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世界海洋的荷兰

字数:1222

被季风海域加强联系的世界

16世纪,西班牙将马尼拉·盖伦贸易的航线和横跨大西洋的航线连接在了一起,从此世界史的舞台就扩大到了整个地球的范围。“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海上航线”由季风海域连在了一起。另一方面,葡萄牙在15世纪末发现好望角之后,也开辟出将“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连接在一起的“海上航线”。到了17世纪,作为新兴势力的荷兰与英国更是高举着“公海自由”的大旗,在季风海域肆无忌惮地航行。

原本就是一个小国的葡萄牙与没能成功转型成为海洋国家的西班牙,在与拥有众多商船的海运大国荷兰和以私掠船起家进而发展出强大海军的英国的斗争中失败,从此失去了海洋霸主的地位。而荷兰与英国作为新兴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也逐渐对“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进行修正,由四个大陆和三个海洋组成的新的世界形象逐渐显现出来。

虽然人们在大航海时代并没有制作出对利用指南针在大洋上航行有所帮助的世界地图,一直使用的都是经过修改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但后来在佛兰德地区还是诞生出以新视点为基础的世界地图。随着印刷业的不断发展,荷兰发行了大量范围遍及全球的“海上航线”的地图和海图,将海图与地图的制作产业化。将三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综合海图面向所有的船员公开,这也使海上贸易产生了飞跃性的进展。

开拓新海洋世界的先锋,是通过独立战争(1568—1609)从西班牙的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新型商业国家荷兰。荷兰拥有远远凌驾于葡萄牙与西班牙之上的海运实力,并且以此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快速地发展起来。与国家控制航线,由王室对海图统一管理进行“点对点”交易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荷兰许多半官半民的特许公司旗下的商船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海图是所有商船的共同财产,从而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平面”交易。

印刷海图的普及

在荷兰、英国以及法国兴起之后,以罗马教皇的权威为背景的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对世界海洋的统治体制也迅速瓦解。商人们可以自由地在世界的海洋中往来的时代到来了。1609年,荷兰的法学家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创作了《论海洋自由》,提出海洋不能被任何一个国家垄断,而应该是面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的国际领域,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海洋进行海上贸易。虽然荷兰也在这一主张之下展开了海上贸易,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有公开的航海日志和海图。在荷兰的航海日志和海图发展初期最活跃的人是卢克·雅松·瓦格纳。他在1584年出版了一本从北非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西洋与波罗的海沿岸非常详细的领航书《航路之镜》,随后又在1592年发行了一本带有对景图的欧洲沿岸航道图《航路之宝》。因为瓦格纳的航海日志是以地图册的形式制作的,因此深受欧洲船员们的欢迎,在1588年甚至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进入17世纪之后,除了一部分关于马尼拉·盖伦贸易的海图之外,“海图”公开的范围越来越广。虽然海图最早以手绘居多,但16世纪初期意大利就出版了木版的海图,到了40年代更出现了铜版的海图。铜版技术很快就传到了荷兰,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普及。因为欧洲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由于当时的“工业革命”),对海图需求量很大的荷兰也取代意大利城邦成为铜版海图的制作中心。

在地图制作人和雕版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海图与地图的出版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在介绍海图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地看一看荷兰逐渐发展成为海运大国的过程吧。


第六章 将三个世界确定下来的佛兰德海图二、鲱鱼、造船与佛兰德海图