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的神父

字数:1124

在走向笛卡儿途中,让我们作最后一次的停留,以思索一个天主教神父复兴伊壁鸠鲁物质主义的秘密。这位希腊的享乐哲学家,他的名字数世纪来一直是“无神论者”的同义语,现在却在人们普遍不喜欢亚里士多德声中,被一个虔诚的、无懈可击的教士推崇,且这位教士竟是因四旬斋过度绝食而死的素食主义者,这未尝不可以显示欧洲的心灵发展。

伽桑迪是普罗旺斯(Provence)境内迪涅(Digne)附近一位农夫的儿子。他具有十分敏锐、热切的心灵,因此16岁就被聘为爱克斯大学(Aix)的“修辞学”(文学)教师,25岁成为爱克斯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加入圣职,成为教士及大教堂的首长。那时他早已完成了一本激烈的《似是而非理论练习》的书,反对亚里士多德。他听从朋友的劝告烧了其中大部分,但是他在1624年出版的其余部分支持哥白尼天文说、卢克莱修的原子论以及伊壁鸠鲁的道德哲学。这已是殉道的活请帖了。但是伽桑迪是一个非常温和的青年,行为审慎,按时崇拜上帝,因此似乎没有人想到要烧死他。他终身传授“两种真理”的学说——在哲学中明显地由理性驱成的结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宗教上,人应该追随正统信仰及仪式,做教会的服从子弟。伽桑迪自己便奉行着这个理论。

他接受笛卡儿的朋友梅赛纳的邀请,提出对笛卡儿哲学的有力反驳。这个我们且搁置不谈。1645年他接受巴黎皇家学院的数学教席,但是不久就得了肺病,回到迪涅晴朗的气候中。他在那儿写成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关于伊壁鸠鲁的:《生、死与享乐主义》(De vita,moribus,et doctrina Epicuri,1647年)、《生死与快乐》(De vita,moribus,et placitis Epicuri,1649年)以及一本1600页的《综论伊壁鸠鲁哲学》(1649年)。

伽桑迪一面继续肯定他的天主教信仰,一面向阅读拉丁文的世界阐述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哲学——物质主义、原子说以及快乐是合理的。上帝是万物的“初因”,但是经过这最初的推力之后,一切事物都随着它自己固有的力量和法则进行。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感官,因此具有个别的本质。“一般概念”是思想有用的工具,却没有客观的相关性。灵魂无疑是非物质的、不死的,但是似乎必须依靠着身体,而记忆显然是脑子的作用。感官的快乐如果审慎适度就并非不道德,但是最可信赖的快乐还是心灵方面的,例如数学就可令人感到一阵欢愉。伽桑迪自己当然也是个享乐主义者而不是享乐者。也就是说,他接受伊壁鸠鲁哲学,但是却不是纵情感官享乐的人,相反,他过着极有节制的生活。他在一次过长的斋戒之后发高烧,被医生放血治疗13次,终于回生乏术(1655年)。

莫里哀和西拉诺·伯格拉克(Cyrano de Bergerac)也是他在巴黎的门徒之一;丰特内勒、圣埃夫蒙德(Saint-Evremond)和尼农·朗克洛接受他的哲学而没有接受他的神学;霍布斯与他谈话而获益匪浅;约翰·洛克可能曾通过伽桑迪的学生和洛克的朋友弗朗索瓦·伯尼尔(Francois Bernier),而得到感觉心理学的部分原则,伯尼尔曾在1678年出版了《伽桑迪哲学概要》一书。牛顿喜爱伽桑迪的原子说甚于笛卡儿的微粒论,曾在这位普罗旺斯神父的学说中找到万有引力的暗示。在18世纪中,伽桑迪潜伏的物质主义以及他之强调科学和经验,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及笛卡儿的形而上学相抗衡,使他在哲学方面的影响远超过除笛卡儿以外的任何法国思想家。那么,是什么因素使笛卡儿在整个世纪中始终是近代哲学深渊的源头呢?


·格劳秀斯(1583—1645)笛卡儿(1596—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