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1389

重译本书的目的,既是为给国人介绍这本经过6次丰富和完善的史学名著,也是为缅怀刚刚仙逝的著名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len Stavros Stavrianos)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今年3月23日辞世,享年91岁,他生前就被公认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之一。他191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是希腊人的后裔,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史学士,并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毕生致力于两大事业:第一件事是教学。他大学毕业后即在昆士大学(Queens University)执教,从1946年起就任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退休后,他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担任了18年兼职教授,到1992年才完全停止教学。他和麦克尼尔(William H.MeNeill)一起被誉为“开创美国世界史教学的两个加拿大人”。

第二件事是治学。他一生研究成果斐然,共有18部著作,其中最突出的有:《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Lifelines from our Past)、《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Bal.kans Sinee 1453)、《1500年前的人类的史诗》(The Epic of Man to 1500:ACollection Of Readings)、《现代人的史诗》(The Epic Of Modem Man:A Collection ofReading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Global Rift)等。他的观点和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本人也因此而于1951年荣获古根海姆奖、1953年获福特杰出教师奖、1967年获洛克菲勒基金奖。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学术上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鲜明地体现了他一生研究世界史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二是必须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统二的整体。他认为,理解今日社会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以全球的视角解读人类历史。因此,本书的整体性和现实性非常突出。每一个历史事件和现象在书中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都被恰如其分地置于一个统的历史坐标之中进行分析,它们对现今世界的影响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另外,正如程亚文先生在《读罗素<中国问题>》一书中所言及的:“在胆敢抛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有良心’的西方学者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无疑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曾以如椽巨笔,向人们全面描述了西方文明自十五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兴起之后对非西方文明的征服历程,证明了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以及后来的新殖民主义已使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并按经济关系划分出了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两个部分,中心与边缘、统治与被统治、依附与被依附,是第一世界(西方文明)与第三世界(非西方文明)几百年来国际关系的事实。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是一种弱肉强食、非常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本书跳出了西方史学著作中常有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窠臼,持论较为公允,且作者在史料真实性的考证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史实可信度高,是一部难得的史学名著。因此,本书于1970年首度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籍,被译成多种文字,行销全球。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对本书也格外垂青,在首印后的30年中,6度对本书进行完善,直至1999年修订的最后一版,也就是目前我们翻译的这个版本。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对本书进行丰富、精炼、更新、变革既体现在本书的篇章结构上,也体现在栏目设置、史实增删、论点更新,甚至还体现在插图的改进上。如果大家曾读过本书的上海社科版的话,相信大家再阅读本书仍能感到受益匪浅,也能在书中处处感受到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完善本书时的苦心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我们也要感谢吴象婴、梁赤民先生,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1982年版中许多翻译精当之处,至今让人有难改一字的叹服。我们这次的翻译,可以说是站在吴、梁两位先生的肩上完成的,我们要再次向两位先生致谢。

本书的译校和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帮助,我们愿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前四部分主要由王昶、徐正源翻译,后四部分主要由董书慧译成,鲁心茵、尹明明、侯艳萍、了志勇、蒋周腾、梁宇、晋朝华、晋朝启、杨景百、丁虹艳、罗旭辉、张颖、左广、章志煜也参与了本书正文、插图和地图的翻译。囿于我们水平的有限,译文中乖谬之处定然不少。

敬请读者批评雅正,并将意见反馈我们,以便我们今后加以改正。

译者

2004年12月21日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