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叁刑法治国,威慑人心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这就是法治。法治是靠法律来治国,属于老子所说的第三等的统治,但还算公平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也会经常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但至少法律要求平等,法律的准绳也是平等的,它有它的规矩。所以,法治也有它的优点。正是因为施行法治,秦朝很快就兴起了,后来还统一了六国。有时,德治还不够,国家也的确需要法治。
在法治出现之前,老百姓是不懂规矩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百姓很多都不知道。商鞅变法之前,一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母亲、父亲、女儿、儿子都睡在一起,谁知道什么礼仪不礼仪?后来商鞅变法,推行了一些移风易俗的分居,慢慢地,秦国老百姓才知道了一些礼仪。
比法治再下一等的,就是刑治。法治追求公平、守规矩,刑法则纯粹是恐吓老百姓。最明显的就是白色恐怖,白色恐怖是不讲法律的,完全靠酷刑来让老百姓屈服,尤其是文字狱,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能把人处死。乾隆时代,文字狱一百三十多宗,大多是莫须有的罪名,只要皇帝觉得是就是,完全由皇帝说了算,“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恐怖的酷刑,像车裂、凌迟、炮烙之刑……吕后在刘邦死后对付戚夫人,也用了一种非常恐怖的酷刑——人彘,不但砍去戚夫人的四肢,还将戚夫人的喉咙毒哑,耳朵灌聋,眼睛剜出来,毛发都拔掉,脸也划花,然后把她扔在厕所里,派人照顾她饮食,还叫自己的儿子去看。结果,她儿子看到母亲不但毒死戚夫人的儿子,还对戚夫人做出了这种事,就无心朝政、连命都不想要了,没多久就死去了。武则天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用的也是人彘之刑,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之中,她还使用酷吏、小人不择手段地收拾政敌、对手。还有朱元璋,他对贪官的刑罚也是令人发指,只要你贪污五十两银子,县官就会把你的人皮剥下来,用草填进去,挂到县衙大堂上示众。非常恐怖。
翻开中国史书,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超越法律规范的东西,其目的,都是让人害怕,不敢做出一丝半点对皇帝不利的事情。这就是“畏之”。
大家都听过“苛政猛于虎”的说法,它背后也有一个故事:孔子和子路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妇女跪在坟墓前哭泣,孔子就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告诉孔子,此处猛虎为患,自己的老公和儿子都叫老虎给吃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走啊?那女人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没有苛政啊。可见,古代的苛政比老虎还要可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
到了这种程度,百姓私底下肯定不只“畏之”,还会“辱之”,也就是虽然惧怕他,但心里非常痛恨他,夏桀、商纣、周幽王,都是被百姓辱骂的对象。百姓为什么骂他们呢?因为他们过于残害老百姓。当全天下都开始辱骂统治者、辱骂官府的时候,天下就该大乱了。
所以,老子非常了不起,短短的几句话,不足二十个字,就把中国的历史变迁给概括了:“太上,不知有之”,得道明君统治时期,但很少出现;“次之,亲之誉之”,最好的朝代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期;“其次,畏之”,法治、刑法出现了;“其次,辱之”,最后百姓们忍无可忍,天下大乱,因为老百姓对朝廷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觉得这个朝廷肯定不会变好,失望透顶了。这标志着国家诚信的丧失。诚信是国家的道德底线,假如诚信丧失,不可信任,这个国家就失去底线了。随之而来就是暴乱。
清政府进行了那么多次大屠杀,为消灭反清思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怎么压都压不住老百姓,到最后失去民心的时候,总会出现让他们崩溃的力量。
所以,真正高明的统治者、管理者不会折腾老百姓,他会从容、自在、悠闲地等待树木的成长,他不会拔苗助长,不会随便发号施令。团队、家庭中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女人总是折腾来折腾去,人们就会骂她妖精、狐狸精,整个家就给败掉了。什么都怕折腾。所以,做任何事,都要顺其自然,不要折腾。等事情成功之后,老百姓还会说:“我本来就是这样。”
这也是道,是万物运作的规律。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对统治层次的表述,描述了大道,以及不合大道的种种现象,他的目的就在于说出真理对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性。真正的最高明的官吏,永远是靠真理和文化本身影响整个国家、影响整个群体,而不是人为地干预道的规律。不管谁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改变道,不可能改变万物运作的规律。这个万物,既包括人,也包括团体,包括群体,包括民族和国家。要让事物良性发展、良性循环,就要顺应自然规律,一切事物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急功近利,想要通过一种人为的手段得到某个结果,于是斗来斗去、折腾来折腾去的话,就有可能会破坏事物的规律,加速事物的衰败,让它提前进入“坏空”的阶段。无论是人、家庭、团体、群体、民族还是国家,都是这样。
所以,老子一直提倡无为而治。这种看似消极的方式,其实是最高明的,它是一种顺水推舟,让小船走得更快、走得更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