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贰以德治国,感动民心
其次,亲之誉之;
道治除了强调德行之外,还要求统治者完全消解自己,有一颗公心,但德治不用这样,德治只强调统治者、管理人才的德行。所以,德治比道治次一等。
汉代之前一直很重视德行,汉武帝时期有个举孝廉的政策,大家可以推举当地品行最好的人当孝廉。后来曹操出现,这个规矩才被打破。因为他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华,就能当官,不管你德不德的。所以,曹操身边猛将如云、谋臣如云、人才非常多。
刘备跟他不一样,刘备非常强调德,所以,刘备身边有人才,但刘备也得到了“人和”。所谓“人和”,就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意思。
刘备有很多感人的行为。最让我感动的是,关羽和张飞死后,他带上全国七十万大军为兄弟报仇。他的行为其实很愚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显得非常滑稽,报仇也报得很失败。但他明知这样是报不了仇的,却偏偏要这么做。为什么?因为,他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时候,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为了守住这个诺言,也要出兵东吴。兵败之后,他到了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临终向诸葛亮托孤,说:“你如果觉得刘禅还行,你就辅佐刘禅;如果你觉得刘禅不行,你就自己主持大局。结果,诸葛亮流着泪说自己会至死尽忠、辅佐刘禅。”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这里面的兄弟情,在整个中国历史里面,也没有太多。中国历史中充满了争权夺利的血腥,为了财富、为了帝位,亲兄弟都可以相残,但刘备为了兄弟之谊,宁愿牺牲国家,牺牲生命,单凭这一点,他就让人非常敬佩。他也许不是一个很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因为他感情用事,最终也确实失败了,但,正是他的失败,让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成了一个真正讲义气的人,而不是伪君子。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人也许会有另一种看法,对刘备也会有另一种评价,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他对兄弟的这点情分都让人觉得非常温暖。所以,刘备是重德的,他治理国家靠的也是德行。他的臣子对他非常忠心,同样是因为他的德行。
用福利性的东西管理国家也是德治。这一点西方国家做得很好。比如加拿大,加拿大的慈善事业很发达。加拿大有很多慈善家,他们老是把自己的很多收益都捐献给慈善机构,让老百姓能体面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想移民加拿大是有道理的。大家都想移民加拿大,就是“亲”;大家都夸加拿大,就是“誉”。
比德治再差一点的,是礼治。所谓礼治,就是靠礼乐制度来治理国家,用礼仪和艺术来熏陶百姓。在礼治的时代,什么等级享受什么样的歌舞、礼仪,国家都有明确规定;如果不按规定,就是违反国家的法律。周王朝就是典型的礼治。《史记》中说过,周文王很受诸侯王的尊重,有一次,虞国和芮国闹纠纷闹得一塌糊涂,就一起到周国请周文王评判,结果一进周地,发现人家的老百姓相互谦让,长幼有礼,就非常惭愧地礼让回国了。这就是礼乐制度熏陶老百姓的一个典型例子。孔子非常推崇周礼,儒家也非常推崇周礼。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周王朝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诸侯王老是做不合礼乐制度的事情,连士大夫都可以不听诸侯王的话,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战乱不断,因此才有秦朝的出现。
我们前面讲过电影《百鸟朝凤》,它讲的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故事。过去,唢呐一直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死时才能享有“百鸟朝凤”,一般的有钱人、达官贵人都不行。后来,时代慢慢地变了,这种礼乐制度就消失了。人们不再重视唢呐,有些唢呐艺人没钱吃饭,就吹着“百鸟朝凤”在街上讨饭吃。这说明,礼乐制度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它已经慢慢地消亡了,甚至从人心之中彻底消失了。
但“亲之誉之”中强调的德治和礼治,至今仍然是人们所提倡的。我们也一直提倡以德治国,提了很多年。不过,想要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单纯地德治还不够,还需要法治。
法治就是老子所说的第三等的统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