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伊斯兰大商业圈中复苏的世界地图
巴格达的翻译
世界史中不断地重复着文明的兴盛和衰亡,每一个成为文明舞台的地域,都会伴随着文明势力的消长而产生地理性的收缩与膨胀。在社会的膨胀期,人类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生活圈之外的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随着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地中海的海上交通逐渐衰落,“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也失去了其曾经的价值。地中海周边,特别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人纷纷将目光转向内陆地区。到了中世纪,因为宗教性的世界地图大行其道,“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几乎完全被人们所遗忘。但是,“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却在另外的地方得到了新生,那就是阿拔斯帝国(750—1258)的首都巴格达。建于波斯湾深处的新都巴格达扩大了帝国在东方的商业圈,在9世纪,巴格达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圈的中心,是拥有150万人的世界第一大城市。
伊斯兰商人不仅复活了印度洋与地中海的贸易,还将新的印度洋交易圈扩大到东至中国、南至马达加斯加岛与莫桑比克海峡的庞大区域。阿拉伯帆船宣告了伊斯兰商人在亚细亚广阔的季风海域展开的大交易时代终于到来。对于范围如此广阔的贸易来说,一张涵盖欧亚大陆的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自从8世纪以来,《地理学》就在巴格达的“智慧馆”中被逐渐翻译为阿拉伯语。所谓“智慧馆”,是模仿萨珊波斯王朝的制度组建的机关,主要工作是将各个文明的文献系统化地翻译为阿拉伯语。
将诸多希腊语文献翻译为阿拉伯语的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对“世界地图”有很浓厚的兴趣,甚至命令手下的学者们计算出经度1°之间的距离。当时计算得出经度1°之间的距离约为113千米,这个数值基本正确。代数学“algebra”的语源就是意味着“数字的再组合”的阿拉伯语,由此可见伊斯兰世界对数学和天文学等学问有着很高的造诣。
关于将古代的亚历山大港商业圈进一步扩大的巴格达商业圈,我们可以通过以8—9世纪的巴格达为原型创作的《一千零一夜故事》来进行想象。在这本书中,关于阿拔斯帝国最鼎盛时期的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统治下的繁荣是这样描述的:“哈伦·拉希德的圣名与荣耀传遍中亚的山脉与北欧的森林,还有从马格里布(北非)以及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到支那与鞑靼(游牧世界)的边境。”
揭开神秘面纱的亚细亚海洋
使伊斯兰帝国的商业圈得到扩大的最大功臣,就是由“阿拉伯帆船”展开的海上交易。位于波斯湾深处的巴格达成为大交易圈的中心之后,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季风海域进行的以阿拉伯帆船为交通工具的交易越发活跃,特别是对由通往中国的定期航线所连接的诸多海域之间的理解逐渐加深。“海上的道路”也向东方大幅延伸。
出生于10世纪的巴格达地理学家雅库比,综合伊斯兰世界的航海日志和海图,将波斯湾到中国南部的海域分为7个部分。从海域的范围来看,当时已经发现了印度洋与南海。
1.海域狭长,拥有众多珍珠采集场的法尔斯海(波斯湾)
2.海面宽广,必须依赖星座辨别方位的拉尔威海(阿拉伯海)
3.拥有盛产珠宝、钻石等珍宝的萨兰迪布岛(锡兰岛)的哈尔坎德海(孟加拉湾)
4.海面狭长,风势强劲,难以航行的卡拉海(马拉卡海峡)
5.海域极为宽广,盛产珍稀宝物的萨拉希德海(南海)
6.海面上经常下雨的坤多兰海(越南南部的海域)
7.应该被称为中国海的桑海(涨海的音译,现在的北部湾)
就这样,在阿拔斯帝国时期,“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模糊不清的亚细亚海域被逐渐明确下来,海图的信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海,全都得到了清晰的认识。
虽然随着海域的扩大,巴格达也相应地对托勒密的《地理学》进行了数次阿拉伯语翻译,但留存于世的只有出生于中亚地区的数学家、地理学家阿尔·花剌子模(约780—约850)根据托勒密的著作改编的经纬度集《大地形状》。花剌子模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追加了穆斯林船员和商人的航海日志、海图以及地理知识,并且将原本向东延伸的“未知的南方大陆”(非洲南部)从东亚地区分离出来,将过去被看作内海的印度洋重新定位为外海。阿拔斯帝国的伊斯兰商人将航线一直延长到唐朝的广州,并且开辟了从中国沿岸北上的航线。
由于9世纪开辟了定期航线,很多伊斯兰商人开始在广州的外国人居住区(蕃坊)定居下来,还修建了一座被称为怀圣寺的清真寺。根据阿拉伯方面的记载,唐朝末年黄巢(?—884)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广州之时,杀害了共计12万名伊斯兰教徒与琐罗亚斯德教徒,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移居中国的伊斯兰商人数量之多。
揭开神秘面纱的亚细亚海洋(雅库比划分的7个海域)
阿拔斯帝国的第15任哈里发穆尔台米德(870—892年在位)手下的邮政、情报长官伊本·胡尔达兹比赫(820—912)创作了著名的《道里邦国志》,详细记述了以帝都巴格达为中心的道路网和930个宿驿,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网,以及从波斯湾的巴士拉到中国广州的航线。在这本书中,胡尔达兹比赫还提到了在支那(中国)的前方是盛产黄金的“瓦库瓦库(倭国)”,支那的大贸易港“坎茨(扬州)”的前方是“新罗”。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提到印度洋、南海和东海的广阔海域时,推算出从红海到最东端的瓦库瓦库的距离大约是4万5千法尔沙赫(约28 080千米)。由此可见,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模糊不清的厄立特里亚海的全貌,终于得到了相对准确的认识。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与马斯乌迪
生活在巴格达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之所以能够得到丰富的海域信息,完全得益于帝国发达的信息网络,来源则是船员和商人们的商业信息、航海日志以及海图。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对活跃在伊斯兰商圈中的犹太国际商人(Radhaniyyah,使用拉丁语的地中海沿岸的犹太商人)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易活动是这样描述的:
掌握阿拉伯语、波斯语、拉丁语、法兰克语、安达卢西亚语、斯拉夫语的犹太国际商人,购入男女奴隶、毛皮、皮革、黑貂、宝剑等商品,从地中海的法恩哈(法兰克王国的费兰杰)出发,横跨地中海抵达尼罗河口附近的法拉马,然后将商品从陆路运抵红海的港口库尔姆兹(亚喀巴湾对面的海港),经由红海的加尔和吉达,将商品运往信德(印度河周边地区)、印度和中国。然后他们从中国购入麝香、沉香、樟脑、肉桂等商品,沿原路返回法拉马,再出发前往地中海,在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和法兰克王国等地将商品卖出。有时,他们也会从法兰克前往地中海抵达叙利亚的安条克,然后走陆路经过3个驿站抵达加比亚,接着经由幼发拉底河的航行抵达巴格达。还可以通过底格里斯河航行抵达乌布拉港,然后前往阿曼、信德、印度以及中国。这些道路之间都是相互连通的。
除此之外,胡尔达兹比赫还提到了经由马格里布(北非)、埃及,抵达西奈半岛,经由大马士革、库法、巴格达、巴士拉,抵达中国的交易路线,以及从拜占庭帝国到斯拉夫人的国家,横跨里海抵达巴尔福,经由“面向河流的土地”(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粟特地区)抵达中国的交易路线。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巴格达集中了诸多前往中国的陆路与“海上航线”的信息。胡尔达兹比赫正是以根据“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认识的世界为基础,创作了《道里邦国志》。
在学者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在伊斯兰的商业圈中来回旅行,基于自己亲历的航海见闻对世界进行描绘。出生于巴格达的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马斯乌迪(896—955)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印度洋、红海、里海以及地中海上航行,亲自抵达过爪哇、斯里兰卡、波斯、亚美尼亚、阿拉伯、叙利亚、埃及、印度河、印度西海岸、桑给巴尔等地区,并且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了内容涵盖从中国到地中海广大范围的百科全书《时代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大部分已经佚失,只有对其内容进行概括的《黄金草原与宝石矿》留存于世。关于马斯乌迪的旅行,很多人认为是与贸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马斯乌迪被认为是“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不过他也是以托勒密的《地理学》和世界地图作为其认识世界的基础。
伊本·豪卡尔的世界全图
10世纪中期出生于巴格达的地理学家伊本·豪卡尔(生卒年不详)描绘的“世界全图”,表明以地中海和厄立特里亚海两大内海为中心描绘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与《古兰经》的两大海洋说完美地结合并且被伊斯兰世界所接受。伊本·豪卡尔也是一名伟大的旅行家,他曾经前往过北非、西班牙、西苏丹、埃及、西亚、中亚、印度等地。
这张地图继承了伊斯兰世界地图的传统,将南方放在了上面,根据《古兰经》中的天启“为了不让甜海和咸海相互混合,神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道墙壁”,这张地图非常抽象地以位于地图中央的大陆将海洋一分为二。这张地图在海洋与陆地的配置上和“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基本相同,只有对印度洋的描述不一样,在伊本·豪卡尔的“世界全图”上,印度洋是面朝周海(大海)张开的形状。
在被描绘成圆形的大地与海洋周围是周海(大海),西部是鲁姆海(地中海和黑海),东部是由中国海(南海)、印度海(包括孟加拉湾、波斯湾、红海在内的北印度洋)组成的季风海域。西亚的塔尔·阿拉伯(意为阿拉伯之地的阿拉伯半岛)和贾穆(沙漠与海洋的交易中心叙利亚)这两个地区,被描绘为分隔海洋的陆地。
在陆地之上,尼罗河被描绘为最终流入地中海,有着巨大的入海口,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被描绘为最终流入波斯湾,同样有着巨大的入海口。像这样将东西两个大洋从周海之中分离出来,以西亚为两者边境的《古兰经》的两大海洋说,是伊斯兰教徒共有的世界观。
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与更加广阔的印度洋
让地中海与印度洋和南海之间的交易繁荣起来的伊斯兰世界,因为受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影响,绝大多数的世界地图都是用圆圈和三角等抽象的图像组合而成。将世界以具体的图像描绘出来,被认为是对真主安拉的亵渎。
在这些伊斯兰的世界地图中,“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个。伊斯兰地理学家伊德里斯(约1100—1168),出生于摩洛哥的休达,当时摩洛哥由西西里岛的基督教国王罗杰二世(1130—1154年在位)统治。他奉国王之命创作了名为“帮助人们横跨世界的书(罗杰之书)”的地理书,描绘了简单的世界地图和71张地区图。
虽然“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也因为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而没有描绘印度半岛,但是却包括了非常丰富的伊斯兰船员和商人的航海日志,以及海图中提供的地理知识。“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与伊本·豪卡尔的“世界全图”一样,继承了伊斯兰世界地图的传统,将圣地麦加所在的南方放在上面,印度洋并非被陆地封锁的海洋,而是根据伊斯兰的航海日志的海图的信息被描绘为开放的海洋。
“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中将陆地描绘为圆形的方法,被伊本·豪卡尔的世界全图等伊斯兰的地图所继承,甚至影响了后来威尼斯人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
“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不甚明了的东亚地区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在“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与非洲东部隔海(印度洋)相望,其间是拥有很多岛屿的亚洲海洋。马来半岛的前方描绘有很多岛屿,东部是新罗,位于中国对岸的亚洲东部则是盛产黄金的瓦库瓦库(日本)。
顺便说一句,伊德里斯早年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学习知识,后来在小亚细亚、非洲、西班牙、法国等地旅行,然后在西西里岛的巴勒莫供职。据说他在绘制世界地图的时候,参考了巴格达的大旅行家马斯乌迪的亚洲信息。
12世纪,出生于摩洛哥的伊斯兰地理学家伊德里斯所著《罗杰之书》中的“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