而难眠,觉得这寒夜如此漫长。唐人捣衣,多在夜间,故此颔联和颈联是紧密相连的,语意一以贯之,如行云流水,倾斜直下。

尾联即用《独不见》古乐府题意,并恨明月,偏偏要映照在自己的帐帷之上。人见明月而思亲,故此思亲之深时恨见明月,这是一层意,孤枕难眠,不意月光敞亮,则更使梦之不来,夜之觉长,这是第二层意。总之,如此结句,更将思妇惆怅、哀怨心境艺术性地描出,从而具备了相当浓烈的感染力。

唐诗常识

《独不见》本为七律,却又归于“乐府”标题之下,说明它的意境、词句皆从乐府诗中脱化出来,比如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句就很有两汉至南北朝民歌风味。这种以近体格式而出乐府风味的作品,乃是唐人的特产,后世虽然也有仿效的,但往往已距乐府风格稍远,便无唐人此般风韵了。


七律·乐府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