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除掉嗜好,忘记身体

字数:2676

老子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本源”。回归本源,就是去除生命中多余的色彩,让生命中只有它本来的颜色。这跟大手印非常相似。

为什么佛道两家都反对多余的东西呢?什么是多余的东西呢?怎么分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追求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让自己“合道”,也就是与道相合,进入老子所说的、“无”的境界。

因为,你追求道以外的东西时,哪怕只是一种做事的技巧,或是一种你随喜的德行,只要稍不注意,也容易背离大道。因为,人心非常微妙,少了一点点观察和警觉,就容易从学习变成作秀、表演,就算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是一种虚伪的东西。因为,你下意识地希望自己如何如何,然后在行为上这么做,却不一定代表你的心就是那样。如果你的心不是那样,你却做成那样,让自己觉得开心,让自己觉得欣慰,让自己觉得满足,那么对你的觉悟、对你的生命本质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做任何事,只要动摇了智慧的本体,忘掉了事物虚幻的本质,去追求或塑造一种永恒的假象,就会背离大道。大道就是无常,就是变化,就是万事万物不能执著的本性。与真理相合,就是不执著地活着,不刻意地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不去迎合任何标签,不让自己更符合某种标准,只是自然地做,无为地做,让心静下来,让紧张的心放松,让封闭的心打开,去感受一种一体无别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真理,永远是远离各种人为倡导的。我们的表达,也不是为了控制一个鲜活的生命,把他塑造成我们认可的样子,而仅仅是说清楚一个事实。因为少了控制,所以可以不计较结果,没有了计较,人就是自由的,逍遥的。

嵇康痛苦在哪里呢?他想做事的时候,却发现当时的官场容不下他,他在那个地方也做不了事,而且,他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当他回归到大自然,享受道法自然的那点惬意时,写一点想写、该写的东西时,他就会觉得幸福。

我也不会勉强自己、让自己变得不自由,如果一个所在想要裹挟我,我就远离它。我和嵇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愿意、也能遵循世间法的规则,我不会做孤标独立的事情,不会挑战世俗的道德,但我心灵的本体从不动摇。不管我在做什么,不管我在哪个圈子里,我的心都属于我自己,不属于那个圈子本身。在这个心态下,我再去做自己愿做的事情。但我不是想要成功,而只是在玩。注意,这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认真地做事,尊重规则,但不在乎结果,尽情享受那个过程,在那个过程中让自己自然地成长。这时,很多“事技”就自然具备了,不用故意去追求,也不用故意去培养。它是智慧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的妙用。

所以,“无欲观妙”“守中成大拙”,当你消除了心里的欲望,观察智慧中出现的美妙的破执境界,守住心里最本真的东西时,你看起来就是非常愚笨的。因为,你不在乎很多东西,你不需要拥有某种外现,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认可。过去能伤害你的所有东西,都不再拥有伤害你的力量。因为你不在乎。

有人说,不在乎不是逃避吗?不是的,不在乎只是不需要执著了。它出现了也很好,我接受它;它不出现也很好,我同样接受。要知道,人的生命是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很难改变,你再怎么在乎、再怎么折腾都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除非你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你的心,那么你命运的密码也会改变。有一本书叫《了凡四训》,它讲的正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经历。不过,这个人不是通过修道改变命运,而是通过积善成德改变命运的。

所以,修道、修仙的人不去争,他们注重“恬淡虚无”“愉悦自然”,甚至要把所有的嗜好都除掉。

什么叫嗜好?当一种东西影响你心灵的稳定和平静时,就叫嗜好;喜欢酒的人,喝酒和不喝酒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嗜好;过去,我抽烟和不抽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烟也曾经是我的嗜好。当我发现自己依赖抽烟的时候,我就戒掉它,否则,它就会干扰我的自由。有些人没有吸毒之前,其实是很好的人,很老实,人不错,但吸毒之后,人整个就变掉了,变得暴力、没有底线、残酷,还会不由自主地把整个家庭拖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毒品对生命的干扰。欲望跟毒品的性质是一样的,欲望也会让人变质,让人变得糟糕,让人伤害别人。所以,嗜好和欲望,都要戒掉。

过去,释迦牟尼专门定了戒律,不让比丘在同一棵树下逗留三天以上。为什么?因为,他一旦待了三天以上,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地方”,对它产生了依赖感。如果别人来了,他还会觉得“你怎么能占我的地方”?所以,我也会经常变地方,过去待在武威,后来到了岭南,再后来又到了山东。对一些志愿者,我也要求他们这样。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得太长,经常变化一下,破除对那个地方、那种状态、那个人群的执著,接触更多的人。

当你破除了外界对你的吸引,也就是戒掉了嗜好之后,就要内视。道家专门有一种“内视反听”的修法,不被外面的声音迷惑,收回涣散的心神,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地,你的心就会变得干干净净、空空荡荡,你的神智就会非常清明,自然会俱足智慧。

你也可以闭上眼睛,不看太多的东西。我就喜欢闭着眼睛。很累的时候,我如果闭一下眼睛,就一下子不累了。因为闭目可以养神。“心不外驰,神不外溢”“心活而神死,心死而神活”“神足不思睡,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欲”。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它们的意思是,当你不贪这些东西的时候,说明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已经圆满了。

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除了特殊因缘之外,一般用减法,不要太贪。青岛文化论坛的开办,就属于一种特殊因缘。我一直没有督促过这个论坛的进展,表面上从来都是消极被动的,因为我怕给人带来麻烦,所以一直只是随顺因缘。但我不去着力地执著,不去积极地制订计划,不去积极地促成这件事,它仍然因缘俱足了。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条件齐全了,自然就会出现,不要拔苗助长。树苗和庄稼的成长都需要时间,需要条件,急不来的。所以,很多时候,随顺因缘,静心等待,就是最好的态度。这就是老子哲学的特点。

静心等待的意思是,做事要冷静,不要太喧哗,要沉寂一些,安静一些,恬淡一些,不要太猛烈,不要太激烈,不要来势汹汹。过去,人们修道时喜欢弹琴,为的主要就是收回自己的心。书法和绘画也有这个效果,你喜欢什么,就可以随缘地借助什么来调心,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些。

当你的心情恬淡愉悦、心里没有太多的东西时,气自然就足了。从早上八点到十一点之间,除了几个瞬间,我一般感觉不到身体,也感觉不到累和不累。我的身体就像一团气,它没有肉身的那种粗重。最早出现这种状态的时候,我觉得很恐惧,那时我在北京的街头跑步。跑了很久,我都感觉不到身体。当然,不跑的时候,我也感觉不到身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进入了破执的境界,已经不执著身体了。当你不执著身体的时候,你的身体就消失了。

我在岭南的时候,一到夏天,他们就说很热。他们不说我还不觉得,他们一说,我才觉出很热。为什么?因为,我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是个清凉的世界。心是清凉的,身也清凉的。没有执著的时候,你的气就自然出来了,你跟大自然是一体的,大自然热你也热,大自然冷你也冷,这也是和光同尘,非常和谐。出现这种情况,就叫正气。正气出来了,充满了整个法界。

我专门为《道德经》写了一首偈子,里面有句话是“正气弥六合”。六合是前后上下左右,代表了空间。“正气弥六合”,就是你的正气充满了整个空间,你的正气和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不要过于执著身体的觉受,训练到一定程度就好了。

同样,我们也不要过于执著世界给我们什么,只管让自己的心回归自然,变得质朴快乐。哪怕学了一点东西,也要通过实践来吸收它,不要让它变成概念和分别心,污染你心灵的干净。

做到这些,你也就做到了老子这一章所说的道理。


柒清心寡欲,排出胎毒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