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以道治国,春风化雨

字数:2385

太上,下知有之;

这一章讲治国。当然,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国家,也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人。因为,老子所讲的这几种治国方式,其实都可以运用到家庭、单位、个人修养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好几个朝代都受到了这段文字的影响,老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会重点讲一下这一章的内容,除了从治国和修道的角度讲解之外,也会从家庭教育和管理的角度讲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太上”是最高明的智者,老子被后人称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这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所以,这句话讲的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会怎么做。

关于“下知有之”,历史上有一些分歧。很多皇帝注解《道德经》的时候,都用了“下知有之”,但也有一些版本是“不知有之”。前者指的是老百姓只知道皇帝的名字,后者是连皇帝的名字都不知道。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从境界上说,连名字都不知道,肯定比知道名字更高。

为什么历代注解《道德经》的人——尤其是朱元璋、宋徽宗、唐太宗、唐玄宗等皇帝——大多不喜欢“不知有之”,宁愿用“下知有之”呢?因为,他们非常害怕老百姓不知道他们。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不熟悉他们,不知道他们有些什么样的作为,但不能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按老子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统治者,他们还没达到最高的治国境界。

最好的统治者施行的是道治,它不一定是某种手段,或是某个政策等等,它就是大道。大家因为信仰,到了这个群体中来,你不用约束,谁都会做得很好。这就叫道治。目前,中国和印度的神话传说之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比如,佛经中有转轮圣王,这就是印度人心中最好的统治者。

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君主,或者说,有些君主的治国境界已经非常接近道治了,比如,前面说过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都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而且当官的不折腾老百姓,还废除了秦朝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包括残酷的刑罚等,让道那无形的大手支配整个国家,所以,汉朝很快就强盛起来了——这是最好的统治,但历史上不多——相反,如果汉朝当时不施行道治,皇帝老是推行暴政,那么老百姓就没法慢慢调养,汉朝根本不会恢复生机,更不会发展强盛。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无为之治,尊重老百姓、顺应自然,所以,尊崇老子思想的几个朝代都很好。汉朝有个“萧规曹随”的故事很有名。萧何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他死了,曹参继任丞相,仍然遵守他的政策,没有自己做出修改。汉惠帝很不满意,有一天就质问曹参,你怎么不办事?曹参就问汉惠帝,陛下,您觉得您比高祖皇帝如何?汉惠帝说,我不如他。曹参又问,那您觉得我比萧何如何?汉惠帝说,你也不如他。曹参就说,既然我们不如他们,他们定了那么好的政策,为什么我们不照着做呢?——这也是很多连锁企业成功的关键,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他们一旦发现了成功的案例,就立刻复制,不求创新。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这样。虽然有些人不喜欢拿来主义,但很多企业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复制、愿意复制。这其实也是无为之治的妙用之一。

在某些群体、某些政党、某些信仰者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道治的影子。

印度的甘地就推行“勿以暴力抗恶”,影响了整个印度。他的团队之中,就有明显的道治的影子。最后,他们让英国政府都不好意思了,主动退出印度,印度才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宣布独立了,这个事件当时震惊了整个世界。甘地的这种领导方式,无论在统治者中,还是在管理者中,都是最好的。他是以信念管理,以真理管理,以大爱管理。这样,人们不仅会尊重他、敬仰他、服从他,还会效仿他。后世有很多人都受了他的影响,比如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到了今天,甚至有人在研究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对付恐怖组织。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我也希望他们能成功。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团队、一个群体是以道来管理的话,即使领导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负责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也不影响整体的运作。因为,人换了,只要信念没有变,他们仍然是追求同一信念的群体,仍然生活在同一种方针、政策之下,追求同样的东西,他们就不会受到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一些南方城市,尤其是广东,我住在那里,甚至感觉不到政府,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这不是说当地政府不作为,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政府不胡乱干预,当好服务性政府。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顺应自然、顺应百姓意愿地作为,但不折腾,不用自己的东西去干扰老百姓。就是说,他们是推波助澜,而不是逆天行事。真正好的统治,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也就是超越了概念和分别心,积极地做事,它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我们这个院子里有很多桃花和杏花,突然有一天,它们全都开了,满院子都是很美的花。是谁让它们一起盛开的?是春风,是春天,是大自然,但它不会事先就告诉我:“有一天,我要让这些花一起盛开。”也不会对我说:“雪漠,你到了这里,我就让这些花都开了。”就像老子之前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做任何事都不执著结果,顺应自然规律。“万物做而不辞”,百花开了之后,大自然不会说:“桃花,你开得不够美;杏花,你不该向着这个方向开。”大自然从不评判万物,但万物依然很美。因为大自然总是默默地做事,所以,我们从来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但它时时在运作。国家也是这样,最好的政府永远不会指手画脚,他们只默默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老百姓甚至感觉不到他们,只能感觉到一种良好的风气。就像春风吹过的时候,从不叫嚣着让百花盛开,但百花自然会盛开。这就是“不知有之”。此外,大自然还是“生而不有”的,它让百花盛开,又不占有百花,让百花变成大家的,变成万物的;“为而不恃”,花开了,还开得很美,但它不会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功成而弗居”,它从来不会向我表功,说:“你到沂山来办雪漠书院,我让这么多花都开了。”或者“这是我的功劳”,从来没有。这就是老子认为的上乘之治——“太上,不知有之”,最上等的,是既做事又不执著它。

我在广东生活了六年,一直感受不到政府。除了时而有政府的朋友来看我,让我记起还有个政府之外,其他时候,我根本觉不出政府的存在。我不知道镇领导是谁,不知道市领导是谁,感受不到政府的干预,但有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找到政府,还会得到最有力的支持。比如,我注册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的时候,我自己没有去,安排一个学生去,她没什么关系,没什么背景,不认识人,也无处去找门路,但她不用太久就把事情给办成了。因为,政府是在为我们老百姓服务,无偿地为我们提供平台,只要我们愿意为社会做些事情,他们就批准。这种服务型政府多好啊!这一点是广东非常优秀的地方,非常像“不知有之”。现在,国家提倡服务型政府,就有点这个意思。在老百姓心里,政府就像春风,也像空气,没有任何的干预性,但有一种力量凝聚了人心。我们称之为大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贰以德治国,感动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